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由天幕掀起的海外拓殖狂潮中,魏国公徐达的府邸无疑成为了风暴眼。无论是蓝玉为首的激进派,还是其他几路勋贵派系,乃至一些试图寻找最强靠山的海商,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这位功勋最着、地位最稳、且在军中威望无人能及的开国第一功臣。
开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优厚,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魏国公,您只需点头,挂个名头,无需您出一兵一卒、一钱一米,我等开拓所得,愿奉上三成干股!”
“徐大哥,咱们兄弟一起干,海外江山,您占大头!兄弟们绝无二话!”
“国公爷,小人家族世代经营南洋航路,愿举族投效,只求庇护,所有收益,国公府占两成半!”
面对这如同雪花般飞来的邀约和凭空画出的巨大馅饼,徐达却丝毫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是一丝寒意。
永昌侯蓝玉私下拜访时,更是直言不讳:“徐大哥,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放在天幕出现以前,您这位置,是咱大明最危险、最烫屁股的!功高震主啊!但现在不一样了!”
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天幕把话说得明明白白,您家大小姐,未来不是燕王妃、皇后,就是太子妃、皇后、皇太后!有这层关系在,谁敢动您?就算是皇上,往后做事也得掂量掂量!您现在就是咱们这帮老兄弟眼里最粗的大腿,定海神针!”
蓝玉这番话,本是奉承,是想把徐达彻底绑上战车。但听在生性谨慎、深知朱元璋秉性的徐达耳中,却如同惊雷!
“功高震主”四个字,本就是他一直以来的心病。如今再加上“外戚权重”、“未来帝岳”这些因素,徐达只觉得脖颈后的汗毛都竖起来了。皇帝现在或许因为海外之事需要倚重他们,可以后呢?等到海疆平定,这些聚集在自家门下的势力,这富可敌国的海外收益,会不会成为催命符?
他越想越怕,不仅严词拒绝了所有拉他“入伙”甚至“当头领”的提议,更是亲自将蓝玉、耿炳文等在他看来“行事张扬、不知收敛”的侯爷“客气”地请出了府门,甚至不惜说了些重话,划清界限。
心中不安到了极点的徐达,在当晚的晚朝(随着天幕以来,每三天的早朝就变成了每天下午四点开始的晚朝)前,特意提前入宫,求见朱元璋。
在谨身殿内,徐达摒退左右,对着朱元璋深深一揖,语气恳切甚至带着一丝惶恐:“陛下,臣近日观天幕,又见群情汹涌,皆欲泛海求利,拓土外邦。此虽可壮我大明声威,然臣私心忧虑。”
他抬起头,眼中满是真诚(至少表面如此):“海外之事,牵扯甚广,若无朝廷法度统摄,恐生混乱,徒耗国力,甚至滋生割据之患。臣恳请陛下,速定章程,将海外开拓诸事,尽纳于朝廷管辖之下!设立专司,明晰权责,定立规矩,方为长久之计!”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位老兄弟,心中明镜似的。他早就想这么干了,将海外开拓纳入国家体制,避免勋贵尾大不掉。但他也担心自己主动提出,会让那些正做着发财梦的勋贵们疑神疑鬼,以为皇帝要过河拆桥,反而不美。
如今,由地位最尊、威望最高的徐达主动提出,简直是再好不过!
朱元璋脸上露出“欣慰”和“从谏如流”的表情,上前一步扶起徐达:“天德啊,咱就知道,满朝文武,就数你最识大体,顾大局!你所言,深合咱意!”
他拍了拍徐达的肩膀,语气变得郑重:“一会儿晚朝,群臣必然议论此事。就由你,来牵这个头儿,将你的想法,当众奏来!咱,准了!”
