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部电影而言,制片方在前期投入了全部心血——
打磨剧本、组建团队、精心制作、谋划宣发,就像父母悉心栽培孩子长大成人。
而当电影真正上映那一刻,就如同孩子独自踏上战场,制作团队能做的已经不多,只能带着复杂的心情,在后方注视着作品在一线厮杀。
每一天的票房数据都像是前线传回的战报,每一个口碑评价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所幸,《大圣归来》是一个足够优秀的作品。
在青锋影业的作战室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国票房数据。
田小鹏双手紧握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眼睛死死盯着屏幕。
李扬则显得从容许多,他靠在窗边,偶尔瞥一眼数据,但更多时候是在观察楼下影院入口处排队的人群。
首日3628万,那是《大圣归来》与光棍节,以及淘宝的深度营销绑定,带来的第一波观影需求。
大家都明白,这仅仅是个开始。
关键是,后续能不能稳住。
真正的惊喜来自于次日。
11月12日,一个普通的周三工作日,《大圣》票房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大幅滑落,而是报收3480万,走势极其稳健。
这个数据背后,是正在悄然兴起的自来水效应。
在微博平台上,#大圣归来#话题下开始涌现大量真情实感的评论。
网友动画爱好者小陈发布了长篇影评: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不是炫酷的特效,而是孙悟空失去法力后的那种无力感。
作为一个步入中年的程序员,我完全能理解这种英雄落魄的心境。这条微博在短短一小时内就获得了上千次转发。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批知名插画师开始自发创作《大圣归来》的同人作品。
其中一幅现代职场版大圣的系列漫画迅速走红:画中的孙悟空穿着破烂的西装,被压在名为KpI的五行山下,身边散落着酒瓶,眼神中却依然闪烁着不羁的光芒。
这些创作让影片的主题跨越时空,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深刻共鸣。
影视区Up主电影侦探连夜制作了深度解析视频,详细剖析影片中万剑化莲场景与敦煌壁画的艺术关联。
视频中,他激动地说:这不是在模仿好莱坞,这是在用世界级的技术,讲述我们自己的文化密码!
这个视频在发布24小时内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风暴如期而至。
11月13日,周五。
好莱坞灾难巨制《2012》如同一位全副武装的巨人,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在前期的宣传中,这部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影片就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声势。
全国各地的影院里,《2012》的预告片在映前广告中循环播放。
当银幕上出现洛杉矶城在地震中塌陷、金门大桥断裂、黄石公园火山爆发的震撼画面时,候场的观众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特别是那个滔天海啸越过喜马拉雅山的镜头,其视觉冲击力让见多识广的影评人都为之震撼。
更厉害的是影片的营销策略。
《2012》巧妙地抓住了玛雅历法中关于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预言,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末日生存指南话题讨论。
话题下一时间涌现出各种趣味内容: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最想和谁一起看《2012》?
末日生存包里应该装什么?
这些话题不仅吸引了影迷,更破圈吸引了大量普通网民的参与。
在北京cbd万达影城的ImAx厅外,排队观看《2012》的队伍一直延伸到商场中庭。
影城经理兴奋地表示:ImAx场次三天前就全部售罄,这种情况今年还是第一次见到。
最终,《2012》上映首日便引爆市场,以4200万的票房,强势夺走了单日冠军的宝座。
在青锋影业的作战室里,气氛一时间有些凝重。
工作人员们紧盯着屏幕,生怕看到《大圣归来》票房大幅下滑的数据。
然而,当日下午数据刷新时,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大圣归来》的票房非但没有下跌,反而逆势小幅攀升至3850万。
这...这怎么可能?
