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云栖文创科技实验室,曙光透过全景落地窗,洒在布满精密设备的控制台上。陆砚辞身着简约的科技感工装,指尖悬停在启动按钮上方,目光沉静而坚定。随着他轻轻按下按键,控制台屏幕上的数据流飞速滚动,一道淡青色的光影从屏幕中央溢出,在空中凝聚成“青溪界”三个古雅的篆体字——一个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沉浸式元宇宙社区,正式向全球公众开放。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游戏,而是一个融合了体验、创作、交流与传承的数字文化空间。用户通过VR设备或移动端App创建专属虚拟形象后,便能踏入一座依山傍水、古风盎然的“非遗小镇”。小镇的布局参照东方古典园林设计,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潺潺流淌的溪水,溪上横跨着竹编工艺打造的小桥,桥栏雕刻着“回字纹”“缠枝莲”等非遗纹样。远处的山峦被云雾缭绕,山间隐约可见竹楼、陶窑的轮廓,空气中弥漫着虚拟的竹香与陶土气息,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东方非遗村落。
小镇的核心区域分布着各式非遗主题建筑:“竹编馆”采用全竹结构搭建,屋顶覆盖着层层叠叠的竹瓦,墙面镶嵌着透明的全息橱窗,展示着不同朝代的竹编珍品;“陶埙馆”外墙模仿陶土烧制后的质感,门前摆放着巨大的虚拟陶埙雕塑,风吹过时会发出空灵的声响;“织造坊”内挂满了苏绣、缂丝、蜡染等织物,光线透过织物的缝隙,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走进竹编馆,映入眼帘的并非冰冷的图片或文字说明,而是通过3d扫描技术1:1还原的虚拟工坊。老匠人的虚拟形象正坐在工坊中央,手持竹篾专注编织,每一个挑、压、穿、插的动作都精准复刻了真实技艺。用户可以自由调整视角,近距离观察篾丝的粗细均匀度、编织的纹理走向,甚至能通过虚拟手势与设备的触觉反馈,模拟竹篾在指尖穿梭的触感——指尖会感受到轻微的摩擦力,仿佛真的握住了温润的竹丝。
“青溪界”最具创新性的功能,是“非遗协作任务”。来自天南地北的用户可以自发组队,围绕某一项非遗技艺展开协作创作。例如,想要制作一个复杂的“八角提篮”,队员需要分工完成劈篾、打底、编织、收口等不同工序:擅长精细操作的用户负责劈篾,确保每根篾丝粗细一致;有耐心的用户负责打底,搭建稳固的篮底结构;熟悉花纹的用户负责编织篮身的装饰纹样;经验丰富的用户负责收口,让提篮边缘整齐美观。
协作过程中,用户可以实时语音交流,分享操作技巧,遇到难题时还能呼叫“青溪助手”——青溪的虚拟形象会出现,通过动画演示详细讲解关键步骤。任务完成后,系统会根据作品的工艺精度、花纹完整性、协作流畅度进行综合评分,优秀作品将被收录到元宇宙的“非遗数字博物馆”中,供所有用户参观学习。更令人惊喜的是,用户可以申请将虚拟作品实体化:合作的线下非遗工坊会根据虚拟模型,用真实的竹材、丝线等原料进行制作,或通过3d打印技术还原,制作完成后寄送到用户手中。
“非遗数字拍卖会”是“青溪界”的另一大亮点。拍卖会每月举办一次,拍品并非实物,而是由非遗传承人亲自参与设计、并附上数字签名的独家虚拟藏品。首期拍卖的焦点是一款“虚拟凤穿牡丹缂丝团扇”,扇面由缂丝技艺传承人指导设计,每一根丝线的走向、每一片花瓣的纹理都严格遵循缂丝“通经断纬”的工艺特点,扇柄则融入了竹编与玉雕元素,极具收藏价值。拍卖采用虚拟货币竞价,所得款项的70%将直接注入对应的非遗保护项目,用于传承人培养、技艺抢救与工坊修缮。
上线首月,“青溪界”的注册用户便突破五百万,其中六成是18至30岁的年轻人。社区论坛里,满是用户的分享与感慨:“在这里学竹编,比看视频有意思太多了!可以亲手操作,还能和全国各地的小伙伴分工协作,虽然过程中失败了好几次,但最终完成提篮时,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形容!”“虚拟拍卖会太有意义了,花少量虚拟货币就能支持非遗保护,还能拥有独一无二的藏品,感觉自己真的在为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化展’添砖加瓦。”“青溪界让我重新认识了非遗,原来这些古老的技艺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新潮,已经拉着室友一起组队学陶埙了!”
陆砚辞在后台看到这些反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青溪界”的成功,不仅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胜利,更证明了非遗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这个永不落幕的非遗展,正在让古老的技艺以数字形式,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