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云栖村的灯火已渐次熄灭,唯有陆砚辞的书房还亮着一盏温和的暖光灯。灯光透过竹编灯罩,在木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类书籍,从影视理论到犯罪心理学,从经典悬疑小说到青少年教育报告,角落处还堆着几本翻得卷边的社会新闻合集。核心编剧团队围坐在长条实木桌旁,桌上摊开着一本封面简洁的小说——《坏孩子》,旁边散落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字迹标注着对人物心理、情节逻辑的分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与专注的创作氛围。
陆砚辞坐在主位,指尖轻轻敲击着小说封面,目光扫过眼前几位深耕编剧行业多年的创作者,语气沉稳而坚定:“今天召集大家,是想正式启动一个新项目——将这本探讨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的小说,改编为悬疑剧,暂定名《角落里的秘密》。”
他将小说推到桌子中央,封面的“坏孩子”三个字被红笔圈出,旁边写着“聚焦人性褶皱”的批注:“市面上的悬疑剧太多‘悬浮感’,神探自带光环,案件离奇到脱离现实,观众看的时候觉得刺激,看完却留不下任何思考。但《坏孩子》不一样,它写的是普通人的困境,是青少年在原生家庭、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扭曲与挣扎,这种‘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悬疑。”
话音刚落,一位编剧点头附和:“确实,现在很多悬疑剧为了追求反转,强行设置巧合,忽略了人物行为的逻辑,看完总觉得‘不真实’。这本小说的优势就在于,每个角色的选择都有迹可循,哪怕是‘恶’的产生,也带着现实的无奈。”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一场悬疑剧的‘现实感革命’。”陆砚辞抬手示意,语气愈发清晰,“我在这里提出三大创作原则,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基调,大家必须严格恪守。”
第一,拒绝“悬浮悬疑”,扎根现实肌理。 陆砚辞的指尖落在小说中描写主角成长环境的段落:“我们不搞神探光环,不需要主角拥有超于常人的观察力和破案能力;也不追求离奇到脱离生活的案件,更不会为了反转而反转,强行制造逻辑漏洞。这部剧的核心,是聚焦‘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下可能滋生的恶,与最终坚守的善’。”
他进一步解释:“剧中的‘悬疑’,不是来自密室杀人、连环作案的刺激,而是来自人性的复杂与现实的无奈。比如主角的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破碎的家庭、冷漠的人际关系、失衡的教育环境中,一点点积累、发酵的结果;我们要展现的‘破案’,也不是靠天才式的顿悟,而是靠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对人物心理的共情,靠一步步搜集线索、还原真相的踏实过程。观众要看到的,不是‘谁是凶手’的答案,而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追问。”
他翻开桌上的社会新闻合集,指着一则青少年犯罪案例:“比如这样的真实事件,孩子的犯罪背后,是父母的忽视、学校的偏见、同伴的欺凌,这些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才促成了最终的悲剧。我们的剧,就要把这些‘看不见的推手’挖出来,让观众在追剧的过程中,看到自己身边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发对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反思。”
第二,实景取景,复刻真实质感。 陆砚辞打开电脑,屏幕上跳出广东湛江的实景照片:“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南方一个潮湿闷热的小城,夏天黏腻的空气、狭窄的骑楼小巷、斑驳的墙面、江边的渔船,这些环境细节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影响人物情绪、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所以,我们拒绝摄影棚里的虚假布景,直接去湛江实地拍摄。”
照片里,湛江的老城区满是生活气息:骑楼的廊柱被岁月磨得发亮,墙角爬着青苔,穿拖鞋的居民在巷口乘凉,江边的渔船随着水波轻轻晃动,空气中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湿与饭菜的香气。“这种潮湿闷热的环境,会放大人物内心的烦躁与压抑;狭窄的小巷,象征着角色无处可逃的困境;江边的开阔,则能成为他们偶尔释放情绪的出口。”陆砚辞说,“我们要让演员在真实的环境里感受生活,让镜头捕捉最自然的光影、最真实的生活细节——比如墙上的小广告、路边的小吃摊、居民家里的旧家具,这些细节能让观众瞬间代入,相信这个故事真的发生过。”
他补充道:“甚至连天气都要融入剧情,比如一场关键的对手戏,安排在闷热的午后,汗水顺着演员的脸颊滑落,这种生理上的不适,能让他们更自然地展现人物内心的焦灼与冲突,比任何刻意的表演都更有感染力。”
第三,选角“去流量化”,回归演技本质。 陆砚辞关掉照片,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这部剧的角色,没有‘完美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挣扎。青少年角色要演出青涩中的偏执,父母角色要展现无奈中的自私,警察角色要还原基层工作的琐碎与坚守。所以,选角必须‘去流量化’,我们不看演员的粉丝量、商业价值,只看三点:有没有演技,能不能吃透角色的心理;有没有生活质感,能不能让观众相信他就是那个角色;有没有耐心打磨作品,愿意花时间去湛江体验生活,感受角色的成长环境。”
他举例说:“比如饰演主角的年轻演员,不能是那种养尊处优、缺乏生活体验的流量明星,最好是有过类似生活经历,或者愿意沉下心去观察、模仿的演员。他要能演出主角眼神里的敏感、自卑与偏执,演出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反抗,而不是靠‘耍帅’‘卖惨’博取同情。饰演母亲的演员,要能演出那种‘爱孩子却用错方式’的矛盾,表面强势,内心却充满焦虑与无力,这种复杂的情绪,需要扎实的演技才能驾驭。”
“流量明星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热度,但会破坏剧的真实感。”一位编剧补充道,“观众看到熟悉的流量脸,很容易出戏,无法相信这个角色的故事。”
“没错。”陆砚辞点头,语气深沉,“我们要的是‘角色大于演员’,让观众记住的是《角落里的秘密》里的人物,而不是演员本人。只有这样,这部剧的现实感才能贯穿始终。”
最后,陆砚辞站起身,目光扫过桌上的小说与笔记,语气带着沉甸甸的责任感:“大家要记住,一部好的悬疑剧,核心目的从来不是‘惊吓’观众,不是靠血腥、暴力的镜头刺激感官,而是引发‘思考’。《角落里的秘密》要做的,就是照亮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些可能被忽略、被隐藏的‘角落’——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忽视、社会对边缘群体的偏见、个人在困境中的选择与坚守。”
他抬手轻轻抚摸着小说封面:“这些‘角落’里的秘密,可能是恶的萌芽,也可能是善的微光。我们要通过这部剧,让观众看到这些秘密,反思这些秘密产生的原因,进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重视家庭教育的意义。这才是这部剧真正的价值,也是我们做这场‘现实感革命’的初心。”
书房里一片寂静,几位编剧低头看着桌上的小说,眼神里充满了认同与使命感。暖光灯下,《坏孩子》的封面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未被言说的故事,而《角落里的秘密》的创作蓝图,正随着这三大原则的确定,一点点清晰、成型。
这场悬疑剧的“现实感革命”,注定不会轻松——它需要编剧团队深入挖掘人性,需要剧组沉下心去实地拍摄,需要演员放下光环回归演技。但陆砚辞和他的团队都坚信,只有扎根现实,聚焦人性,才能打造出一部真正有力量、有温度、能引发社会思考的经典悬疑剧。而《角落里的秘密》,也将以全新的姿态,打破悬疑剧的固有模式,为观众呈现一场关于现实、人性与选择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