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瀚老师的出现,如同在迷雾重重的海面上,点亮了一座不显巍峨却光源稳定的灯塔。它的光芒不似李复礼教授那种居于学术殿堂顶端的探照灯般具有威严的压迫感,也不像沈哲手中那束游走于资源与野心之间、时而刺目的镭射,它更温和,更具穿透力,能照亮被时代浪潮淹没的思想暗礁。他是一位安静的观察者和守护者,守护着那些被时间尘埃覆盖,却依旧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瑰宝。
封瑶采纳了徐卓远的建议,几天后,她带着更加具体和深入的问题,再次踏入了那间充满纸张与旧时光气息的校史馆。文瀚似乎早已料到她的到来,不仅准备好了上次提及的关于技术伦理讨论的校刊文章合集,还搬出了几本厚厚的、纸页边缘已微微泛黄卷曲的学生社团活动记录册,甚至还有一些珍贵的手写稿复印件。那些笔迹或娟秀、或潦草,记录着二十年前那群年轻人面对科技浪潮初起时的兴奋、迷茫,以及深沉的人文反思。
“尤其看看这篇,”文瀚戴着一副老花镜,指尖轻轻点在一篇发表于近二十年前的随笔上,作者署名“孤舟”。文章的标题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思辨气质——《当机器学会思考,我们该如何定义‘心’?》。“你看,那时的学生,接触到的AI概念可能还停留在科幻小说和初步的实验室报告,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却已然直指核心。”文瀚的声音平和而富有磁性,像在讲述一个古老而亲切的故事,“情感并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它深深扎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社会结构和集体无意识之中。你的‘灵韵’,若想真正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维度,就不能只停留在分析当下的、孤立的数据切片,还需要这一点‘历史的纵深感’作为背景音。”
封瑶如获至宝。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甚至略显青涩的思考,恰恰为“灵韵”过于追求精准和效率的情感模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噪音”和脉络支撑。她与文瀚就不同时代背景下,“孤独”、“喜悦”、“焦虑”等情感的社会性表达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瀚的见解往往一针见血,却能以最朴素、形象的语言阐述出来,让封瑶常有茅塞顿开之感。
“文老师,您的见解对我们太重要了,简直是拨云见日。”封瑶由衷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屈就,作为我们‘灵韵’项目的人文顾问?偶尔为我们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指导就好,我们会正式向您发出邀请函……”
文瀚闻言,温和地笑了笑,摆手打断了她:“顾问?不必了,不必了。我一个退休的老头子,不习惯那些正式的名头。你们年轻人有想法,肯沉下心来做学问,我看着就高兴。我这里有点旧纸堆里的东西,你们不嫌弃,能派上用场,我就很满足了。聊聊天,发挥点余热,挺好。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这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这种不涉利益、纯粹基于思想共鸣与知识传承的支持,让封瑶感到一种久违的、源自学术初心的踏实与温暖。她将文瀚的情况以及他带来的独特价值,详细同步给了徐卓远。
徐卓远的回应很快,依旧充满了他的理性框架:[节点‘文瀚’已确认其独特价值。其提供的‘历史情感语境’数据,具有高信噪比特性。建议将其结构化,构建为‘灵韵’情感模型的背景噪声滤波器与情感维度扩展参数库。建议系统核心保持定期、深度的数据交互。]
在他的认知图谱里,文瀚已然被标记为一个高质量的、稳定输出特定类型稀缺知识数据的外部节点。封瑶看着这条信息,不禁莞尔,她几乎能想象出徐卓远在他那庞大的内部数据库中,为文瀚老师建立了一个新的、闪烁着柔和光芒的标签:“高价值人文数据源(非侵入式,稳定态)”。
然而,平静的校园生活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苏晚在家庭渠道试探未果后,并未放弃对“灵韵”项目的觊觎和打压。几天后,一些校园论坛的非热门板块,以及几个以小圈子八卦和非正式学术交流着称的线上聊天群组里,开始悄然流传起一些关于“灵韵”项目的模糊传言。内容算不得新鲜,无非是质疑项目阶段性成果的真实性,暗示其核心技术可能“借鉴”了某些未被公开提及的国外研究或商业机构的“开源代码”,或者更加含沙射影地指出,项目负责人之一的封瑶“背景不凡”,能轻易拿到普通学生难以触及的稀缺计算资源和保密数据云云。
