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承瑜消息传回京城时,正值初雪降临。
南烁在回到朝堂上龙颜大悦,当即下旨重赏三军,加封南承瑜。
消息传到东宫时,南承瑾正在批阅奏折。笔尖一顿,朱砂在奏折上晕开一片刺目的红。
“璃王啊...”他轻声重复着这个封号,眼神晦暗不明。本朝惯例,皇子封王需年满十八,且要有显着功绩。南承瑜十八便得封王,如今又被加封,这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李德全看着南承瑾小心翼翼地询问。
“殿下,五殿下...不,璃亲王今日班师回朝,陛下命您率百官在城门外相迎。”
南承瑾放下笔,语气平静。“备轿。”
城门外,旌旗招展。
南承瑜一身灰色常服,骑在白马上,英姿勃发。
见到南承瑾,南承瑜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臣弟参见太子殿下。”
南承瑾伸手扶他,脸上露出亲近的笑容。
“五弟辛苦了,快请起。”
他的手触到南承瑜臂膀时,感觉到衣服下,那个曾经瘦弱的少年变得强壮有力。
“多谢太子殿下。”
南承瑾的心沉了沉,面上却不露分毫。
“父皇在宫中设宴,为你接风洗尘。”
回宫的路上,百姓夹道欢迎,高呼“璃王”的声音不绝于耳。
南承瑾坐在轿中,听着外面的欢呼,手指不自觉地收紧。
接风宴设在太极殿,极尽奢华。
南烁特意让允堂和南承瑜坐在自己左右两侧,这是除了太子儿时曾有过的殊荣。
酒过三巡,南烁举杯。
“今日朕心甚慰。北边百姓田耕收成,一直是朕的心头大患。如今允堂、承瑜一举传播开,前面收复失地,当赏!”
群臣齐声恭贺。
南承瑾坐在下首,看着父皇对两个弟弟的赞赏,心中五味杂陈。宴席间,多位重臣还纷纷向允堂和南承瑜敬酒,言语间颇为奉承。
允堂就算了,可五弟……
南承瑾垂眼,拿起杯子喝酒掩盖神色。
宴席结束后,南烁单独留下允堂和南承瑜。南承瑾本欲上前,却见张敬贤躬身道。
“太子殿下,陛下有旨,今日乏了,请您先回东宫。”
南承瑾看着御书房紧闭的门,心中一阵冰凉。
御书房内,南烁看着两个儿子,目光欣慰。
“此次水犁,你们做得很好。特别是允堂,颇有朕年轻时的风范。”
“允堂不敢居功,全仗父亲英明决策,五哥全力辅佐。”
“十五弟确实天赋异禀,儿臣只是从旁协助。”
南烁满意地点头。
“如今朝中局势复杂,朕需要你们兄弟齐心,辅佐太子稳固朝纲。”
他话锋一转。
“承瑜,你既已封王,也该多参与些朝政。即日起,你便协助太子处理兵部事务。”
允堂一怔。
“父亲,五哥年轻,恐怕...”
“年轻人更该磨练。”南烁打断他,“有他辅佐太子,朕也放心。”
从御书房出来,允堂心事重重。南承瑜拍拍他的肩。
“不必担忧,有太子在,他会指点的。”
“五哥,你觉得太子哥哥会像从前那样待我吗?”
