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基地东南侧的一号收容区。
曾经空旷的仓库区和相连的空地被密集的人流和活动所填充,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汗水和集体食堂飘来的食物蒸气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气味。
高高的铁丝网和警戒塔上士兵警惕的身影,无声地提醒着这里仍是秩序下的庇护所而非完全的自由之地。
清晨,伴随着执勤士兵换班的脚步声和隐约传来的操练口号,收容区苏醒了。
人们从折叠床起身卷起毛毯,在指定的水龙头前排队洗漱。
孩子们在大人腿边穿梭嬉戏,他们的笑声虽然还带着些怯生生却已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声音。
早餐时间人们拿着统一的饭盒,在临时厨房外排起长队领取热气腾腾的稀粥和一小块咸菜。
在仓库区边缘一块清理出来的空地上,一支新编的民兵队伍正在进行晨间训练。
约三十多名青壮年男性,穿着不合身但干净的旧军装,手持削尖磨利的木棍代替步枪,在一位表情严肃的士官口令下,练习着最基本的队列和突刺动作。
“杀!”他们的呐喊声虽不如老兵般杀气腾腾,却带着一股求生的狠劲和想要证明价值的渴望。
汗水浸湿了他们的后背,动作或许还不够标准,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异常专注。
这是他们获得食物和庇护的代价,也是重新拿回力量与尊严的第一步。
随后,根据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分工,更多人投入劳动。
青壮年们扛起工具,在战士们的带领下前往各个劳动点
有的继续加固围墙,有的清理废墟拓展空间,有的则学习操作简单的机械。
没有特殊技能的妇女们则组成小组负责清洗衣物协助炊事班处理食材或打扫卫生。
那位老医生带着几名有护理经验的幸存者在医疗帐篷里忙碌不休。
甚至在收容区内部的几个关键路口和物资堆放点,也开始出现了民兵站岗的身影。
他们两人一组臂膀上缠着醒目的布条作为标识替代了部分士兵的内部警戒任务。
他们的站姿或许还不够挺拔眼神中也还残留着一丝对陌生职责的紧张。
但他们努力模仿着旁边巡逻士兵的样子仔细打量着过往的人认真地看守着身后的粮食和工具。
这让他们感觉自己不再是纯粹的受助者而是这个新兴集体的一部分肩负着小小的责任。
旅长林禹正是在这样一个上午,来到了收容区视察。
他没有提前通知,只带着两名参谋和警卫员轻车简从。
他身着与其他官兵无二的星空迷彩,肩章上的将星是他唯一的标识。
但他挺拔的身姿和沉稳的气度以及周围官兵看到他时瞬间更加笔挺的脊梁和敬礼让许多幸存者立刻意识到了他的不同。
林禹的步伐不快,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
他看到工兵指导下的幸存者队伍正在夯实地基,动作虽显生疏却无比认真,便驻足询问了带队的士官几句。
他特意绕到民兵训练场边缘,沉默地观看了几分钟那些拿着木棍、吼得面红耳赤的汉子们对身旁的参谋低声道:“精气神不错。通知作训科,挑一批表现最好的下次实弹训练可以让他们感受一下真家伙的后坐力但弹药严格控制。”
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几位代表闻讯匆匆赶来,显得有些紧张。
那位前镇政府干部和小学老师走上前,向他汇报近日的情况,言辞间充满了对军队庇护的感激和对当前组织方式的认同。
林禹认真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问题,关于食物的是否足够支撑劳动强度关于夜间保暖是否存在问题,关于生活设施是否够用。
离开收容区前,林禹特意走到分发午餐的厨房区域。
他看了看大锅里翻滚的面疙瘩汤,里面零星飘着一些菜叶和罐头肉碎,又拿起一个刚刚出炉的杂粮馒头捏了捏,确认了食物的份量和质量基本达到了预案要求。
他对负责后勤的军官嘱咐:“天快冷了,要想办法增加一点热量。尤其是训练和执勤的人,消耗大。 哪怕是多一口热汤,也能多一分力气和希望。”
军官立刻立正:“是!旅长!”
返回指挥部的路上,收容区内那繁忙却充满生机的景象仍在林禹脑中回放。
那些拿着木棍喊杀的民兵和路口站岗的认真身影,尤其让他印象深刻。
这些幸存者不再是需要消耗宝贵资源的负担。
他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重建秩序恢复生产甚至提供辅助防御的力量源泉。
这股力量必须被引导到最需要的地方。
回到指挥部巨大的态势图上,宁农业学院的标记依然醒目。
林禹召来了参谋长周岳和主要作战参谋。
“各部队连续作战清剿和接收幸存者,人员疲惫需要休整。”
林禹首先下令,“命令主力作战营轮流休整三天。期间保持警戒级别但减少主动出击,以巩固现有控制区和继续接收幸存者为主。”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农业学院的位置上。
“但是,参谋组不能休息。周参谋长,你亲自牵头,我要你们利用这三天时间,拿出一个详尽的最大限度利用我们现有新力量的突击计划。”
“计划目标:新宁农业学院不仅要夺取它,更要确保其内部的科研设备良种库、验数据尽可能完整地接收过来。”
“计划必须考虑:第一,新编入的民兵预备队如何配属,承担哪些辅助任务(如外围警戒、运输、工程支援、甚至作为预备队进行战场喊话、引导幸存者)以解放主力作战兵力。
他们经过初步训练,可以承担更多压力。
第二,后勤保障如何跟上,特别是前线补给点的设立和伤员的后送,可以充分利用幸存者中动员起来的运输队和担架队。
第三,行动成功后,如何迅速将学院转化为新的安全区和科研生产基地,相关的人力、物资调配预案要同步做好。”
“这一次,我们手里的牌多了不少,计划要更细致,更大胆。三天后,我要看到一份能充分发挥我们人力优势的作战方案。”
参谋长周岳目光炯炯,立刻领会了旅长的意图:“明白!旅长。我们立刻组织人手,优先梳理新登记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机械、化工、农业相关的人员,评估他们可能对此次行动及后续利用带来的价值。
同时评估各民兵队的训练进度和可靠性,将其作为有效辅助战力纳入方案。 作战方案会充分考虑新编力量的应用,确保一击必中,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