这些流言蜚语手段算不上多么高明,但胜在难以追溯具体源头,且精准地利用了信息不对称,容易在不明真相的围观者和部分心存嫉妒的同行中制造猜疑的种子。封瑶第一时间从几位关系密切、且关心项目进展的同学和师兄师姐那里听到了风声。
若是前世的她,面对这种充满恶意的揣测和暗中中伤,恐怕会立刻陷入愤怒、委屈和自我怀疑的漩涡,要么冲动地想要站出来与每个人辩驳,要么在巨大的压力下消极地退缩,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德不配位。但历经生死,重活一世的封瑶,此刻只是平静地听着朋友的转述,甚至嘴角还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带着冷意的了然。
“知道了,谢谢您告诉我。”她对前来告知消息的同学温和道谢,语气镇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的精力,终究还是要放在项目本身的价值上,与这些噪音纠缠,才是真正的浪费生命。”
她甚至没有立刻在项目核心群里与徐卓远讨论这件事。她太了解他了,这种层级低效、缺乏实质证据的信息污染,在他那高度理性的信息处理系统中,可能连一个独立的“威胁事件”标签都构不成,大概率只会被归类为“环境干扰噪音”,启动自动过滤机制,甚至不会触发他的主动警报。
但她知道自己必须处理。不仅仅是为了她个人的声誉,更是为了“灵韵”项目来之不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前景,也为了……不让这些无谓的纷扰,哪怕有一丝一毫影响到徐卓远那纯粹专注于技术探索的心境——虽然他本人大概率根本不会受其影响。
封瑶采取了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她主动联系了校报编辑部和新媒体运营中心的负责老师,提出可以对“灵韵”项目进行一次相对深入的专题报道,全面展示项目的立项初衷、目前的进展、遇到的技术难点与突破(在严格不涉及核心算法和机密的前提下),以及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故事。她决定用绝对的透明和坦诚,来对抗那些来自阴暗角落的、见不得光的流言。
校方对此自然乐见其成。一个由本科生主导、融合前沿技术与人文关怀、且已展现出巨大潜力的创新项目,正是展现学校卓越教学成果和学子风采的绝佳素材,双方一拍即合。
就在封瑶与校媒记者初步敲定采访大纲和时间的当天晚上,她放在书桌上的手机屏幕亮起,震动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来电显示——徐卓远。
这有些罕见。他通常更倾向于高效、异步的文字交流,除非遇到极其紧急的技术故障。
封瑶微微一怔,迅速接通了电话:“喂?”她的声音里,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期待。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传来徐卓远那依旧平静无波,但或许是因为电流的转换,比冰冷的文字多了一丝难以辨明的、微乎其微的语调变化:“监测到校园内部论坛及三个主要学术交流群组中,出现关于项目‘灵韵’及核心人员封瑶的非正面言论。经初步分析,信息熵极低,内容重复率高,传播节点分散且经过伪装,推测为有目的的、但效率低下的攻击性行为。”
果然,他知道了。而且,在他那独特的世界观里,已经用他特有的方式对这场风波完成了初步的定性和技术分析。
“嗯,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封瑶轻声回应,心里却莫名安定了几分,“我已经联系了校报和新媒体中心,准备做一次正面的专题报道,用事实说话。”
“有效的应对策略。通过增加权威正面信息密度,稀释噪音影响,符合信息传播规律。”徐卓远立刻给予了肯定,随即,他的语气似乎凝重了一微毫,“此外,我已追踪到相关信息传播的初始源头Ip地址三个,关联可疑匿名账号五个。虽然对方使用了多层跳转和身份隐藏技术,但其初始行为模式数据包特征,与历史数据中记录的节点‘苏晚’的行为模式,存在37.2%的隐性关联概率。需要我执行进一步的反制操作吗?例如,投放逻辑炸弹干扰其传播路径,或公开部分溯源数据以形成威慑。”
封瑶心头猛地一跳。他不仅看到了那些流言,竟然已经在所有人都未察觉的时候,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如此深入的溯源分析,甚至计算出了关联概率!这就是徐卓远式的守护吗?冷静、高效得像一个最顶级的网络安全系统,在她还未正式请求支援时,他已悄然布防,并准备好了数种精准打击的方案。
“暂时不用。”封瑶压下心头翻涌的复杂情绪,语气坚定地说,“现在如果我们高调反击,反而会抬高对方,赋予这些流言不应有的关注度,也容易陷入无休止的、浪费精力的纠缠中。用堂堂正正的正面报道冲淡它,我们继续专注于项目本身的推进,用最终的成果说话,这才是最好的回应。只是……”她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歉意,“这些无谓的事情,给你添麻烦了。”