南承瑜沉默片刻。
“无论如何,你始终是他看着照顾长大的。”
次日早朝,南烁当众宣布了南承瑜协理兵部的决定。朝臣们面面相觑,谁都知道兵部一直是太子的势力范围,陛下此举意味深长。
南承瑾面色不变,出列答复。
“儿臣遵旨。有五弟相助,兵部事务定能更加顺畅。”
退朝后,南承瑾对南承瑜说道。
“五弟随孤来东宫一趟,孤与你细说兵部事宜。”
东宫书房内,南承瑾将一叠文书推到南承瑜面前。
“这是兵部近年来的重要卷宗,你先熟悉一下。”
南承瑜接过,认真翻阅。当他看到一份关于军粮调配的文书时,眉头微皱。
“太子殿下,这份军粮调配的记录似乎有问题。北疆驻军五万,按例每月需粮草八千石,这里却记录着一万两千石。”
南承瑾面色不变。
“北疆地势特殊,运输途中损耗较大,多调配些也是常理。”
“可是...”南承瑜还想说什么,却被南承瑾打断。
“五弟,”南承瑾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你刚接触兵部事务,许多规矩还不了解。这些事,孤自有考量。”
“是,臣弟明白了。”
从东宫出来,南承瑜心中疑惑更深。他清楚地记得北征时查看过的军粮记录,与太子所示截然不同。
“五哥。”允堂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怎么愁眉不展的?”
南承瑜将心中疑惑说了。
“此事我也有所耳闻。太子哥哥监国多年,兵部一直是他的心腹之地,其中或许有些不好明说的事情。”
南承瑜皱眉。
“允堂,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有些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好。毕竟,他是太子哥哥。”
南承瑜沉默不语。
接下来的日子,南承瑜在兵部处处受制。每当他想深入调查某些事务,总会遇到各种阻碍。而更让他不安的是,朝中开始流传一些关于他的谣言。
有的说他居功自傲,不把太子放在眼里;有的说他与睿王勾结,意图不轨;甚至有人说他以往北征时私藏战利品,中饱私囊。
这日,允堂在武场练剑,恰好遇到前来巡视的南承瑾。
“太子哥哥。”允堂收剑行礼。
南承瑾看着他手中的剑。
“允堂的剑法越发精进了。”
“太子哥哥过奖。”
南承瑾走近几步。“孤听说,你近日去往兵部颇为活跃,可是对兵部事务有什么看法?”
允堂心中一凛。
“没有,只是去找五哥。”
“找他?”南承瑾轻笑,“他是你同母亲哥哥?我不及他,还是...你始终是向着他的?”
允堂抬头,直视南承瑾。
“太子哥哥何出此言?允堂若有做得不当之处,还请太子哥哥明示。”
南承瑾与他对视片刻,忽然笑道。
“孤说笑的,去吧,继续练你的剑。”
看着南承瑾离去的背影,允堂的心沉到了谷底。
太子哥哥对五哥猜忌,还有已经不那么信他了。
当天,南承瑜被南烁召入宫中。
“听说你近日在兵部举步维艰?”南烁开门见山地问。
南承瑜跪地。
“儿臣无能,辜负了父皇的期望。”
“不是你的错。太子...近来心思重了些。”
他走到窗前,望着东宫的方向。
“瑾儿从小就是个敏感的孩子。朕立他为太子时,他才五岁。这些年来,他一直战战兢兢,生怕做错什么事。”
“太子一向勤勉。”
“是啊,勤勉。”南烁叹息,“可是帝王之道,不是单靠勤勉就够的。他缺少容人之量、多疑敏感,这是大忌。”
南承瑜心中一震,不敢接话。
南烁转身看着他。
“朕知道你与太子之间隔着允堂,但朝政大事,不能因私废公。兵部的事,你尽管去查,有朕为你做主。”
“父皇...”南承瑜犹豫道,“儿臣不想与太子起冲突。”
南烁目光深邃。
“有时候,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退让。”
从宫中出来,南承瑜心事重重。父皇的态度已经很明确,是想要他制衡太子。可是...
“五殿下。”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
南承瑜抬头,见是贤妃沈清漪带着几个宫女站在不远处。
“贤妃娘娘。”
贤妃掩唇笑道。
“殿下这是刚从陛下那儿出来?本宫正要给陛下送些参汤。说起来,还未恭喜殿下加封呢。”
“娘娘客气了。”
贤妃走近几步,压低声音。
“殿下如今深得陛下信任,这是好事。但也要小心,树大招风啊。”
南承瑜眼神微动。
“谢娘娘提醒。”
贤妃眼神意味深长地看着南承瑜。
“殿下是个聪明人,应该明白,在这深宫之中,独木难支的道理。有时候,多几个朋友,不是坏事。”
看着贤妃离去的背影,南承瑜心中警铃大作。贤妃这是在拉拢他?
