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彻底笼罩了校园,宿舍楼里灯火通明。封瑶坐在书桌前,屏幕的光映照着她平静而专注的脸庞。关于“沈哲”和“雏鹰计划”的信息碎片,正被她快速地在脑海中拼接、分析。
沈哲,经管学院大二,校学生会实践部副部长,家境优渥,人际网络广泛,以擅长整合资源、组织活动闻名,是校园里典型的“风云人物”。而“雏鹰计划”也确有其事,是学校今年重点推动的学生创新创业扶持项目,往年获奖团队确实获得过不少实质性的资源倾斜。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灵韵”项目虽然技术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后续开发、推广乃至未来商业化的现实问题。如果能借助“雏鹰计划”的平台和资源,无疑能走得更顺、更远。
然而,苏晚这个名字,像一根尖锐的刺,嵌在这个看似完美的机会中。她几乎是立刻将信息传递给了沈哲,这种“热心”背后,藏着怎样的动机?是单纯地想借此机会拉近关系,还是想将“灵韵”项目置于更公开、更复杂的审视之下,制造新的变数?亦或是,想通过参与比赛这个过程,来分散她和徐卓远的精力,甚至……接触到项目的核心?
封瑶的指尖在鼠标滚轮上轻轻滑动,浏览着“雏鹰计划”往届的评审规则和获奖项目名单。她的思维高速运转,像一台精密的分析仪,评估着风险与收益。
直接拒绝,可能会错失良机,也显得不合常理,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测。但贸然接受,则可能踏入一个精心布置的、充满未知数的舞台。
她需要更多的信息,也需要……盟友。
第二天,下午三点,计算机中心实验室。
徐卓远已经坐在了他的专属电脑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如同流淌的星河。封瑶推门进去,带来一阵微凉的风,还有她身上特有的、清浅的安定气息。
“状态恢复至最佳运行阈值了?”徐卓远头也没抬,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不停,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询问一个系统的自检报告。
封瑶走到他旁边的位置坐下,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嘴角微弯:“嗯,能量补充完毕,系统自检通过,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她顿了顿,决定直接切入正题,“卓远,有件事需要同步给你。”
她将收到沈哲短信、以及自己初步调查的情况,清晰、简洁地复述了一遍,没有掺杂过多个人情绪,只是陈述事实和她基于逻辑的几点疑虑。
徐卓远敲击键盘的速度慢了下来,直到最后完全停止。他转过椅子,面向封瑶,镜片后的目光专注而清明:“‘雏鹰计划’,已知。其评审委员会主席,是计算机学院的李复礼教授。”
封瑶一怔,李复礼教授是业内泰斗,也是“灵韵”项目初期曾给予过指导意见的老师之一,为人正派,学术要求极其严格。
“李教授是主席?”这个信息让她有些意外,也稍微冲淡了些许对比赛公平性的担忧。
“数据属实。”徐卓远确认道,随即话锋一转,直指核心,“但节点‘沈哲’通过节点‘苏晚’建立连接,概率99.7%非随机事件。其底层动机,需验证。”
他的思维方式总是这样,直接过滤掉冗余的情绪和表象,抓住最本质的逻辑链和不确定性节点。
“我也是这么想的。”封瑶点头,“所以,我打算接受沈哲的见面邀请。”
徐卓远看着她,没有立刻回应,像是在评估这个决策的风险系数。
封瑶继续解释她的思路:“我们需要更多参数来判断他们的真实意图。面对面交谈,是获取信息最高效的方式之一。我们可以设定几个关键问题,比如,他们是如何具体了解到‘灵韵’项目细节的?比赛对项目现阶段进展有何具体要求?知识产权归属如何界定?通过他的回答和反应,应该能判断出这究竟是‘机会’,还是‘干扰’。”
