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热风裹着稻花香掠过田垄,列国的农夫已挎着治虫具往地里赶。秦国的汉子举着铁网罩,楚国的农妇提着草药篮,鲁国的田夫扛着烟熏炉,工具碰撞的 “叮当” 声,像惊起的蝉鸣,引得田埂上的紫苏都竖起了紫叶。
“公孙先生,您看这稻苞虫得趁早治不?” 王二愣子捏着片卷叶的稻苗,指缝里夹着只青绿色的虫子,“昨儿个李掌柜从药铺调了些新法子,列国的巧思合弄的,秦国的捕虫网、赵国的粘虫板、楚国的草药汁,除起虫来又准又稳。”
公孙矩刚把 “华夏” 剑靠在田边的老榆树下,剑鞘上的 “壮” 字纹旁,新长出的 “虫纹” 像串稻穗,把之前的纹路护得严严实实。“这治虫得用混法,” 他拨开稻叶查看虫情,“阿柴从农具坊凑的新家伙,秦国的网捕成虫、楚国的药杀幼虫、鲁国的烟驱卵,配合着来才除根。”
说话间,小石头提着个竹编虫笼跑过来,笼壁的镂空纹竟和剑上的虫纹一个样。“娃跟着楚药农学编的‘分虫笼’,” 王二愣子媳妇挎着水壶跟在后头,“一格装稻苞虫、一格放粘虫、一格盛待研的标本,治虫时不混类。”
小石头把虫笼往剑边一放,剑穗突然抖了抖,坠下根铜丝,缠在笼门的搭扣处 “咔嗒” 一响,原本松垮的笼门顿时锁得牢靠,笼里的虫子扑腾不出来,引得田埂上的青蛙都蹲在旁边看。
一、治虫场的巧法
调试工具的时候最热闹,列国的治虫具往田边一摊,秦国的铁网、赵国的胶板、楚国的陶药罐摆成排,敲打网框的 “梆梆” 声、研磨草药的 “碾碾” 声、说笑的 “哄笑” 声缠成团,转眼间,件件家伙就备得称手,像铺开的护穗图。
“这治虫就得混搭着来,” 老农夫用指尖蘸着药汁,“秦国的网子捕得快,楚国的草药杀得透,鲁国的熏炉驱得远,凑在一块儿才叫周全,就像这地里的虫子,得分类治才除根。”
公孙矩帮着改良熏炉,把燕国的陶胆和韩国的竹架拼在一起,还在炉口加了层秦国的铁篦,燃烟时的 “缕缕” 声,竟和剑上的虫纹合着节奏。“您看这烟量,” 他往炉里添了把艾草,“秦国的谷子地虫密,得多放烟;楚国的稻田虫稀,少添料,鲁国的麦田居中,调一回能熏三垄。”
阿柴在旁边挖埋虫坑,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师父,这熏炉的影子跟剑上的虫纹对上了!”
众人扭头看,果然见铁网的影子在地上张着网格,药罐的影子泼着圆斑,熏炉的影子飘着细线,像把列国的巧思织成了防虫网。
“昨儿个试治《共生田》的时候,” 李掌柜提着个藤篮进来,“秦国的小伙想全用网捕,楚国的媳妇说要多撒草药,最后各让一步,明虫用网、暗虫用药,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精明。”
绣娘捧着个布包过来,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秦国的布袖套、鲁国的草口罩、楚国的胶手套叠得整齐。“这是给大伙备的,” 她往每个口罩里塞了块薄荷饼,“袖套缝了楚国的细布,手套沾了秦国的桐油,混着做才防药。”
小石头突然指着榆树上的鸟巢,众人抬头,见阳光透过枝叶,在地上投出个 “治” 字,正好把剑的影子圈在中间。
二、治具里的门道
配制药剂的时候总有人搭手,列国的药材在石碾上铺开,秦国的苦参、赵国的艾草、楚国的烟梗堆成小丘,药农的碾子轧着这个,杵子捣着那个,转眼间,种种药剂就调得合宜,像天生就该克虫害。
“这药剂得讲配比,” 老药农用木勺搅着药汁,“秦国的苦参占四成杀卵,楚国的烟梗占三成驱虫,鲁国的艾草占三成防腐,看着简单,其实藏着列国的土方子。”
公孙矩帮着制粘虫板,把齐国的桐油和燕国的松香混在一起,还掺了把楚国的黄樟粉,涂在板上的胶层泛着琥珀光,粘力十足。“您看这用法,” 他举着粘虫板,“秦国的旱地挂得高,楚国的水田悬得低,凑着来才粘得多。”
货郎背着个布囊逛田头,见热闹就凑过来:“俺从南边带了些‘灭虫粉’,撒在叶上能杀百虫,要不要试试?”
