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晨光带着暖意,漫过“山海花田”时,青蓝花苗已经长到半尺高了。嫩绿的茎秆抽出新叶,叶片边缘泛着浅蓝的光泽,风一吹,整片花田像泛起了绿色的波浪,透着蓬勃的生机。
“长得真快。”谢怜蹲在田埂边,轻轻抚摸着花苗的叶片,“再过些日子,就能看见花苞了。老水手早上来说,‘盼春红’的苗也冒头了,就在西边那块地。”
花城提着水壶走过来,给花苗浇着水:“别浇太多,最近雨水足,土壤湿润,免得烂根。小海娃说今天要带小伙伴来给花苗拔草,估计这会儿也该到了。”
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小海娃带着三个小伙伴,每人背着个小布包,手里拿着小铲子,跑向花田:“谢怜哥哥!我们来拔草啦!爷爷说杂草会抢花苗的养分,得赶紧拔掉!”
老水手跟在后面,手里拿着个竹篮,里面装着腐熟的豆饼肥:“这些肥得撒在花苗根部三寸远的地方,”他蹲下来,示范着撒肥,“太近了会烧根,太远了又没效果,你们可得看好了。”
孩子们立刻学着老水手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撒肥、拔草。小海娃蹲在一株青蓝花苗旁,仔细拔去周围的杂草,还时不时用小铲子松松土:“小芽苗,你要好好长,等开花了,我给你画好看的画!”墨尾也跟着凑热闹,蹲在孩子们身边,要是发现长得高些的杂草,就用爪子扒拉出来,惹得孩子们阵阵欢笑。
正忙着,远处传来马蹄声。南风和慕情赶着马车过来,车上装着几卷竹帘和一个木盒:“文书在后面呢,去镇上买颜料了,让我们先把东西送过来,”南风跳下车,拿起一卷竹帘,“这竹帘搭在花田边,中午太阳大的时候能挡挡晒,免得花苗被晒伤。”
慕情打开木盒,里面装着绣娘新做的花形书签:“绣娘说这书签上绣了青蓝花和‘盼春红’,送给孩子们,让他们看书的时候也能想着花苗,”她把书签分给孩子们,“等花全开了,咱们再做新的书签。”
孩子们开心地接过书签,小心翼翼地夹在自己的小画本里。小海娃还特意把书签拿给谢怜看:“谢怜哥哥,你看这书签真好看!等青蓝花开了,我也要让绣娘姐姐给我绣一个!”
众人分工合作,谢怜和老水手负责搭竹帘,在花田四周立上木杆,再把竹帘固定好;花城和慕情则检查花苗的生长情况,把长得太密的花苗移栽到空地,确保每株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南风和孩子们继续拔草、松土;文书赶来后,就坐在竹帘下,打开画本,描绘花苗茁壮生长的模样,笔尖流转间,绿色的生机跃然纸上。
“文书先生,你画的花苗和真的一样!”小海娃凑到文书身边,指着画本说,“等花苗长花苞了,你还要画下来,添到四季花事册里哦。”文书笑着点头,在画本上添了几个拔草的孩童身影:“把你们也画进去,等花盛开的时候,再看看现在的样子,肯定很有意思。”
中午时分,花田的照料工作终于完成。众人坐在竹帘下,吃着带来的干粮,喝着清凉的绿豆汤。老水手看着长势喜人的花苗,笑着说:“照这个速度,五月初就能看见花苞,月底就能开花了。今年的赏花会,肯定比去年更热闹。”
南风放下汤碗,指着西边的“盼春红”花苗:“那边的苗也长得不错,到时候青蓝花和‘盼春红’一起开,蓝红相间,肯定好看。咱们还得提前准备点心和茶水,招待乡亲们。”
小海娃立刻举手:“我要跟奶奶学做青蓝花形状的糖糕,还要跟爷爷学煮菊花茶,赏花会的时候给大家吃!”
午后,阳光渐渐柔和。文书把画好的“花苗图”递给谢怜:“这画送给你们,挂在故事阁里,看着花苗一点点长大,也是种乐趣。”谢怜接过画,轻轻展开,画中的花苗郁郁葱葱,孩子们的身影灵动活泼,心里满是暖意。
傍晚时分,众人陆续离开。小海娃回头望了望花田,夕阳下的花苗泛着金边,像是在诉说着生长的喜悦。“谢怜哥哥,咱们明天还来好不好?我想看看花苗有没有长更高,”小海娃拉着谢怜的衣角,小声说。谢怜笑着点头:“好,咱们每天都来,陪着花苗一起等开花。”
回到故事阁,夜幕已经降临。谢怜把今日照料花苗的事记在四季花事册上,还贴上了一片青蓝花苗的叶子,作为纪念。花城则在厨房忙碌,煮了一锅南瓜粥,给大家补充体力。
夜深了,小海娃躺在床铺上,手里捧着花形书签,很快就睡着了,嘴角还带着笑意。谢怜和花城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月光,手里捧着温热的茶水。
“三郎,”谢怜轻声说,“看着花苗一天天长大,离开花的日子越来越近,心里满是期待。等花开了,乡亲们聚在一起赏花、吃点心,肯定很热闹。”
花城握紧他的手,温柔地说:“以后的每一年,我们都会这样陪着花苗生长,看着四季流转。和身边的人一起,把这‘山海花田’打理得越来越好,把每个日子都过得像花期一样,热闹又美好。”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桌上的四季花事册和那幅“花苗图”上。远处的海浪声轻轻传来,混着院中的虫鸣,像是在为这茁壮生长的花苗,奏响充满希望的乐章,也为即将到来的花期,埋下热闹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