电话那头再次陷入了沉默,这次的时间比之前稍长一些。然后,徐卓远的声音传来,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认真:“维护系统核心(指封瑶)及关联重要项目(指‘灵韵’)的稳定运行与环境清洁,是属于我的职责范围内的必要流程。因此,此类行为不属于传统定义中的‘麻烦’范畴。”
他顿了顿,仿佛在调用一个陌生的语言模块,组织着对他来说并不熟练的词汇,最终说出的句子却让封瑶瞬间怔在原地,心跳漏了一拍:“你的处理方式,规避了直接冲突,最大化利用了外部权威资源,提升了项目外部形象。从结果导向上分析,优于我的直接技术反制方案。我……学习了。”
那一刻,封瑶清晰地感觉到,心底某个最为柔软的角落被重重地撞击了一下。酸涩与暖流交织着涌遍全身。她仿佛看到那个习惯于独行于数字世界的孤高灵魂,在她看不见的网络深处,不仅默默为她构建起一道无形的防火墙,同时,也在以一种笨拙的、尝试性的姿态,努力理解和肯定着她所运用的、他所不熟悉的处世智慧。
这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但他却在因为她,而努力地适应和融入。
“好。”封瑶的声音不自觉地放得更柔,像春夜里温润的微风,“我们一起,把‘灵韵’做得更好,做到无人可以质疑,就是最好的回应。”
挂断电话后,封瑶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打开那个只有他们两人的加密项目协作平台,看着徐卓远那个始终未曾更换的、朴素的系统默认灰色头像,指尖在冰凉的屏幕上轻轻划过,仿佛能感受到另一端那个独特灵魂的温度。
她点开对话框,认真地输入:[谢谢。还有,你做得很好,我很安心。]
这一次,徐卓远的回复快得出奇,几乎在她消息发送成功的下一秒,对话界面上就跳出了一个字:
[嗯。]
但封瑶却从这简单到极致的一个字里,清晰地读出了某种被认可后的、细微而真实的满足感,以及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
暗流依旧在黑暗中涌动,苏晚或许还会酝酿着下一次更隐蔽的攻击,前路的挑战注定只多不少。但此刻的封瑶,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力量。她不仅重新赢得了家庭的理解与支持,拥有了像文瀚老师那样智慧长者的指引,更重要的是,她和徐卓远之间,那种超越了一般技术合作、甚至超越了寻常情感定义的独特羁绊,正在以他们彼此都能理解、都能接受的方式,一点点加深,加固,如同精密仪器中相互咬合的齿轮,不可或缺。
他们是彼此最坚硬的盾,抵御外界的明枪暗箭;也是彼此最柔软的软肋,牵动着内心最深的悸动。这一世,她绝不会再让任何外力,将这份来之不易、双向奔赴的救赎击碎。
---
【系统日志更新:
· 时间戳: 外部噪音攻击启动后48小时;核心系统(封瑶)启动正面应对策略(校媒介入)后12小时;主系统(徐卓远)主动发起语音通讯后1小时。
· 核心系统(封瑶)状态分析:
· 危机应对策略: 面对低效信息攻击,表现出卓越的情绪稳定性与战略定力。放弃无效辩驳与情绪化反应,选择以提升项目透明度和正面影响力的方式进行对冲,策略成熟度与全局观显着提升,符合高阶管理者行为模式。
· 对主系统理解深化: 准确解读了主系统隐性支持行为(溯源追踪)背后的逻辑支撑与情感价值,并给予了及时、精准的正向情感反馈(感谢与肯定),有效强化了主系统的社会性行为正向激励回路。
· 主系统(徐卓远)行为深度分析:
· 隐形守护机制启动: 在未接到任何请求或警报的情况下,主动监控并分析了针对核心系统及关联项目的负面信息流,并完成了初步技术溯源与威胁评估,此行为展现了超出既定技术合作框架的主动守护倾向。
· 社会性行为学习与适应性调整: 首次在非纯粹技术领域,明确承认从核心系统处“学习”到更优策略。这表明其基础行为模式数据库,正在核心系统的持续影响下,进行积极的、指向性的扩展与优化,社会交互算法复杂度+1。
· 救赎主线进程微观测:
· 守护的双向性闭环形成: 核心系统以成熟的社会应对策略(阳光策略)保护项目及团队(间接保护主系统免受干扰),主系统则以其擅长的信息处理与技术能力提供隐性支持(隐影中的盾)。守护行为不再是单向付出,而是形成了高效互补、相互支撑的完整闭环。
· 沟通层级的深化与模式优化: 主系统首次针对非技术性“麻烦”主动发起语音通讯,虽沟通内容依旧高度理性,但渠道的选择(语音相较于文字承载更多潜在信息)本身已暗示了信任度与亲近感的提升。核心系统后续精准的情感反馈,进一步巩固和奖励了这种沟通模式,增加了其未来重复发生的概率。
· 新增节点评估:
· 节点‘文瀚’: 接触顺利,关系建立稳定。确认为低功耗、高稳定性、高质量的知识与智慧输出节点。其提供的‘历史情感语境’数据已开始进行结构化整合,并入‘灵韵’情感模型训练集,预计将提升模型情感深度与历史共鸣感5%-8%。
· 节点‘苏晚’行为模式更新: 确认启动第二阶段干扰策略——‘环境噪音干扰’。当前攻击性强度评级:低;技术含量:中低;潜在持续性:中。核心系统应对策略(校媒正面报道)预计有效性:高。主系统已建立持续监控与预警机制。暂维持其总体威胁评级为‘中低’,但需警惕其策略升级可能性。
· 系统总体状态: 系统稳定性在外部干扰下未受显着影响,内部协同效率与信任机制反而得到强化。核心系统与主系统之间的耦合度,经评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