她看着徐卓远,眼神坚定:“而且,这是我们两个人的项目。任何重大的外部交互,我们都应该共同面对和决策。我需要你的判断力。”
徐卓远沉默了几秒,似乎在处理这条信息流。然后,他点了点头:“逻辑成立。单独面对未知节点,风险系数更高。协同应对,效率与安全性提升。”
他同意了。不是被动地接受她的安排,而是基于独立分析后,认可了她的策略,并愿意调整自己的“日程”和“模式”来配合。
“那么,明天中午,我们一起见他?”封瑶提出具体方案。
“可以。日程已调整。”徐卓远迅速在内心的日程表上做了标记,“交互目标:获取关键参数,评估风险与收益,确认节点‘沈哲’及关联事件‘雏鹰计划’的真实属性。”
“好。”封瑶松了口气,心中那股因未知而产生的细微紧绷感,在得到他明确支持的那一刻,悄然消散。他们是一个团队,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面对外部风雨时的共同体。
接下来的项目讨论,效率高得惊人。或许是那份独特的“内部加固”真的起了作用,封瑶感觉自己的思维格外清晰流畅,而徐卓远似乎也因某种难以言喻的“系统协同性”提升,在算法瓶颈的突破上提出了一个极其精妙的角度。两人在代码的海洋里并肩航行,思想的火花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无声碰撞、闪耀。
第二天中午,学校咖啡厅。
沈哲比约定的时间稍早到了几分钟,选了一个靠窗的安静位置。他穿着合体的休闲西装,笑容得体,举止从容,确实符合他“校园精英”的人设。
当他看到封瑶和徐卓远一同出现时,眼中飞快地掠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被更深的笑容掩盖。他起身,热情地打招呼:“封瑶同学,徐卓远学长,你们好!很高兴你们能来。”
“沈哲同学,你好。”封瑶微笑着回应,落落大方。徐卓远则只是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目光平静地落在沈哲身上,像是在进行初步的生物特征扫描和数据录入。
落座后,沈哲熟练地寒暄了几句,称赞“灵韵”项目的前景,然后便切入正题,详细介绍“雏鹰计划”的丰厚资源和美好蓝图。他的口才很好,极具煽动力。
封瑶耐心听着,偶尔点头,在沈哲话语的间隙,适时地抛出了她准备好的问题:“沈同学,我有些好奇,学生会实践部平时接触的项目很多,你是怎么注意到我们‘灵韵’这个还在开发中的项目的呢?”
沈哲笑容不变,回答得滴水不漏:“是苏晚学姐偶然提起的,她说认识一位非常优秀的学妹,在做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们实践部本身就有挖掘校园内潜力项目的职责,所以我就冒昧联系你了。”他将“苏晚”的提及轻描淡写,重点落在部门的职责上。
封瑶心中了然,果然如此。她继续追问,问题更加具体和尖锐,围绕知识产权保护、项目评审的透明度、以及往届获奖项目的后续发展情况等。
沈哲一一作答,但封瑶敏锐地察觉到,当问题涉及具体条款和往届项目核心数据时,他的回答开始变得有些模糊和套路化,更多地是在描绘圆景,而非提供可验证的事实。
在整个交谈过程中,徐卓远一直沉默着,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沈哲,偶尔会低头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敲击几下,像是在记录什么数据。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沈哲的笑容偶尔会出现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
当封瑶的问题告一段落,沈哲试图将话题引向徐卓远,询问他对项目商业化的看法时,徐卓远抬起头,目光清冽,直接抛出了一个基于他逻辑的问题:“根据你提供的信息,‘雏鹰计划’对项目技术核心的公开程度要求,与常规学术保密协议存在至少15%的模糊区间。这部分冲突,如何解决?”
