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的事刚平定,洛阳就入了冬。连着几天下雪,丞相府的书房里却很暖和,炭火烧得正旺,诸葛亮和马谡相对而坐,桌上摆着西域的舆图和几本奏折。
“幼常,你看看这份西域商道的奏报,”诸葛亮把一份奏折推给马谡,“于阗和鄯善因为一块牧场起了争执,都不让对方的商队过,已经耽误了十几天的玉石运输。你要是处理,会怎么调解?”
马谡接过奏折,仔细看了看——于阗的牧场在商道南侧,鄯善的在北侧,中间有一条小溪,最近天旱,小溪断流,两边都想占溪边的草地,才起了冲突。他想了想,说:“丞相,晚辈觉得,牧场争执的核心是水源。咱们可以派水工去帮他们挖条水渠,把远处的河水引到小溪里,再划定牧场的边界,两边各用一半溪边草地,商道照常通行。另外,于阗的玉石和鄯善的马匹可以互相贸易,让他们尝到合作的好处,以后就不容易起冲突了。”
诸葛亮眼中闪过赞许:“你不仅解决了眼前的争执,还想到了长远的合作,这很好。西域各国小而散,光靠武力压制不行,得让他们觉得跟着季汉有好处,才能长久稳定。”他又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递给马谡,“这是我这些年处理西域事务的笔记,里面记了各国的习俗、首领的性格,还有商道上的注意事项,你拿去好好看看,以后西域的事,我会让你多参与。”
马谡双手接过册子,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里面的字迹工整,还有不少诸葛亮用红笔标注的重点。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笔记,是丞相多年的心血,也是在把西域的事务交给他打理。“丞相,您放心,晚辈一定好好学,绝不让您失望。”
这时,门帘被掀开,刘成(刘备)走了进来,手里还提着一个食盒:“这么晚了还在忙?我让御膳房做了些热汤饼,你们也垫垫肚子。”
诸葛亮和马谡连忙起身行礼。刘成把食盒放在桌上,笑着说:“不用这么拘谨,坐吧。幼常,你跟丞相学了这么久,现在处理地方事务越来越顺手了,以后还要多跟丞相学学军国大事,比如粮草调度、兵力部署,这些都是当大任的人要会的。”
马谡点点头:“臣记下了,陛下。”
刘成看着诸葛亮,想起现代历史上诸葛亮早逝的事,心里还是有些担心,便说:“孔明,你也别太累了,军国大事可以分些给幼常做,你多指点指点就行。咱们现在日子还长,不用急着把所有事都扛在自己身上。”
诸葛亮知道刘成是关心他,笑着点头:“陛下放心,臣心里有数。幼常是可塑之才,多历练几年,就能独当一面了。”
那天晚上,三人在书房里聊到很晚——从西域的商道,聊到中原的屯田,再到将来一统天下的规划。刘成偶尔会插几句现代的想法,比如“以后可以在屯田的地方搞些副业,比如养蚕、种桑,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给百姓添条活路”,诸葛亮和马谡都会认真记下来,说回去研究怎么落实。
离开丞相府时,雪已经停了,月光洒在雪地上,亮得晃眼。刘成看着丞相府的灯火,心里一阵安稳——诸葛亮还在,马谡也在成长,季汉的未来,不像历史上那样岌岌可危了。而书房里,马谡还在借着烛光看诸葛亮的笔记,每一个字都看得格外认真,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