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市的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城市在“远征”AI这套精密“数字神经”的调控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从废墟中汲取养分,焕发新生。
但在天气控制仪那绝对禁闭的堡垒内,另一场无声的实验正在更宏大、更危险的尺度上展开。
林禹的指令清晰而坚定:获取更高维度数据,验证理论,并初步形成战略威慑与打击能力。
天气控制仪深处,那台代号“混沌蝴蝶”的超级计算机发出了比平日更加低沉的嗡鸣。
项目负责人,一位叫丁振的年轻物理学家,向林禹汇报了最终方案:“首长,我们已经筛选出旧时代全球气象卫星网络中,因能源中断或主控失联而处于无人控制状态的十七颗卫星。
其中五颗风云系列和两颗GoES-R系列卫星,其轨道参数和剩余燃料允许我们进行轨道微调,其搭载的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大气垂直探测仪等设备,虽部分老化,但核心功能尚可被我们激活并接管。”
“成功率?”林禹的声音平静。
“基于远征机子程序对卫星遗留代码的逆向工程,接管控制权的概率评估为78.5%。
但更大的风险在于,这些卫星的轨道位置并非完全理想,数据链路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可能存在数据丢包或延迟。”
丁振推了推眼镜:“而且,大规模激活并引导它们进行协同观测,可能会引起……其他幸存势力注意。”
“风险可控,执行接管程序。”林禹没有犹豫
“我们需要眼睛,看清楚全球大气这盘棋局。”
“是!”
命令下达。实验室一角的屏幕上,代表目标卫星的灰色图标一个个被点亮,染上代表“己方控制”的蓝色。
冗长的指令通过地面大型阵列天线,以加密信号形式射向深邃的太空。
数小时后,第一批模糊但确实有效的全球云图、海面温度、大气压力数据开始断断续续地流入“混沌蝴蝶”的数据库。
这些数据,与实验室自身监测站收集的区域性数据,以及远征机从旧互联网废墟中挖掘出的历史气候数据库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混沌蝴蝶模型”前所未有的、接近实时的全球输入参数。
模型开始全功率运行,屏幕上流淌的数据流仿佛拥有了生命,构建出一个动态的、数字化的地球大气模型。
飓风、季风、高压脊、低压槽……全球天气系统如同一个巨大的流体,在超级计算机的模拟中缓缓旋转。
“目标区域锁定:太平洋中东部,夏岛以南无人海域。”
林禹的手指在全息投影的地球仪上划过,点中了一片广阔蔚蓝:“这里,存在多个符合模型的能量敏感点,开始第一阶段实验性干预。”
所谓的“干预”,并非直接凭空制造风暴——以目前的技术积累和能量输出尚不足以实现如此神迹。
天气控制仪那台“混沌蝴蝶”超级计算机将计算和寻找大气系统中那些处于临界平衡状态的“敏感点”,然后施加一个极其微小但精确计算的扰动,如同在悬崖边轻轻推下一块石子,期待它能引发一场山崩海啸。
太平洋某处,无垠的深蓝之上,天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澄澈。
一架不知从何处起飞的b-1b“枪骑兵”战略轰炸机,正以超低空姿态掠过海面,它的弹舱打开,投下的并非传统炸弹,而是一种特制的超空泡水下动能装置。
这些装置在接触海面的瞬间,以特定频率和深度释放出巨大的声波能量,并剧烈搅动局部海水。
这不是一次性的行为。
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内,这架b-1b轰炸机按照“混沌蝴蝶”超级计算机计算出的精确坐标和时间序列,对太平洋上数十个这样的“敏感点”进行了持续反复的搅动。
海面温度出现极其细微但具有特定模式的异常波动,局部蒸发加剧,低层大气能量交换过程被微妙地改变。
这些变化单个看来微不足道,但它们发生的位置和时机,恰好嵌入到正在酝酿中的一场原本寻常的气候剧变之中。
在夏岛东南方向,一个实验室标注为“热带低气压93w”的普通天气系统,正遵循着自然规律缓慢旋转。
它本应在吸收足够能量后,加强为一场级别有限的飓风,然后大概率在广袤的太平洋上自生自灭,或许会给某些岛屿带来一些风雨,但仅此而已。
然而,当来自那些被搅动的“敏感点”的异常能量和湿度场,如同受到无形指引般汇入这个低气压系统时,变化开始了。
实验室的主屏幕上,“93w”的标识颜色迅速从代表低气压的黄色,变为代表热带风暴的橙色,然后几乎毫无停顿地跃升为代表飓风的深红色。
它的范围在扩大,结构在变得异常紧密和对称。
云图显示,一个清晰的风眼正在形成,周围是高达十数公里的厚重眼墙云系,蕴含着毁灭性的力量。
“模型拟合度持续上升,当前达到91.7%!”项目组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能量输入效率超出预期……它正在疯狂吸收周围海域的热量!”
