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望着满朝大臣支持的目光,心中虽有欣慰,但也深知前路依旧艰难。李建成不会轻易放弃,一场新的风暴或许正在悄然酝酿。他深吸一口气,暗暗发誓,无论李建成使出什么手段,自己都要将改革进行到底,让大唐走向繁荣。
谣言澄清后的次日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李浩府邸书房的书案上。李浩早早便坐在书房中,等待着支持改革的大臣们前来。不多时,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陆续抵达。众人围坐在书房的圆桌旁,气氛热烈而庄重。
“如今谣言已破,改革方案得到了更多认可,当务之急是商讨具体的实施细节。”李浩目光坚定地说道,眼神扫过每一位大臣。
房玄龄微微点头,捋了捋胡须,说道:“李公子所言极是。改革涉及诸多方面,如兵制、商业、农业等,需制定详细的时间表,有条不紊地推进。”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于是,他们开始一项一项地梳理改革内容。谈到兵制改革时,杜如晦皱着眉头说道:“兵制改革,关乎大唐的安危,需谨慎行事。我们可先从选拔将领的制度入手,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确保将领的才能与品德兼备。”
李浩思索片刻后,说道:“杜大人所言甚是。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士兵的训练与待遇。提高士兵的饷银,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如此方能提高军队的士气与战斗力。”
关于商业改革,一位大臣提出:“应鼓励各地商人互通有无,减少关卡的盘剥。但也要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李浩点头称是,“可设立专门的市场监管机构,对市场进行严格监管。一旦发现有商人违规,严惩不贷。”
众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仔细商讨着每一个细节,制定出了一份详细的时间表。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完成兵制改革中将领选拔制度的初步拟定;两个月内,出台商业改革中市场监管的具体条例……任务分配也明确下来,房玄龄负责兵制改革相关事务的统筹,杜如晦则着重关注商业改革的推进。
商讨完朝堂层面的改革细节后,李浩深知,改革最终要惠及民生,还需听听民间百姓的声音。于是,他带着几位大臣,身着便服,走出府邸,来到了长安的街头巷尾。
长安城中,热闹非凡。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如织。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繁华的市井画卷。李浩等人走进一家茶馆,找了个角落坐下。
“各位乡亲,我们想听听大家对如今一些政策的看法,尤其是关于改革的想法。”李浩笑着对周围的百姓说道。
一位老者放下手中的茶杯,说道:“听说要改革商业,这是好事啊。以前去外地做生意,关卡太多,税也重,东西运过去,成本都高了不少。要是能减少关卡,降低税赋,我们这些小商人的日子就能好过些了。”
李浩认真地听着,将老者的话一一记在心中。这时,一位年轻的书生站了起来,说道:“我觉得教育方面也应该改革。如今很多寒门子弟,虽有才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能多开办一些学堂,让更多的孩子有书可读。”
李浩点头赞许,“这位公子所言极是,教育乃国之根本,我们定会考虑。”
他们又走访了集市、作坊等地,听到了百姓们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希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粮食产量;有人建议加强治安管理,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安心。
回到府邸后,李浩与大臣们根据收集到的民间意见,对改革方案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将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纳入农业改革的范畴,计划在各地修建更多的水渠、水坝;在治安管理方面,增加巡逻的士兵数量,制定更严格的治安条例。
随着改革方案的不断完善,在朝堂上,越来越多的大臣对改革表示出坚定的支持。李世民看到大臣们态度的转变,对改革方案的通过充满信心,决定加大对改革的支持力度。他在朝堂上公开表态,全力支持李浩的改革,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
然而,就在改革方案在朝中逐渐获得广泛支持之时,李建成却在自己的府邸中,与几位心腹谋士密谋着。李建成面色阴沉,眼中透露出一丝狠厉,“李浩这小子,竟然能化解此次危机,还让那么多大臣支持他的改革。不过,我不会让他得意太久。”
一位谋士凑上前去,低声说道:“殿下,如今朝堂上支持李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朝中的力量恐怕难以阻止改革。不如与外部势力合作,给李浩制造麻烦。”
李建成眼中闪过一丝光亮,沉思片刻后说道:“你说得有道理。我听闻北方突厥王子一直对大唐虎视眈眈,或许可以与他合作。只是,此事需谨慎行事,绝不能让他人察觉。”
于是,李建成开始秘密派人联系突厥王子,一场新的阴谋在暗中悄然展开。而此时的李浩,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的准备工作中,尚未察觉到李建成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