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未落,台下早已准备好的几家媒体记者便纷纷举起了手,一些踊跃的读者也加入了其中。现场的气氛瞬间从安静的聆听模式切换为活跃的互动模式。
周晓玲目光扫过,首先点了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显得很干练的女记者:“有请河城晚报文化版的记者老师。”
女记者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话筒,问题清晰而直接:
“林鑫老师您好,我是河城晚报的记者。您的书写得非常生动有趣,将枯燥的历史变得引人入胜。
我想请问,在您整个创作和出版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林鑫微微一笑,略作思索便从容应答:“谢谢您的提问。最大的挑战,我觉得是如何在‘有趣’和‘有料’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他语气平和,却切中要害,说道:“写得太学术、太严肃,容易吓跑普通读者;但如果为了有趣而一味戏说、恶搞,又会失去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那是我不愿意的。
所以,整个写作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权衡、不断打磨的过程。我查阅了大量史料,确保核心事件和人物骨架的真实,然后在细节描写、语言风格和情节串联上,加入更容易被现代读者理解和接受的元素。
说白了,就是‘用正经的态度,写不那么正经的文字’,努力让历史人物从神坛和教科书里走出来,变得有血有肉,有笑有泪。克服的办法嘛,就是耐心,反复修改,也多请教编辑和身边的朋友,听听他们的反馈。”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坦诚而深刻,不仅回答了问题,更间接阐释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引得台下不少读者频频点头。
周晓玲接着点了一位看起来像是大学生的年轻男读者。男生有些激动地接过话筒:
“明月大神您好!我太喜欢您的书了!读的时候经常笑出声,又时不时会被震撼到!我想问一个有点私人的问题,书里写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您觉得哪个角色,在性格或处事方式上,最像您自己?或者您最欣赏谁?”
这个问题引得现场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和好奇的目光。林鑫也笑了,他沉吟片刻,说道:
“这个问题很有趣。说像谁,可能不太准确,毕竟时代不同,境遇迥异。但如果要说欣赏,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有共鸣,我比较欣赏于谦。”
他顿了顿,语气多了一份郑重:“不是欣赏他后来官至兵部尚书、权倾朝野的地位,而是欣赏他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精锐尽丧、皇帝被俘、京城危在旦夕时,那种‘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担当和勇气。
当时满朝文武大多主张南迁避祸,是他挺身而出,稳定人心,组织北京保卫战,最终挽救了危局。
这种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敢于站出来,扛起本不属于自己全部责任的气魄和智慧,让我非常敬佩。至于像不像我?”
他幽默地摊摊手,说道:“我现在可没机会指挥北京保卫战,但我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能为身边的人、为脚下的土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他的回答,既巧妙避开了直接自比的尴尬,又升华了话题的格调,展现了自己的格局和思考深度,赢得了满堂彩。
随后,又有几位记者和读者提出了关于明朝特定历史事件的看法、写作素材来源、对当下历史类读物市场的见解等问题,林鑫均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回答得既有专业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期间还不时穿插几个小幽默,引得现场笑声阵阵。
整个问答环节,节奏明快,内容充实,思想碰撞激烈,让到场的媒体和读者都大呼过瘾。
媒体提问环节结束后,周晓玲适时接回话筒,笑道:
“看来大家的问题都很专业很深入啊,林老师回答得更是精彩!接下来,我们把更多时间留给我们的读者朋友!大家有什么想和林老师交流的,可以举手提问。而且哦,”
她俏皮地眨眨眼:“我们出版社还准备了一些小惊喜,每位提问的读者朋友,都会获得一份精美的《明朝那些事》主题明信片和书签套装!”
这下,读者们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了,举手的人更多了。问题也变得五花八门,有探讨具体历史细节的,有请教读书方法的,甚至有读者好奇地问林鑫平时喜欢看什么书、有什么爱好。
林鑫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态度谦和,丝毫没有不耐烦。遇到一些小读者提问,他还会特意蹲下来,平视着对方,用更浅显的语言回答,显得格外暖心。
赠礼环节也进行得井然有序,工作人员穿梭其中,将一份份精美的周边送到提问读者手中,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半个多小时的互动环节在欢声笑语中飞快流逝。周晓玲看着时间,最后说道: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互动环节就到这里了。接下来,是大家期待的签售环节!请想要林老师签名留念的朋友,有序排队,我们在旁边设置了签售台。”
读者们虽然意犹未尽,但还是配合地鼓起掌来,然后纷纷起身,向着签售台涌去,自觉排起了长队。
林鑫在周晓玲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早已布置好的签售台后坐下。他拧开一支专门准备的签名笔,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迎接第一位走到台前的读者。
签售环节开始了。队伍移动得不算快,因为很多读者不仅要求签名,还会趁机和林鑫交流几句,合个影。林鑫始终保持着耐心和微笑,对每一位读者的要求都尽量满足,在扉页上认真签下自己的名字,有时还会应读者要求写上一句简短的寄语。
“林老师,我能和您合个影吗?”
“当然可以。”
“林大神,能帮我写个‘前程似锦’吗?我今年高考!”
“没问题,祝你金榜题名!”
“林镇长……哦不,林老师,书写得真好!给我们乐平镇长脸了!”一位似乎认出他身份的本地读者激动地说。
“谢谢老乡支持。”林鑫笑着回应。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签售台上,将埋头签名的林鑫和周围热情读者们的笑脸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周晓玲在一旁协调着秩序,看着眼前这热烈而有序的场面,看着林鑫那始终如一的从容与耐心,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成就感。
这场发布会,从规模上看算不上盛大,但从效果上看,无疑非常成功。
站在会场最边缘的陈秋明,远远望着签售台前那个被读者热情包围、从容应对的林鑫,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他看了一眼被簇拥的林鑫,又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的周晓玲,但是他仍然没有死心,依旧像一根竹竿杵在那里!
签售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队伍才渐渐缩短。当最后一位心满意足的读者拿着签名书离开,林鑫才轻轻放下有些发酸的右手,松了口气。
周晓玲走上前,递给他一瓶水:“辛苦了,林老师!今天真是太完美了!效果远超预期!”
林鑫接过水喝了一口,笑道:“大家捧场而已。你也辛苦了,周编辑。”
工作人员开始收拾场地。背景板前,林鑫和周晓玲以及出版社的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次圆满成功的活动。
一场简约而不简单的发布会,一次智慧与热情的交锋与融合,在掌声与墨香中,缓缓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