第109章:薪火相传的新篇:一场让乡村未来绽放光芒的青春接力
大暑时节的林家村,日头刚过正午就把空气烤得发烫,村口老槐树的叶子蔫蔫地垂着,蝉鸣声裹着热浪在枝头盘旋,连趴在墙根下的大黄狗都懒得抬头,只把舌头伸得老长。可村文化站的活动室里,却像烧了把火似的热闹——二十多个穿着统一白蓝t恤的年轻人挤在长桌旁,t恤胸口印着的“林家村乡村振兴实践队”字样格外醒目,桌上摊着卷边的农田规划图、写满演算公式的草稿纸,还有几袋刚从田里摘来的西红柿、黄瓜,沾着的泥土在空调风里慢慢变干,透着股新鲜的土腥味。
“我反复算过了,村西头那一百二十亩连片稻田,要是改成‘生态艺术观光区’,用紫米、红米和常规水稻按比例搭配,能种出‘林悦奶奶办厂’‘苏然爷爷修桥’‘联村联盟助农’三幅图案!从观景台往下看,就是一部能看的‘林家村奋斗史’!”说话的林晓星,扎着高马尾,额角的碎发被汗浸湿贴在皮肤上,手里攥着支马克笔,在规划图上用力圈出一大片区域。她是林悦的曾孙女,刚读完省城农业大学大二,放暑假前就跟辅导员请假,说“要回村给稻田‘讲故事’”,拎着装满专业书的行李箱,第一天就扎进了村档案室,翻了三天的老照片和土地台账。
坐在她对面的郑阳,手指在平板上飞快滑动,调出刚渲染好的3d效果图:“晓星这想法绝了!我把观景台设计成竹编穹顶结构,骨架用咱们村老竹匠张叔的手艺,外层覆透明防晒膜,既保留老手艺特色,又能当网红打卡点。另外,我还想在观光区入口设‘时空信箱’,游客写下对十年后林家村的期待,咱们每年中秋开一次箱,拍成短视频发抖音,上次我帮扎染作坊运营账号,三个月就涨了十万粉,这个肯定能火!”郑阳是小郑的儿子,学新媒体专业,去年暑假帮村里卖滞销的桃子,靠直播一天就卖了五千斤,现在村里不少老人都知道“小郑的儿子会用手机赚钱”。
“还有‘非遗研学营’得升级!”苏乐乐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竹编小架子,上面挂着块染着浅蓝花纹的迷你手帕,“我设计了‘老艺人伴手礼套装’,游客学完扎染,能把自己做的小手帕装进竹编盒,盒子侧面刻周阿婆的签名,里面附一张手写的扎染口诀。上次我拿样品给城里的同学看,他们都说‘这比商场里的文创有温度’,咱们既能让游客留纪念,又能帮老艺人们多赚份收入!”苏乐乐是苏晓舟的孙子,读文创设计专业,随身总揣着个速写本,村里民宿的墙画、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大半都出自他的手,连周阿婆的扎染作坊招牌,都是他用毛笔写的。
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声盖过了窗外的蝉鸣,连空调风都带着股热气。活动室角落,八十岁的林悦坐在轮椅上,盖着块绣着兰草的薄棉毯,由苏晓舟推着,静静看着这一幕。她的视力不如从前,得眯着眼才能看清孩子们的脸,可那股子劲头却看得真切——跟她1982年刚到村里时一样,眼里有光,心里有劲,还带着股不服输的韧劲。
“妈,您看这些孩子,脑子比咱们当年活泛多了。”苏晓舟轻声说,伸手帮林悦理了理棉毯,“晓星想的生态稻田,乐乐设计的伴手礼,都是咱们这代人没敢想的新鲜事。”
林悦轻轻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布纹:“是啊,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年我办工厂时,连个像样的包装纸都没有,哪想到现在能靠手机直播卖货,还能把稻田种成画?”她想起晓星刚回村那天,拉着她的手说“太奶奶,我在学校学了生态农业技术,要让咱们村的田既产粮食,又能当风景”时,眼里闪着的光,像极了四十多年前,她在山洞里发现神秘空间,摸着那些高产种子时的样子。
可实践队的第一步,就撞了个硬钉子。林晓星拿着修改好的规划图找村两委开会,提出改造一百二十亩稻田需要引进有机水稻种子、修建观景台和智能灌溉系统,初步估算要五十八万。村老会计算完账,手指在算盘上拨得噼啪响,皱着眉说:“晓星啊,这钱可不是小数目。咱们村去年集体收入才八十二万,还要留二十万给老人发养老金、修村路,万一观光区没人来,这五十八万不就打水漂了?”