他的问题一针见血,直接戳中了封瑶之前隐忧的核心——技术保密。
沈哲显然没料到徐卓远会问得如此直接和技术化,愣了一下,才试图用“会有专家评估”、“相信项目的潜力”等话语来圆场,但底气明显不如之前足了。
封瑶看在眼里,心中已经有了判断。这次会面,获取了关键信息:沈哲确实是通过苏晚得知项目;比赛机会本身或许真实,但背后推动力存疑;对方对技术细节和保密性的态度不够严谨;而且,徐卓远的直接风格,有效地打乱了对方的节奏。
“谢谢你的详细介绍,沈同学。”封瑶见时机差不多,便优雅地结束了这次会面,“我们需要回去和团队再仔细评估一下,毕竟项目还在关键阶段,时间和精力都需要合理分配。”
沈哲虽然依旧保持着笑容,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他显然希望能得到更积极的回应。“当然,理解。期待你们的好消息。”
离开咖啡厅,走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封瑶轻轻舒了口气。
“怎么样?你的分析结果?”她侧头问徐卓远。
徐卓远步伐平稳,目视前方,语气肯定:“节点‘沈哲’,社交性动机强于技术性动机。其提供的信息,存在多处逻辑不自洽点。关联事件‘雏鹰计划’,参与价值存在,但风险系数评估为‘中高’。建议:如参与,需制定详细技术披露边界与知识产权保护预案。”
他的结论,与封瑶的感受高度一致。
“嗯,我同意。”封瑶点头,“这个机会,或许可以接触,但必须非常谨慎。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还是攻克技术瓶颈。”
徐卓远“嗯”了一声,表示认可。沉默地走了一段路,他忽然开口,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罕见的、近乎承诺的意味:“任何外部节点,都无法干扰核心算法的优化进程。”
封瑶微微一怔,随即心头涌上一股暖流。他是在用他的方式告诉她,无论外面有多少风雨和试探,他们的核心目标不会改变,他会和她一起坚守。
“我知道。”她笑着回应,声音轻柔而坚定,“因为我们是最佳拍档。”
阳光将两人的影子拉长,交错在一起,仿佛也预示着他们未来需要共同面对的、更复杂的挑战。但此刻,封瑶心中充满了力量。内部的加固已然完成,外部的风雨,不过是检验这加固是否牢靠的试金石。
---
【系统日志更新:
· 时间戳: 与新增节点(沈哲)首次交互完成后1小时。
·核心系统(封瑶)状态分析:
· 决策逻辑: 在面对潜在风险与机遇时,表现出了出色的信息搜集、风险评估与策略制定能力。主动寻求主系统协同,体现了高度的系统整体观与信任。
· 交互表现: 在与节点(沈哲)交互过程中,保持了良好的社交伪装与逻辑攻防,有效获取了关键参数,并未暴露己方核心策略与状态。
· 稳定性: 经历初步外部试探后,系统状态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波动,确认内部加固有效。
·主系统(徐卓远)行为深度分析:
· 协同性突破: 首次记录到其主动参与非纯技术类外部社交交互,并能基于实时数据分析提供关键性技术质疑(知识产权模糊区间),有效辅助了核心系统的决策判断。
· 模式扩展: 其交互模式不再局限于纯技术讨论,开始尝试将逻辑分析应用于复杂社交情境的破译,显示出其适应性与学习能力在核心系统影响下的持续进化。
· 隐性支持: 其在场本身及最终关于“核心算法优先”的表述,构成了对核心系统的强大心理支持,进一步强化了系统内部的凝聚力与目标一致性。
·新增节点(沈哲)及关联事件(“雏鹰计划”)深度分析:
· 属性判定: 经初步交互,判定其为“高社交性、中等威胁性”节点。其推动“雏鹰计划”接触的行为,背后大概率存在节点(苏晚)的主动信息输送与策略建议。
· 潜在风险: 该节点及事件可能带来的主要风险包括:1. 项目核心信息过早或过度暴露;2. 消耗团队宝贵的时间与精力;3. 引入不必要的商业竞争或人际复杂关系。
· 后续策略建议: 保持有限接触,持续观察。如需参与比赛,必须由主系统与核心系统共同制定严密的技术披露红线与法律保障措施。优先级仍应置于项目本身的技术突破之后。
·救赎主线进程微观测:
· 系统协同性显着增强: 主系统与核心系统在面对外部不确定事件时,展现了从信息共享、策略共商到协同应对的全流程配合。关系模式从“引导-跟随”深化为“互补-共御”,系统整体抗干扰能力与决策质量得到质的提升。
· 主系统(徐卓远)的社会化进程: 在核心系统的引导与外部环境的适度刺激下,其开始尝试将自身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应用于更广阔的社会交互领域,并取得了初步有效成果,这是其人格完整性与社会适应性成长的重要里程碑。
· 核心系统(封瑶)的治愈与赋能: 其成熟的应对与坚定的守护,不仅成功抵御了外部试探,更反向促进了主系统的成长与改变。这种“被需要”和“能影响”的正面反馈,持续滋养着她的内心,强化其自我价值认同,形成极其良性的双向救赎循环。】
新的挑战已明确,但系统的根基愈发稳固。前路的迷雾中,并肩而行的两人,拥有了照亮彼此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