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十点,闻声音乐平台的首页悄然更新。没有铺天盖地的预热通告,没有流量明星的转发造势,甚至没有显眼的推荐位,一首名为《传承》,歌手标注为“青溪”的单曲,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了平台的新歌榜末尾。
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偶尔有用户好奇地点开播放,却在听到第一句昆曲唱段时停下了滑动的手指。半小时后,歌曲的评论区开始出现零星的留言;一小时后,评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如同潮水般涌来;两小时后,《传承》的播放量直线飙升,从新歌榜末尾一路逆袭,冲进了前十。
“听到青溪唱出那段昆曲《牡丹亭》,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音色,这韵味,太像当年的昆曲名家了,我奶奶要是还在,肯定会哭的!”
“mV里竹编的细节太绝了,我爷爷就是竹编匠人,看林师傅编织的手法,和我爷爷一模一样,瞬间破防了!”
“中间的笛声太有感觉了,仿佛真的站在山涧旁,能听到流水和鸟鸣,这才是真正的东方音乐!”
“童声出来的那一刻,眼泪直接掉下来了,这就是传承啊!过去的大师,现在的载体,未来的孩子,太好哭了!”
高赞评论几乎全都围绕着“非遗”本身,围绕着被勾起的乡愁与敬意。各大非遗机构的官微纷纷下场转发,东方昆曲协会官微写道:“虚拟偶像青溪《传承》上线!AI技术让昆曲名家的声音重获新生,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昆曲的魅力,这是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全新思路!”东方竹编非遗保护中心也转发道:“歌曲中竹编元素的呈现,让这门古老手艺走进了年轻人的视野,感谢青溪,让非遗‘活’了起来!”
这与同期某娱乐公司推出的、主打炫酷外形和电子舞曲的虚拟偶像“星瞳”形成了鲜明对比。“星瞳”的单曲凭借海量的宣发资源,上线即登顶新歌榜,播放量一度领先,但评论区充斥的大多是“老婆好美!”“颜值天花板”“舞蹈太帅了”之类的表层评价,关于音乐本身、关于文化内涵的讨论,寥寥无几。而《传承》凭借纯粹的口碑发酵,播放量后来居上,评论区的互动质量和情感浓度远超前者。
反差之下,#青溪 非遗偶像# 这个话题,在没有任何商业推动的情况下,凭借网友的自发传播,在十小时内悍然登顶微博热搜榜首,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讨论量超过500万。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听歌感受,晒出身边的非遗匠人故事,甚至有人自发制作了《传承》的歌词解析视频,详细解读其中的非遗元素,重新定义了虚拟偶像的价值取向。
最让陆砚辞动容的,是接到了已故竹笛大师女儿的电话。电话接通的那一刻,对方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哽咽:“陆先生,谢谢您……真的谢谢您。我刚刚听了《传承》里的笛声,一下子就想起了我父亲。”
她停顿了一下,平复了情绪,继续说道:“我父亲当年就是在山涧旁练的笛,他总说,笛声里要有山风的味道,要有流水的灵气。刚刚听到那段笛声,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坐在山涧边,听父亲吹奏《春涧流泉》,风穿过竹林,吹得他的衣角飘动,笛声里有他的呼吸,有他的笑……你们,是懂他的,你们让他的声音,带着他最爱的山涧气息,重新回到了这个世界。”
陆砚辞握着电话,眼眶微微发热。他轻声说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大师的艺术不该被遗忘,我们只是做了一个载体,让更多人记得他,记得他的音乐,记得这些珍贵的文化。”
电话挂断后,陆砚辞望向窗外。云栖村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风吹过,带来阵阵稻香。他知道,《传承》的成功,不仅仅是一首歌曲的成功,更是文化传承的成功。青溪这个虚拟偶像,正如他最初设想的那样,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年轻的桥梁,让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美好,重新获得了被看见、被热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