不止是资金问题,村民的顾虑更棘手。村西头的老周,三亩稻田正好在规划区内,他拿着锄头站在田埂上,对着实践队的孩子直摇头:“我种了四十年地,就知道怎么种普通水稻,撒化肥、打农药,简单省事。有机水稻娇气,要人工除草、用有机肥,我哪会种?万一没收成,我孙子下半年上大学的学费都没着落!”跟老周想法一样的村民不少,有的担心技术跟不上,有的怕投入多回报少,还有的觉得“好好的地改成观光区,就是瞎折腾”,连之前支持实践队的张叔都劝:“晓星啊,要不先试种十亩?别一下子搞这么大动静。”
那天晚上,实践队的活动室亮到半夜。林晓星坐在长桌前,看着摊在桌上的规划图,眼圈红了。郑阳递过来一瓶冰可乐,拉过把椅子坐在她身边:“别灰心,咱们找证据说服他们!明天我跟你去邻县的‘稻香生态农场’考察,拍点视频、拿点数据回来,让大家看看人家是怎么靠稻田赚钱的。”苏乐乐也凑过来,把速写本摊开:“我帮你整理有机水稻的种植步骤,画成流程图,老人家一看就懂。还有伴手礼,我再改改设计,争取让周阿婆他们也满意。”
接下来三天,林晓星带着郑阳、苏乐乐跑了三个生态农场。在邻县的“稻香农场”,他们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用不同颜色的水稻种出了“嫦娥奔月”“五谷丰登”的图案,观景台上挤满了拍照的游客,农场商店里的有机大米、稻田虾、稻花香酒摆得满满当当,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两三倍,却卖得火热。农场负责人老李是个五十多岁的农民,笑着给他们算账:“我们三年前跟你们村一样,村民们都不理解,说‘种个地还搞花架子’。现在呢?家家户户都入股,去年人均增收两万六,比种普通水稻强多了!”林晓星把这些都拍进视频里,还跟老李要了详细的成本收益表、土壤检测报告,连游客量的月度统计都抄了下来。
回到村,林晓星立刻在村文化广场组织了一场“生态观光稻田说明会”,把村民们都请了过来。她架起投影仪,先放了邻县农场的视频,画面里游客欢笑、村民忙碌的场景,让台下的村民们渐渐坐直了身子。接着,她翻开成本收益表,指着上面的数据说:“大家看,有机大米一斤能卖十五块,是普通大米的三倍;游客来体验插秧、收割,每人收五十块体验费;再加上卖伴手礼,咱们这一百二十亩地,一年至少能赚三十五万!按入股比例分红,一亩地一年能多赚两千多块,比种普通水稻强多了!”
她又举起土壤检测报告,声音更响亮了:“省农科院的王专家来看过咱们村的土,说没有污染,肥力足,特别适合种有机水稻。王专家还答应,每个月来村里指导一次,免费教大家防虫、除草、施肥技术,保证大家都会种!”
最后,林晓星深吸一口气,看着台下的村民们,一字一句地说:“关于资金,我已经向省里申请了‘大学生乡村创业扶持基金’,能拿到二十万。剩下的三十八万,我想让大家自愿入股,一亩地算一千块股金,赚了钱按股分红,要是亏了,我个人承担七成损失!我这两年攒的奖学金、兼职赚的钱,一共有五万多,都先投进去,算是我的诚意!”
这话一出,广场上安静了几秒。老周看着晓星汗湿的t恤、晒黑的脸,想起了1985年林悦带着村民们办工厂时的样子——也是这样,顶着质疑,拍着胸脯保证,最后真的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他突然站起来,手里还攥着个烟袋锅:“晓星,我信你!我这三亩地,入股!你说怎么种,我就怎么种!”
