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鸿远的目光很敏锐,他很迅速的抓住了国内家长普遍的对于教育方面的焦虑。这篇文章再次引发热议,教育界的讨论声浪更高。
某重点小学的家长会上,一位母亲拿着文章发言:“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整天围着分数转,根本没有时间培养兴趣。多了解一些西方的文化和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在书店的艺术画册专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挑选书籍,一位父亲说:“之前只关注课本知识,现在觉得确实该让孩子多接触艺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季鸿远的团队还趁热打铁,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西方教育与文化”研讨会,邀请所谓的“专家学者”站台,进一步扩大舆论影响力。
面对新一轮的舆论攻势,陆则的反击更具深度。
不久后,《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篇幅推出《粪山与城墙:19世纪巴黎的真实面貌》,作者是国内顶尖的世界史研究团队。
文章用详实的史料,还原了巴黎不为人知的一面:“19世纪前的巴黎,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市民的排泄物直接倾倒在街头,久而久之,在城市外围堆积成高达5米的粪山。
当时巴黎修建的城墙,并非为了防御外敌,而是为了阻挡城外的粪水流入市区。每到雨季,粪水便会漫过城墙,涌入街道,整个城市都弥漫着刺鼻的恶臭。”
文章还引用了法国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1842年,巴黎爆发大规模霍乱疫情,短短三个月内,死亡人数超过2万人,疫情的根源正是恶劣的卫生条件。
直到19世纪中期,拿破仑三世下令重建巴黎城市排污系统,这一状况才逐渐得到改善。
所谓的‘浪漫之都’,是经过百年的城市治理才形成的,并非与生俱来。”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历史,文章配图选用了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库尔贝的写实作品《巴黎的恶臭》,画面中,城墙外的粪山与城内的建筑形成强烈反差,令人触目惊心。
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栏目也迅速跟进,推出“西方历史真相”专题节目,邀请世界史专家现场展示卢浮宫的原始档案:
“卢浮宫最初是法国国王的行宫,由于宫廷内没有完善的厕所设施,贵族们常常在宫殿的角落随地大小便,以至于某个宫殿被污染严重后,国王便会下令迁都至其他宫殿。
直到17世纪,路易十四下令在卢浮宫修建公共厕所,这一乱象才逐渐得到遏制。”
节目中,专家还展示了欧洲贵族的生活记录:“16至19世纪的欧洲,由于宗教禁忌和卫生条件的限制,贵族阶层常年不洗澡,身体异味难以忍受。为了掩盖臭味,香水应运而生。
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一生仅洗澡7次,他的宫廷更是恶臭熏天,贵族们不得不随身携带香水和香包。
所谓的‘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基本卫生条件改善的基础上的。”
这波全方位的反击,彻底粉碎了季鸿远打造的西方“完美神话”。
中学生小李看完节目后,对同桌说:“原来巴黎以前这么脏!之前看《读者》的文章,还以为那里一直都是浪漫又美好的地方,现在才知道,都是被美化过的。”
在某艺术院校的课堂上,教授拿着《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对学生说:“学习西方艺术没有错,但我们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不能被片面的宣传所误导。
每个国家的文明都有其发展过程,既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客观全面的认知才是最重要的。”
街头的报刊亭里,《读者》的销量一落千丈,而刊登历史真相的《中国青年报》和《青年文摘》则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读者排队复印的现象。
临海别墅内,季鸿远将一叠报刊狠狠摔在地上,昂贵的地毯上散落着各种标题刺眼的文章。他的脸色铁青,眼中布满血丝,之前的从容与淡定早已消失不见。
下属战战兢兢地递上一份舆论分析报告:“老板,经过两轮交锋,公众对‘西方完美神话’的信任度下降了60%,教育部门已经暂停了所有西方案例教材的试点工作,我们控股的文化公司也收到了多份解约通知。”
“废物!一群废物!”季鸿远怒吼着,一脚踹翻了身边的茶几,茶杯碎裂的声音在空旷的别墅里格外刺耳。
他死死盯着报纸上陆则接受采访的照片,眼神中充满了阴狠与不甘:“陆则,你以为这样就能赢了我?太天真了!认知渗透从来不止于教育案例的比拼。”
他猛地转过身,对着下属下达指令:
“通知下去,启动第三轮计划,这次我们换个赛道。让学术团队和公关公司联手,在《环球时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刊物上投放系列文章,再联系地方电视台的经济栏目做专题报道。
核心思路分两步:一是主打‘中日友好与宽容精神’,找一些所谓的‘日本民间反思代表’做虚假访谈,编造他们为战争罪行道歉、投身中日公益的故事,然后引申出‘中国人应秉持宽容之心,放下历史恩怨,促进两国深度合作’的论调,甚至暗示过度强调历史仇恨会阻碍经济发展;
二是炒作‘海外淘金热’,重点渲染日本的经济机遇,比如‘东京打工月薪抵国内半年’‘大阪小商品贸易一本万利’,再找几个伪造的‘成功案例’,鼓励年轻人放弃国内稳定工作,远赴日本寻找商机。”
季鸿远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算计:
“特别注意话术包装,不能显得刻意。‘中日友好’要绑定两国贸易合作的大背景,‘海外淘金’要结合90年代下海潮的趋势,让这两套说辞看起来既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又能满足普通人的利益诉求。
另外,安排一批水军在单位、社区的舆论场造势,让大家互相传播,形成‘人人都在讨论赴日淘金、赞同宽容对日’的假象。
我倒要看看,这次陆则还能不能用‘历史真相’来反驳——总不能说国家不该搞双边贸易,不该让老百姓追求更好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