从太空视角看,这场被重新编号为“恐惧之眼’”的风暴,已然成为太平洋上的一个庞然巨物。
它的风眼直径超过五十公里,深邃得仿佛直通地狱,周围旋转的云墙如同巨大的白色螺纹,覆盖范围达数百公里。
风暴整体结构呈现出近乎完美的圆形,缓慢而坚定地移动着,其路径预测曲线,在“混沌蝴蝶”超级计算机的模拟中,清晰地指向数千公里外的美洲西海岸。
它不再是大自然的无常之作,而是被精心引导、放大的人工天灾。
一个悬浮于太平洋之上的恐惧之眼。
此时天气控制仪控制中心巨大的主屏幕上,原本显示城市生命体征的区域被临时缩小到一侧。
占据大部分屏幕的,是从被接管的卫星传回的、经过增强处理的“恐惧之眼”飓风实时影像,以及“混沌蝴蝶”超级计算机生成的预测路径图、强度分析数据流。
指挥中心内一片寂静,只剩下设备运行的轻微嗡鸣和人们压抑的呼吸声。
所有能接触到这一机密信息的高级官员,包括周岳和顾卫国以及几位核心“系统”官员,都凝神屏息地看着屏幕上的那个巨型风暴。
他们目睹了它是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气旋,在短短几十小时内蜕变成这场堪比史上最强五级飓风的怪物。
一种混合着震撼、敬畏以及深深忧虑的情绪在弥漫。
“风速已超过每小时250公里,中心气压持续下降……预计登陆强度将为最高等级的五级飓风。”
一位负责监控数据的军官低声汇报。
周岳紧锁眉头,目光从屏幕上的风暴转向站在主控台前,背影挺拔的林禹。
他看到了力量的展示,一种足以令人生畏的战略级力量。
但他也瞬间想到了这力量可能带来的后果对目标区域的毁灭性打击,以及一旦被外界知晓真相后,新宁市可能将面临的所谓的国际压力和道德谴责,当然那也得有人活下来才能谴责。
“旅长…”
周岳忍不住开口,却又不知该说什么。
是询问下一步计划?还是表达担忧?
林禹没有回头,他的目光牢牢锁定着屏幕上那只缓缓移动的“恐惧之眼”,仿佛在欣赏一件自己亲手打造的艺术品
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记录所有数据。”
林禹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清晰地在指挥中心回荡,
“包括风暴的演变过程,能量转换效率,模型预测与实际结果的偏差……每一比特信息都至关重要。这是我们迈向理解并最终掌控自然之力的第一步。”
他顿了顿,终于微微侧头,目光扫过身后一众神情各异的部下。
“至于风暴本身……让它按照预定轨迹移动。
我们需要观察一个完整的受控气象事件,从激发到登陆再到消散。
这将是天气控制仪项目最宝贵的实战数据。”
“那……美洲西海岸……”
林禹的嘴角似乎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但那弧度里没有任何温度:“旧世界早已崩塌,弱肉强食是唯一的法则。我们无法对未知的幸存者负责,我们唯一能负责的,是新宁市以及周边的幸存者的未来。
这场风暴,将成为我们手里最强大战略打击力量,我们拥有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抗衡的力量。”
他的话像一块寒冰,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没有人再提出异议。
权力与责任,道德与生存,在这些终极力量面前,原有的衡量标准似乎都变得苍白无力。
指挥中心再次陷入沉默,只剩下屏幕上那只“恐惧之眼”在无声地旋转,带着毁灭一切的威势,坚定不移地朝着遥远的大陆漂移而去。
而在天气控制仪深处,“混沌蝴蝶”超级计算机依然在全力运转,计算着来自太空和风暴本身传回的每一份数据。
林禹的指令已经被执行,“蝴蝶”的翅膀已然扇动,一场人为引导的巨型风暴正在太平洋上咆哮。
新宁市的秩序建立在AI和钢铁之上,而它的未来,或许将由这掌控天气的能力来书写。
风暴正在路上,而新宁市的掌舵者,正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心中盘算着下一步,该如何落下这盘以天地为棋局的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