他往竹筛里倒了点粉,拌匀的药粉落在稻叶上,半天就粘满了死虫,禾苗却越发青翠,连最难缠的钻心虫都爬出来了。“这粉掺了列国的药材,” 货郎舀着粉笑,“去年在魏国农庄试了,治虫效率比往常高两倍。”
公孙矩把剑放在治具旁,剑鞘上的潮气凝在药罐上,竟让不同工具的影子慢慢聚成个圆,圆心处正好是秦国网、楚国药、鲁国炉围在一块儿。
“这剑是真懂治虫的,” 老农夫摸着新纹,“知道咱今儿保的是《万家穗》。”
正说着,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本《治虫要术》,里面记着列国治虫的妙法,秦国网捕、楚国药杀的法子旁,都画着示意图。“这是给大伙找窍门的,” 先生指着书,“就像人治病,得对症下药,治虫也一样。”
三、协作治保万家穗
治虫的时候,列国的农夫分了三队,秦国的汉子举着铁网在前头捕成虫,楚国的农妇提着药罐在后头洒药剂,鲁国的田夫背着熏炉在中间熏虫卵,工具碰着禾叶的 “沙沙” 声,像在唱支护穗的歌,引得田埂上的纺织娘都跟着和。
“今儿治的是《同心穗》,”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个药葫芦喊,“秦国的网捕得净,鲁国的烟熏得远,楚国的药杀得透,合在一起才出活,治着治着心里就亮堂。”
公孙矩站在田埂上,看着稻穗挺直腰杆,旁边的小石头举着个小网兜,正跟着学捕虫。“慢点兜,” 公孙矩帮孩子拨开稻丛,“这虫躲在叶心里,得像找针似的仔细。”
活才干到一半,清新的药草香就漫了整个村子。秦国铁网刚掠过的稻垄上,楚国药汁正顺着叶茎流淌,鲁国熏炉的青烟在禾尖缭绕,三队人配合得像台织布机,引得人心里发痒。
“您看这搭配,”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马扎上择药草笑,“挥网的是秦国的老汉,可递药的是楚国的姑娘,看烟的是鲁国的娃,忙着忙着就忘了哪国的。”
治到列国合耕的 “共穗田” 时,田里的秦国农夫调网高,楚国农妇量药浓,鲁国田夫控烟淡,指尖碰过的稻穗都沉甸甸的,连飞过的白鹭都低低盘旋,像在看稀罕。
“这混治保的是咱过日子的盼,” 李掌柜提着饭篮说,“就像去年咱修的储粮仓,秦国的木匠做架、楚国的瓦匠抹缝、鲁国的石匠垒基,仓牢了,虫净了,收成才有保障。”
歇晌时,小石头举着自己捕的一串虫子跑向剑,刚到旁边,虫壳上的药粉突然顺着纹路流下,和剑鞘上的虫纹在阳光下连成片,像张无形的防护网。
“这俩是一伙儿的吧?” 有人大着嗓门喊。
四、夏日里的治虫
立秋那天飘着太阳雨,列国的农夫却没歇,秦国的汉子给治具搭了凉棚,楚国的农妇用陶瓮盛着药汁,赵国的田夫给众人煮了解暑汤,雨点打在棚顶的 “噼啪” 声,竟像在打拍子。
“这治虫真抗淋,” 王二愣子往网框涂防锈油,“去年下雨也是这棚子,列国的人凑一块儿治,淋着淋着就不躁了。”
公孙矩抱着剑站在棚边,剑鞘上的雨水顺着纹路汇成个圆,把所有农具和人都圈在里面。
“您看这齐心,”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田垄,“跟《农桑辑要》里说的‘立秋治虫,一亩抵三’一个理,心齐了,啥雨都不怕。”