一个年轻的数据分析师忍不住惊呼。
田小鹏长舒一口气,解释道:
这说明我们的口碑开始发力了。”
“观众看完《2012》的视觉盛宴后,反而更渴望有情感共鸣的作品。
李扬点点头,补充道:
而且,我们的合家欢属性开始显现。”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2012》和《大圣》之间,自然会选择后者。
这个反常的数据,如同一份无声的宣言,昭示着《大圣归来》凭借过硬的品质积累的口碑,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护城河。
11月14日,周六。
真正的周末到来,电影市场大盘被彻底点燃,热度达到首周峰值。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影院人山人海。
在上海的一家万达影城内,售票处排起了两条长队。
一条是购买《2012》的观众,以年轻情侣和视觉特效爱好者为主;
另一条则是等待《大圣归来》的观众,其中不乏带着孩子的家庭,还有结伴而来的年轻人。
一位带着女儿来看《大圣归来》的母亲告诉记者:
昨天带孩子看了《2012》,特效是很震撼,但孩子看完晚上做噩梦。”
“今天特意来看《大圣归来》,这才是适合全家一起看的电影。
在影院的休息区,两批观众之间的交流也颇为有趣。
一群刚看完《2012》的大学生正在激烈讨论影片中的特效,其中一个学生说:
《2012》的特效确实牛逼,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他的朋友接话:少了点温度吧。走,明天咱们去看《大圣归来》,听说那部片子很有情怀。
最终,当日的票房数据显示:《2012》的视效优势在周末得到最大化释放,单日票房猛冲至5180万。
而《大圣归来》同样受益于合家欢属性与持续发酵的口碑,创下了自身单日最高的4650万成绩。
尽管在单日比拼上仍未超越对手,但能与这样的巨鳄同台竞技并分走如此巨大的票房蛋糕,本身已是一场胜利。
在当天的复盘会上,李扬举杯对团队说:记住今天这个数字,它证明了中国动画的实力!
11月15日,周日。
周末的狂欢接近尾声,票房自然回落,但两部影片依然保持在极高的水位。
《2012》以4520万小幅领先,《大圣》则收于3980万。
差距并未被显着拉开,这场较量陷入了短暂的胶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天,《大圣归来》开始显现出它的社会价值。
在微博上,一位小学老师分享了班上学生观看影片后写的观后感。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孙悟空即使失去了法力,也依然勇敢地保护江流儿。我要像他一样,即使考试考不好,也不能失去勇气。
这条微博被多家媒体转载,让影片的影响力超越了娱乐范畴。
转折点发生在工作日。
11月16日,周一。
市场的偏好开始显现出清晰的分野。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影院出现了有趣的现象:
晚场黄金时段,《2012》的影厅依然座无虚席,但日间的上座率明显下降。
相反,《大圣归来》的日间场次却迎来了大量家庭观众和休假的白领。
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影院,经理向我们展示了一份详细的售票数据:
《2012》的观众主要集中在18-30岁,而《大圣归来》的观众年龄层更加广泛,从6岁到60岁都有。
特别是周一白天,很多祖父母带着孙子孙女来看电影。
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在票房数据上:
《2012》作为依赖宏大视效的灾难片,其票房出现了大幅度下滑,日票房跌至1280万。
而《大圣归来》则彰显出惊人的长尾韧性,因文化共鸣与家庭观影需求的支撑,跌幅远小于对手,日票房报收2650万。
至此,在上映的第六天,《大圣归来》在日票房上首度反超《2012》。
当首周的战绩最终定格,整个电影行业都为之震动。
《大圣归来》:首周总票房 2.45亿。
《2012》:前五天总票房 1.58亿。
在青锋影业的作战室里,当最终数据出现在大屏幕上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片刻之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田小鹏摘下眼镜,悄悄擦拭着眼角。
李扬则静静地站在窗边,望着城市璀璨的夜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大圣》凭借光棍节两天的先发优势与扎根文化的深厚口碑,顶住了好莱坞巨制的猛烈冲击,成功守住了近9000万的累计票房领先优势。
而《2012》则在短短五日内,展现出了它作为国际大片恐怖的爆发力与市场号召力。
首周的战火硝烟暂时散去,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关乎荣誉与市场的战役,才刚刚进入中盘。
真正的拉锯战,现在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