有了老周带头,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我入两亩!”“我家五亩都算上!”“晓星这孩子实在,咱们跟着她干!”短短两天,就有五十六户村民报名入股,凑齐了三十八万资金。省农科院的王专家也如约而至,在田里手把手教村民们育秧、堆有机肥,晓星和实践队的成员们也跟着学,每天泡在育苗棚里,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水泡,却没人喊累。苏乐乐还把种植步骤画成漫画,贴在村公告栏上,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看懂。
可天不遂人愿。就在秧苗准备移栽的前一周,林家村遇上了罕见的旱灾。连续半个月没下雨,田里的土裂得能塞进手指,刚育好的秧苗蔫头耷脑,叶子卷成了筒状,轻轻一碰就掉。老周蹲在田埂上,看着自己的秧苗,急得直叹气:“这可怎么办啊?再不下雨,苗就全死了!”实践队的孩子们也慌了,晓星每天凌晨四点就去田里查看秧苗情况,中午顶着四十度的高温找水源,晚上还在网上查抗旱技术,手机里存了十几个农业专家的联系方式,半夜还在给专家发消息请教,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
苏乐乐看着晓星的样子,心疼得不行。他偷偷联系了自己的大学导师,导师推荐了一种“秸秆覆盖保水法”,还帮忙联系了县里的农机站,借来了五台抽水泵。郑阳则在抖音上发起了“帮林家村抗旱”的话题,联系了几个本地网红,直播村民们抗旱的场景。没想到,这段视频一下子火了,播放量超过了一百万,不少网友留言鼓励,还有一家农业企业主动联系,捐赠了一批水管和抗旱药剂,甚至派了两个技术人员来村里指导。
那天早上,当第一台抽水泵抽出清水,顺着水管流进干裂的稻田时,村民们都欢呼起来。老周拉着晓星的手,眼眶红红的:“晓星,谢谢你。要不是你,我这苗就真没救了!”晓星笑着摇头,手上还沾着泥:“周爷爷,这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您看,只要咱们心齐,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旱灾终于挺了过去。移栽后的秧苗长势喜人,绿油油的稻田像块毯子铺在地上,随着风起伏。郑阳设计的竹编观景台也开始动工,村里的老竹匠们带着年轻人一起编骨架,每天都有村民来围观,有人还主动帮忙递工具。苏乐乐的“非遗伴手礼”也试生产了一批,周阿婆带着几个老艺人,每天在扎染作坊里教游客扎染,看着游客们拿着自己做的小手帕开心地拍照,周阿婆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我这老手艺,还能这么受年轻人喜欢!”
更让人惊喜的是,郑阳运营的“林家村研学营”抖音号,因为发布了抗旱的短视频,一下子涨了五万粉。不少家长留言想带孩子来体验农耕,还有企业联系想定制伴手礼。上个月,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还跟村里签了合同,要采购五十万元的有机大米和非遗伴手礼,作为员工中秋福利。
交货那天,村里的三辆货车都装满了包装精美的大米和伴手礼,大米礼盒上印着苏乐乐设计的稻田图案,伴手礼盒里放着周阿婆手写的扎染口诀。林晓星和实践队的成员们站在村口,看着货车缓缓远去,脸上满是自豪。郑阳举着手机,正在直播:“家人们,咱们林家村的有机大米要发往全国各地啦!这些大米都是村民们用老方法种出来的,没有农药化肥,吃着放心!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小黄车,支持一下咱们乡村振兴!”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稻田上,给绿油油的稻穗镀上了层金边。林悦和苏晓舟坐在轮椅上,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相视而笑。林悦轻声说:“晓舟,你看,咱们的接力棒,终于交到了靠谱的人手里。”
苏晓舟点点头,声音里满是感慨:“是啊,这些孩子比咱们当年有文化、有见识,还懂新技术。林家村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这时,晓星跑过来,蹲在林悦身边,兴奋地说:“太奶奶,我们下一步想建‘乡村数字图书馆’,把城里的电子书、在线课程引进来,让村民们在家就能学技术;还想办‘青少年农耕夏令营’,让城里的孩子来体验插秧、收割,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王专家还说,要帮咱们申请‘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村’,要是能评上,咱们村的名气就更大了!”
林悦摸着晓星的头,眼里满是慈爱:“好,好啊。太奶奶支持你们。记住,不管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心里装着村民,就像当年办工厂一样,把大家的好日子放在第一位。不要怕困难,咱们林家村的人,从来都是越挫越勇。”
晓星用力点头,眼眶有点红:“太奶奶,我记住了!我们一定会把林家村建设得更好,让您和苏然爷爷当年的奋斗,能在我们手里开出更美的花!”
夜色渐浓,村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映着稻田里的蛙鸣和孩子们的笑声。实践队的活动室还亮着灯,年轻人围在一起,继续讨论着未来的计划——他们要开发“林家村奋斗史”VR体验项目,让游客戴上眼镜就能看到从土坯房到小康村的变化;要打造“有机农产品溯源系统”,让每一粒米、每一颗菜都能查到种植、采摘、加工的全过程;还要联系省城的高校,建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吸引更多大学生来村里创业。
林悦坐在轮椅上,听着远处传来的讨论声,嘴角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她想起1982年那个秋天,自己背着装满西红柿的篮子,走在去黑市的小路上,那时的她,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手里攥着仅有的几块钱,从未想过林家村会有今天的模样——有宽敞的马路,有明亮的教室,有能赚钱的老手艺,还有一群愿意为家乡奋斗的年轻人。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稻田的清香。林悦轻轻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林家村:稻田里的艺术图案年年更新,研学营里的笑声此起彼伏,老艺人们的手艺代代相传,年轻人带着新技术回到家乡,把林家村建设成了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园。她知道,这场薪火相传的青春接力,永远不会结束;林家村的故事,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里,书写出更加精彩、更加动人的新篇章,让乡村的未来,永远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