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二年,正月初八。年节的喜庆气氛仍在汴京城内弥漫,但皇宫大内的福宁殿里,已是一派肃穆严谨的景象。
昨日于相国寺展现的仁德与温情犹在耳边,今日的赵顼便已迅速切换回那位锐意进取的年轻帝王。
辰时刚过,开封府尹韩维便应召入殿。他深知,上元节弛禁三夜,对京城治安是极大的考验。
“韩卿,”赵顼开门见山,语气沉稳,“弛禁之事已宣,万民期待。开封府重任在肩,须得确保这三夜,汴京是欢乐祥和的盛世之都,而非混乱滋生的是非之地。
人手调配、街巷巡逻、火禁防范,尤其是御街、宣德楼等重点区域,预案可曾完善?”
韩维显然早有准备,躬身详陈了开封府的安保部署,包括加派衙役、划定责任区域、设立警戒线、预备水火之力等。赵顼仔细听着,不时发问,显得极为内行。
听完汇报,赵顼点了点头,但并未就此结束,他随即对殿侧侍立的勾当皇城司公事李宪吩咐道:
“李宪,上元期间,皇城司需全力配合韩府尹。你司之耳目,要更加敏锐,凡有宵小之辈欲趁机制造事端,或散布流言者,一经发现,立即缉拿,毋须姑息!朕要的是万无一失。”
“奴婢遵旨!定当尽心竭力,助韩府尹保京城周全!”李宪凛然应命。
这一安排,体现了赵顼的缜密:
以开封府明面上的治安管理为主,以皇城司的暗中监察与雷霆手段为辅,明暗结合,确保庆典顺利。
吩咐完毕,他便让韩维和李宪一同退下细化方案,殿内暂时恢复了安静。
赵顼真正在等的,是另一位关键人物——从西北风尘仆仆赶回的王韶。
去年六月,赵顼力排众议,超擢王韶为秦风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命其深入西北,实地勘察对吐蕃诸部及西夏的战略态势。如今半年过去,王韶带着他的一线调查成果回来了。
当王韶被引入殿时,脸上还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兴奋与坚定的光芒。他欲行大礼,被赵顼摆手制止:“卿一路辛苦,赐座,看茶。朕盼卿之久矣!”
没有过多的寒暄,赵顼直接切入主题:“西北情势如何?卿所经划的‘抚蕃制夏’之策,如今思虑可更臻成熟?细细道来,朕要听最实在的情形。”
王韶精神大振,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精心绘制的舆图和一叠写满密密麻麻文字的札记,开始向官家进行长达一个多时辰的详细禀报。
他讲述了青唐吐蕃内部的分化状况,指出了哪些部落可以招抚,哪些需要威慑;他分析了西夏在横山地区防线上的弱点,提出了构建进攻基地的设想;
他尤其强调了控制熙(今临洮)、河(今临夏)地区的战略价值,认为此地是阻断西夏与吐蕃联合、并进一步经略河西走廊的关键。
他不仅有大战略,更有具体措施:如何屯田以供军需,如何招募蕃兵组建“蕃勇”,如何以茶马互市羁縻部落首领,如何步步为营修筑堡寨……
赵顼听得极其专注,身体微微前倾,不时打断王韶,追问细节。他敏锐的战略眼光让他迅速把握住了王韶计划的核心,君臣二人就许多关键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殿内,只剩下他们二人针对西北山川形势、部落人情的激烈讨论声,一幅宏大的开边画卷在君臣心中徐徐展开。
听完王韶的陈述,赵顼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立即批准实施的冲动。他知道,如此重大的战略,绝非私下就能决定。
“子纯(王韶的字),你所言,深合朕心!”赵顼站起身,踱步至窗前,望着北方,
“此乃断西夏右臂、为国家开万世之基的伟业!然则,庙堂之上,未必人人能见于此。”
他转过身,目光炯炯地看着王韶:
“你这几日,不必赴衙,就在赐第好生休整,将今日所言,连同朕适才所问诸节,逐一细化,撰成一份条理清晰、论据扎实的奏疏。
不仅要讲明战略之必要,更要算清钱粮之耗费、兵马之调度、成功之步骤。要有凭有据,足以应对诘问。”
王韶心领神会,知道官家这是要为他争取在廷议上说服重臣的机会,肃然道:“臣明白!定当殚精竭虑,完善方略,不负陛下重托!”
“好!”赵顼重重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正月十五之后,朕会召集两府重臣,专议此事。届时,韩琦、文彦博、吕公弼、韩绛等皆会在场。子纯,届时,就要看你这份奏疏的分量,和你当庭奏对的能力了!”
“臣,定不辱命!”王韶再次顿首,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但充满了决然。
送走王韶,赵顼独自站在殿中,心潮澎湃。上元节的灯火是眼前的安定,而王韶带来的西陲大计,则是未来的希望。
他深知,说服那些老成持重的重臣将是一场硬仗,但王韶的归来和他那份经过实地检验的方略,给了他前所未有的信心。
熙宁二年的开篇,在节日的暖意中,已经为一场影响国运的宏大战略,按下了启动的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