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炕头的陶盘上。谢怜刚走近,就见麦种的绿芽又长了半指,嫩生生的芽尖顶着露珠,像是给麦粒戴了顶翡翠小帽。“出芽率差不多有九成了,”他轻轻拨开湿布,转头对花城说,“今天可以把芽种分到小陶盆里,先养着苗,等惊蛰过了再移到田里。”
花城正往灶里添柴,闻言点头,手里却多了个竹编的小筛子:“我去把去年的旧陶盆找出来,用筛子筛点细土,细土透气,苗根长得快。”慕情从外面进来,肩上扛着捆晒干的稻草,怀里还抱着个布包:“刚才去村里杂货铺,掌柜的说这是新到的育苗营养土,掺在细土里能壮苗,我买了两斤。”
三人正忙着准备育苗的东西,院门外传来了推车声。海娃娘推着独轮车进来,车上装着十几个空陶盆:“听说你们要育苗,我把家里的旧盆都找出来了,洗干净晒过了,正好能用。”狗蛋娘也跟着进来,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是些剪好的布条:“我娘说用布条把陶盆绑在架子上,能防止浇水时盆倒了,我剪了些宽布条来。”
“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谢怜连忙接过陶盆,心里暖暖的。海娃和狗蛋从车上跳下来,手里各拿着个小铲子:“谢怜哥,我们帮你铲土!昨天我爹教我用铲子了,不会铲到芽的!”
正忙得热闹,张老伯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张画满格子的纸:“我昨晚琢磨了半宿,把西田分成了十二块,咱们试种的老麦种占两块,剩下的种‘冬麦3号’。另外,我还想着,咱们成立个互助组,谁家育苗缺盆缺土,就互相借借;等移苗的时候,大家一起动手,人多快。”
谢怜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昨天送笔记的时候,李婶还说她家陶盆不够,要是有互助组,就能互相帮衬了。”慕情接过张老伯手里的纸,在格子旁添了几行字:“我把各家的需求记下来,缺盆的、缺土的、缺营养肥的,统计好后咱们统一调配,省得大家跑冤枉路。”
下午,互助组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李婶第一个来登记,手里拿着个布包:“我家有袋去年剩下的草木灰,能当肥料,要是谁家需要,尽管拿去用。”小石头也跑过来,踮着脚在登记本上画了个小圈:“我娘说,我家的羊圈肥晒透了,能给麦苗当底肥,我也加入互助组!”
登记到傍晚,互助组已经有二十多户人家。张老伯把登记本收起来,笑着说:“明天咱们在晒场开个会,把育苗的时间、移苗的顺序都定下来,再分分工,有的负责筛土,有的负责绑盆,有的负责浇水,大家齐心协力,肯定能把苗育好。”
晚饭时,灶上炖着萝卜排骨汤,香气飘满了小屋。谢怜看着桌上的育苗计划,忽然想起谢阿福的旧笔记,连忙翻出来:“笔记里写着,育苗时要‘昼晒夜盖’,白天让苗晒太阳,晚上盖层薄稻草,这样苗长得壮,还能防夜寒。明天开会的时候,咱们把这个也跟大家说说。”
花城盛了碗汤递给谢怜,又给海娃和狗蛋各夹了块萝卜:“明天我去山上砍些竹子,编几个育苗架,把陶盆架起来,能晒到更多太阳。”慕情喝了口汤,忽然说:“我刚才给王技术员打了电话,他说明天下午会来村里,帮咱们看看育苗的方法对不对,还会带些防虫的药粉来。”
夜深了,院里的陶盆都摆好了,细土掺着营养土装了半盆,就等明天播下芽种。谢怜站在院门口,看着挂在门上的木牌,月光下,木牌上的麦穗纹路仿佛也镀上了层光。他知道,有互助组的帮衬,有老辈人的经验,还有技术员的指导,这些芽种一定能长成绿油油的麦苗,明年的麦田也一定会丰收。
睡前,谢怜把育苗计划贴在灶边的墙上,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家的需求和分工。他想起明天的互助组会议,想起邻里间的笑脸,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平凡的日子,也能种出满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