雨下得急的时候,有处稻垄的虫情突然加重,众人赶紧用列国的法子救 —— 秦国的网子围堵、鲁国的熏炉封锁、楚国的药汁灌根,激增的虫子很快被控制,像啥都没发生过。
“这补救比原来的还彻底,” 农夫用脚把虫尸埋进土里笑,“就像这混治,缺了哪国的法子都不行,凑在一起才牢靠。”
雨停时,众人发现田边的水洼里,映出个小小的 “穗” 字,是用列国的治具摆的,秦国的网框做笔画,楚国的药罐当点缀,正好在剑的影子里。
“这剑又长新本事了,” 李掌柜擦着脸上的水笑,“知道咱盼穗满。”
公孙矩摸着剑上的新纹,突然明白:“不是剑长本事,是咱的心在混治里融在了一块儿,连雨水都跟着帮忙。”
五、岁月里的治保
处暑的时候,杂院要新做批治虫具,列国的人又来搭手。秦国的铁匠打新网框,赵国的木匠削新药勺,楚国的陶匠烧新熏炉,连小石头都拿着个小凿子,学着钻炉孔。
“这新家伙得叫‘共穗具’,” 王二愣子媳妇在网柄上系红绸,“不管哪国的田,用这儿的家伙治,都能让穗子结得实,热热闹闹的才叫年景。”
新治虫具做好那天,列国的人都来试治,秦国的农夫挥着新网子,楚国的农妇洒着新药汁,鲁国的田夫点着新熏炉,号子声飘出老远,引得四邻都来看。
“这叫治得一分虫,” 教书先生捋着胡子笑,“就像护娃得防病害,庄稼也得除虫害,日子才长得旺,看着就亲。”
孩子们在田头学治虫,秦国的娃学挥网,楚国的娃学捣药,燕国的小石头学点炉,笑声混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只有 “嘻嘻哈哈” 的调子在风里飘。
晚上收拾时,王二愣子发现老榆树下,不知谁刻了道新纹,把列国的治虫具都刻在上面,秦国的铁网、楚国的药罐、鲁国的熏炉凑成个圆,和剑鞘上的新纹一个样。“准是哪个老把式刻的,” 他笑着说,“这叫念想。”
公孙矩看着剑上的新纹,“治” 字旁边又多了道 “满” 字纹,摸上去竟带着点稻壳的粗糙。“师父,这纹咋越来越像咱的庄稼地了?” 阿柴问。
公孙矩望着田头来来往往的人,有人在洗治具,有人在晒药材,有人在检查穗情,列国的智慧混在这地里,像股用不完的劲。“因为日子就是由这混治保得丰足的啊,” 他说,“你挥你的网,我捣你的药,你点你的炉,我埋你的虫,治着治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地界,只记得要颗粒饱满、岁岁平安。”
后来,这治虫场成了全县的宝贝,每年都有新的混治法子加进来,老榆树下的刻痕被摸得锃亮。有个史官见了,在《春秋会要》续卷里写:“所谓丰足,不过是把各家的智慧用在一块田,你捕一片,我杀一垄,你熏一亩,我防一畦,年深日久,就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粮仓。”
而那柄 “华夏” 剑,依旧靠在老榆树下,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像幅活的治虫图。有人说这剑吸了稻穗的灵气,摸上去总带着点沉实;只有公孙矩知道,那沉实哪是剑上的,不过是千万双手治过的痕迹,是千家万户的丰收,在木头里生了根,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