接下来的几天,南承瑜按照南烁的旨意,开始彻查兵部账目。果然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一笔,是去年拨给北疆的军饷,有近三成不知去向。
当他将查证结果呈报给南烁时,南烁面色阴沉。
“此事还有谁知道?”
“只有儿臣和几个心腹侍卫。”
南烁沉思片刻。
“先不要声张。朕倒要看看,这背后还藏着什么。”
然而,不知为何,南承瑜查账的消息还是走漏了。次日早朝,便有御史弹劾南承瑜越权行事,不尊太子。
南承瑾当朝发难。
“五弟,孤让你协理兵部,是信任你的能力。你却暗中调查兵部账目,可是对孤有所不满?”
“臣弟不敢。只是发现一些疑点,按例核查而已。”
“疑点?”南承瑾冷笑,“什么疑点需要瞒着孤私下调查?还是说,五弟另有打算?”
朝堂上一片寂静,众臣都不敢出声。
这时,南承洲出列。
“太子殿下息怒。五弟年轻,做事或许不够周全,但绝无不敬之心。”
南承瑾看向他,语气更冷。
“大哥倒是很了解五弟的心思。也是,你们兄弟情深,自然心意相通。”
这话已是相当重的指责。南承洲和南承瑜同时变色。
“够了。”南烁终于开口,“此事是朕让承瑜查的。太子,你有意见?”
“儿臣不敢。”
南烁扫视群臣。
“兵部账目,朕会派人彻查。至于承瑜...”
他顿了顿,“即日起,协助朕处理朝政。”
满朝哗然。协助处理朝政!这可是能够参与决策朝中大事的要职!
南承瑾抬头,不敢置信地看着南烁。
南承瑜也愣住了。
“父皇,儿臣年轻,恐难当此任...”
“朕说你可以,你就可以。”南烁语气坚决,“退朝!”
退朝后,南承瑾快步追上南烁。
“父皇!儿臣有话要说!”
南烁停下脚步,却不回头。
“说。”
“父皇让五弟协助朝政,是否欠妥?”南承瑾激动道。
南烁转身,目光冰冷。
“那你觉得,谁更合适?允堂来吗?”
南承瑾噎住。
南烁逼近一步,压低声音。
“瑾儿,你太让朕失望了。朕给你机会,是希望你能够成长,而不是让你猜忌兄弟,固守权势。”
说完,他转身离去,留下南承瑾独自站在原地,面色惨白。
消息传到后宫,贤妃笑着对身旁的南承阳道。
“看来,我们的机会来了。”
南承阳疑惑。
“母妃何意?”
贤妃把玩着手中的玉如意。
“太子与十五殿下但凡离心,陛下对太子失望,这正是你的好机会。”
“可是...还有璃王...”
“璃王?”贤妃轻笑,“他不过是陪衬罢了。真正要注意的,是那个看似无害的十五殿下。”
她放下玉如意,目光深邃。
“这位殿下能得陛下看重宠了那么多年,可不简单。”
而此时,允堂正在东宫自己的殿中,面对前来道贺的南承钰。
“恭喜十五弟了。”南承钰语气复杂,“协助朝政...这是连太子都没有的殊荣,可惜了,我亲弟弟不如你啊。”
允堂苦笑。
“三哥连你也取笑我吗?我也没想到父亲会让五哥去做这个。”
南承钰拍拍他的肩。
“事已至此,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只是...太子那边,你打算如何?”
允堂望向东宫太子居住的方向,轻声道。
“我希望,太子哥哥能明白,我从未想过与他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