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站社交家”的视频在家庭群里引发的笑声和讨论渐渐平息后,大人们并没有把这件事仅仅当作一个孩子气的趣闻一笑了之。相反,它引发了家里几位核心成员——念晴、天赐和林心大——一次关于如何更好引导玥玥成长的深入思考。
念晴作为母亲,思考得最为深入。她意识到,女儿的问题不在于“调皮”,而在于旺盛的精力和社交需求没有找到合适的出口,以及在规则意识上的模糊。她决定采取“疏导”而非“堵截”的策略。她主动和幼儿园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沟通,感谢老师细心记录并分享情况,并和老师商量:
“老师,玥玥这孩子精力比较充沛,也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交流。您看,能不能在课堂上,适当给她一些‘正向表现’的机会?比如,让她当小组长收发一下作业,或者在大家讨论时,请她第一个分享想法?让她把表达的欲望用在合适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家里也会加强规则教育。”
老师非常赞同念晴的想法,表示会积极尝试。
天赐则从父亲和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他没有严厉批评女儿,而是在一次睡前故事时间,特意讲了一个自己新编的童话《爱说话的小云朵》。故事里,一朵小云朵因为总是在不该下雨的时候下雨(比如小动物们开运动会时),给大家带来了麻烦,后来它学会了在需要滋润大地时才下雨,变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云朵。讲完故事,天赐温柔地问玥玥:“宝贝,你觉得小云朵一开始为什么不受欢迎呀?”
玥玥想了想,说:“因为它下雨下得不是时候。”
“对啦,”天赐顺势引导,“就像我们说话,也要看时间和场合,对不对?上课的时候,就是大家一起安静学习的时间,就像小动物开运动会需要晴天一样。”
玥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说话要分场合”这个观念,已经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她心里。
林心大作为奶奶,用的是最朴实的生活教育。她带着玥玥一起做家务,比如包饺子时,她会说:“玥玥你看,奶奶现在要专心拌馅儿,要是你一直在旁边大声唱歌,奶奶就可能把糖当成盐放进去啦,饺子就不好吃了。所以,做事要专心,对不对?”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让玥玥理解“专注”和“不影响他人”的重要性。
张乾这位干爹,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引导”。周末他来家里玩时,没有提罚站的事,而是和玥玥玩起了“角色扮演”游戏。他扮演老师,玥玥和干哥哥扮演学生,模拟上课场景。当“学生玥玥”忍不住想说话时,“张老师”会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提醒:“玥玥同学,现在是听课时间哦,有问题可以举手。”在游戏中,玥玥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了课堂规则。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温和而持续的引导,渐渐产生了效果。 几天后,念晴接到老师的反馈,说玥玥上课的专注度有明显提升,虽然偶尔还是会走神,但很少再主动找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了。老师还采纳了念晴的建议,在一些互动环节给了玥玥发言的机会,她表现得非常积极和出色。
晚上,念晴表扬了玥玥:“老师夸玥玥了,说你现在上课特别棒,知道什么时候该安静,什么时候该发言了!”
玥玥骄傲地扬起小脸:“嗯!我知道啦!上课要像爸爸写故事一样安静!说话要举手!”
这件小事,处理得恰到好处。 大人们没有上纲上线地打击孩子的天性,而是看到了调皮背后潜藏的优势(表达欲、社交能力),并通过积极沟通、故事隐喻、生活教育和游戏互动等多种方式,将孩子的能量引向了正确的方向。这既保护了玥玥的自尊和活泼天性,又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规则和界限。
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这样一次次微小的、充满智慧的引导和修正的累积。 在这个充满爱和耐心的家庭里,玥玥这棵小树,正在被温柔地修剪枝桠,向着阳光、挺拔的方向,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