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海口港,年末的阳光温暖和煦,海面上停泊着数十艘崭新的战船——这些是季汉最新建造的“海鹘船”,船身坚固,速度快,还配备了新式的投石机和诸葛连弩。关平站在码头,看着士兵们操练,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关将军,丞相派来的使者到了!”副将张苞快步走来,身后跟着一个穿着官服的使者,手中捧着一卷圣旨。
关平连忙上前接旨。使者展开圣旨,大声宣读:“朕闻南海战事日久,孙秀未除,然民生为重,不宜久战。特命关平为‘南海大都督’,总领南海军政事务;马谡为‘夷洲太守’,巩固夷洲统治;李严为‘中原都督’,加强中原防御。令尔等暂息兵戈,专注于南海建设,待时机成熟,再图孙秀。”
关平接旨后,与使者商议:“不知丞相对南海建设有何具体指示?”
使者笑着说:“丞相建议,南海建设分三步走:第一,加强海防,在南海的重要岛屿和港口建立永久防御工事,组建专业的海军,配备新式战船;第二,发展贸易,与南海各国和东南亚各国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开设互市,促进经济发展;第三,安抚民心,在南海的岛屿上推行‘军屯’和‘民屯’,鼓励中原百姓移民南海,与当地土人和睦相处。”
关平点头,立刻开始推行丞相的建议。他在西沙洲、南沙群岛、吕宋岛等地建立了十座永久防御工事,每座工事配备五百名士兵和十门新式投石机;组建了“南海海军”,拥有五十艘新式战船,三千兵力,定期在南海巡逻;同时,在海口港、清澜港等地开设互市,与南海各国和东南亚各国开展贸易,中原的丝绸、茶叶、铁器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海,南海的香料、玉石、珍珠也不断运往中原,贸易量逐年增加。
马谡在夷洲推行“军屯”和“民屯”,鼓励中原百姓移民夷洲,教土人种植中原的农作物,夷洲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土人部落与中原百姓和睦相处,不再有叛乱发生。
李严在中原加强防御,设立专门的缉私队,严查走私行为;同时,鼓励中原百姓移民南海,缓解中原的人口压力。中原的局势稳定,经济也日益繁荣。
南海的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可关平心中清楚,孙秀仍在巴厘岛藏匿,是南海的隐患。他派影卫潜入巴厘岛,密切监视孙秀的动向——影卫传回消息,孙秀在巴厘岛的势力越来越弱,部落勇士纷纷离去,只剩下不到五十名残兵,根本无法再发起大规模袭扰。
“将军,孙秀已成不了大患,咱们是不是可以请求朝廷,彻底清除他?”张苞建议。
关平却摇头:“孙秀虽弱,却熟悉南海地形,若想彻底清除,需要耗费大量的兵力和粮草。如今南海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不宜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咱们只需加强防御,密切监视他的动向,等他彻底失去势力,自然会被当地部落消灭。”
张苞点头,不再多言。关平站在海口港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的海面,心中满是感慨。南海的长治久安,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需要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民心所向。只要季汉能继续推行正确的政策,南海就会越来越稳定,孙秀的威胁也会渐渐消失。
而巴厘岛的孙秀,看着身边越来越少的残兵,心中满是绝望。他试图再次联络东南亚的部落,却再也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他想袭扰季汉的港口,却发现季汉的防御越来越严密,根本无法靠近。
“首领,咱们现在该怎么办?”周循看着空空如也的粮囤,眼中满是泪水。
孙秀坐在帐篷里,沉默良久,才开口道:“咱们……投降吧。”
周循大惊:“首领,咱们可是东吴的残余,怎么能向季汉投降?”
孙秀苦笑一声:“不投降,咱们迟早会饿死或被部落消灭。季汉推行仁政,或许会饶咱们一命。”
次日,孙秀带着剩余的五十余名残兵,乘坐一艘小船,向海口港驶去。关平得知后,心中满是感慨。他亲自在海口港迎接孙秀,下令将他押往洛阳,听候刘备发落。
刘备见孙秀投降,心中大喜,下令赦免孙秀的死罪,将他软禁在洛阳,永不外放。困扰季汉多年的南海隐患,终于得到解决。
南海的局势彻底稳定,季汉的统一天下之路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原稳定,西域畅通,夷洲归附,南海安宁,一个统一、强大、繁荣的季汉,正在世界的东方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