徐达心中暗暗松了口气,知道自己这步棋走对了。虽然出面做这件事,肯定会得罪不少正摩拳擦掌、希望自由度更高的勋贵同僚,短期内会挨些骂名。
但他更清楚,与徐家未来的长久安稳相比,这点骂名算不了什么。他徐达跟蓝玉那些人不一样。只要自己的女儿未来能正位中宫,只要徐家不犯谋逆大罪,凭借着这层外戚关系和在海外开拓中“顾全大局”的表现,徐家在大明的地位就将稳如泰山。
海外那片基业,对徐家而言,更像是一个锦上添花、甚至是一个万一有事时的避风港。徐家的根,必须牢牢扎在大明,扎在皇权之下。他不能,也不敢成为那个在海外拥有独立王国、让皇帝都忌惮三分的“海外王”。
--
晚朝的奉天殿内,气氛凝重而微妙。徐达站在御阶之下,条理清晰地陈述着设立专门机构统管海外开拓事务的必要性,从避免内耗、统一调度,到明晰权责、防止割据,说得头头是道,完全是一副公忠体国、老成谋国的姿态。
然而,台下肃立的勋贵们,表面上凝神静听,心中却是骂声一片。
“好你个徐天德!站着说话不腰疼!”蓝玉低着头,用几乎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嘀咕,“你徐家将来是稳稳的皇亲国戚,自然不在乎海外那点‘蝇头小利’,老子们可是要靠着这个给儿孙挣饭吃的!”
“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另一边的景川侯曹震也暗自腹诽,“说得冠冕堂皇,还不是想把大伙儿都框住,好处都让朝廷……让你这未来国丈占了?”
更有人心中不以为然:“哼,你说你的,老子干老子的。等船出了海,天高皇帝远,朝廷的规矩还能管到万里之外的岛上?到时候占了地盘,经营起来,生米煮成熟饭,朝廷还能不认?”
尽管心中各有算盘,但在朱元璋的积威之下,无人敢当面反驳徐达的提议,更无人敢质疑将海外事务纳入朝廷管辖的大方向。
就在徐达奏罢,心中忐忑地等待皇帝决断,甚至已经做好了被朱元璋顺势推出来主持这个注定得罪人的“海外司”的心理准备时,龙椅上的朱元璋缓缓开口了。
“徐爱卿所奏,老成谋国,深合朕意。”朱元璋先是肯定了徐达,随即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全场,“海外开拓,事关重大,非比寻常。这个新设的衙门……嗯,就叫‘总理海外诸司事务衙门’吧,简称‘海外司’。其权责,就如徐爱卿所言。”
他略一沉吟,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然,此司关系我大明未来国运,非德高望重、地位尊崇者不能统领。朕思虑再三……”
听到这里,徐达的心猛地一紧,几乎要闭上眼睛,准备领受那“艰巨”的任命。
然而,朱元璋的目光却越过了他,落在了侍立在御座之侧的太子朱标身上。
“太子!”朱元璋声音洪亮,“此事,就由你亲自总领,一应海外开拓章程制定、人员派遣、地盘划分、朝贡接纳,皆由你决断,只需事后报朕知晓即可!”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连朱标本人也愣住了。
让太子亲自掌管海外司?!陛下这是何意?
刹那间,无数念头在勋贵大臣们脑海中闪过。天幕出现以来,陛下虽然对太子依旧信重,但也做了一些调整,甚至提前处置了胡惟庸。难道……难道陛下内心深处,真的对太子继承大统有了疑虑?所以现在就开始为太子铺设后路?万一……万一将来国内有变,太子凭借海外司经营的力量,至少能在海外延续大明国祚?
这个猜测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慌和躁动。如果海外之地成了太子的“自留地”和“退路”,那他们这些勋贵拼命去开拓,最终岂不是在为太子做嫁衣?这其中的意味,可就太深远了!
徐达在最初的错愕之后,心中却是百感交集,暗暗松了口气。不用他亲自站在风口浪尖得罪人,自然是好事。但皇帝让太子掌管海外,这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又让他感到一丝不安。他偷偷抬眼看了看面色平静、似乎对此任命也有些意外的朱标,心中叹息:“天家之事,真是深似海啊……”
朱元璋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淡淡道:“此事就这么定了。具体细则,由太子会同相关部院及诸位勋臣详细拟定。”
就在这时,殿外天色微亮,熟悉的光幕再次于天际缓缓展开,朱及第的声音隐约传来,新一天的直播即将开始。
朱元璋挥了挥手:“海外司之事,容后再议。先看天幕吧,看看那永乐群岛,究竟是何模样。”
奉天殿内暂时恢复了安静,但所有人的心思,都已无法完全聚焦于即将出现的天幕景象之上。“太子领衔海外司”这颗投入湖中的巨石,所激起的涟漪,才刚刚开始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