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的简易食堂里,一场朴素的庆功宴正热闹举行。
总指挥端着搪瓷杯,大步走到苏婉宁面前,声音洪亮:
“同志们,我们一起敬苏婉宁工程师一杯!也敬每一个为航天事业默默付出的战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干杯!”
欢呼声中,苏婉宁举起手中的果汁。清澈的液体在杯中晃动,映出她含笑的眼睛。
她转头望向窗外——
无垠的戈壁夜空中,“星河三号”正沿着轨道静静运行,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
她轻抚手腕上的表带,冰凉的触感仿佛一条无形的线,将相隔千里的两颗心悄然相连。
“顾淮,你看见了吗?我终于做到了。”
这个念头在她心底轻轻回荡,如同夜风中的絮语。
“姥姥,妈妈,还有太姥爷、爸爸未竟的心愿,我正在一点一点地实现。”
这一年,戈壁的风沙没有在她脸上留下了一点痕迹,却锻造出了她前所未有的坚韧。
无数个不眠之夜在灯下苦读,密密麻麻的数据反复验算,一次次跌倒又爬起的坚持——所有这些,如今都沉淀为她眼底那抹从容而执着的星芒。
基地的庆功宴在漫天星光中圆满结束。苏婉宁仔细收拾好行装,与这片曾经淬炼过她的戈壁滩默默告别。
月台上,明玉赶来送行。
这个姑娘依旧像初见时那般爽朗,她用力抱住苏婉宁:
“婉宁,京都再见!到时候我带你逛遍京城,吃遍涮羊肉!”
苏婉宁回抱这位在无数个日夜与她并肩作战的伙伴,心底暖流涌动:
“一定。保重!”
列车南归,窗外的景色从苍茫戈壁渐次化作华北平原,最终染上江南水乡的温润绿意。
她靠在窗边,当熟悉的江南景致重新映入眼帘——小桥流水、白墙黛瓦,还有那一片片湿润的稻田,她知道,自己真的回来了。
这次西北之行,她不仅圆满完成了“星河三号”的发射任务,更带着满满的成长、珍贵的友谊与对未来的期待归来。
手中那份厚重的技术报告,记录着她这半年来的全部心血,也见证着她从青涩学子到合格航天工程师的蜕变。
回到江南大学后,苏婉宁立刻投入了毕业前的最后冲刺。
图书馆的灯光依旧明亮温柔,却照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她——不再是当初那个带着迷茫的少女,而是目光沉静、脚步坚定的航天工程师。
她翻阅着曾经觉得艰深的专业课教材,发现那些公式定理在戈壁的实战后变得清晰易懂。
考试周如期而至。当最后一门课的答卷交上去时,夕阳正好洒满教学楼的长廊。
“苏婉宁。”
崔教授在走廊尽头叫住了她。
她转身,看见教授站在爬满常春藤的窗边,眼里是藏不住的欣慰。
“辛苦了。”
崔教授看着她。
“你在基地完成的报告,不仅为项目画上了圆满句号,更让我看到了你的蜕变。”
他顿了顿,语气温和却郑重:
“晚上来办公室找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教授没有透露更多,但那份笃定的神情让她心里微微一动。
走在熟悉的林荫道上,苏婉宁深深呼吸着江南湿润的空气。戈壁的风沙磨砺了她的意志,校园的书香滋养着她的初心。
此刻的她,已经准备好开启下一段征程。
苏婉宁先去了传达室。
刚走到窗口,那位熟悉的值班阿姨就认出了她,脸上立刻绽开慈祥的笑容:
“苏同学,你可算回来了!”
说着便弯腰从柜台下方小心地抱出一大摞信。
“你看,这都是你的信。都是那位高高帅帅的军官寄来的。我看你一直没来取,就特意都给你收在这儿了。”
苏婉宁的心猛地一跳,双手接过那叠被牛皮筋仔细捆好的信件。信封整齐厚实,最上面一封的邮戳显示是一个月前从京都寄出的。
整整十二封信,沉甸甸地躺在她掌心。这哪里是信,这分明是她错过的、顾淮那一整年未能说出口的思念。
一股热流猝然涌上心头,交织着收到信的巨大惊喜和这么久才来取的愧疚,让她眼眶瞬间湿润。
“谢谢您,阿姨……真的太感谢您了。”
她声音微微哽咽,将信件轻轻贴在胸前,像捧着失而复得的珍宝。
晚饭后,苏婉宁轻轻敲响了崔教授办公室的门。
崔教授看着她——这个自己一手培养起来、如今已在国家航天任务中崭露头角的学生,眼中满是欣慰。
“婉宁,这次任务你辛苦了,也成长得很快。临危受命,不负众望,老师为你骄傲。”
苏婉宁微微低头:“是您和基地愿意信任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崔教授摆摆手,神色郑重起来:
“这不是偶然,是你靠实力赢得的。正因为你在‘星河三号’任务中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基地党委和上级部门经过联合评议,已经形成正式决议。”
他稍稍前倾,语气沉稳而清晰:
“我正式通知你,学校已接到通知,你被推荐在本科毕业后,免试进入京都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专业正是我们所从事的轨道动力学与航天器总体设计。”
苏婉宁心头一震。国防科大——
那是多少航天学子的梦想,是国家航天事业的核心殿堂。
还没等她从这个消息中回过神,崔教授继续说道:
“另外,‘星河’项目一期圆满成功,二期及后续研究将在国防科大设立专门研究中心,进行更系统、更前沿的攻关。组织上决定,由我赴京负责筹建该中心,并兼任航天工程研究院副主任。”
他注视着苏婉宁,目光中有师长的期待,也有战友般的信任:
“婉宁,我们这对师徒,算是要把这副担子从西北一直扛到京都了。那里有更大的平台,也有更重的责任。你愿意继续跟着我,一起把这副担子挑下去吗?”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苏婉宁被巨大的喜悦和使命感包围。
去京都……
那不仅意味着她将踏上国家航天的最高平台,也意味着她与顾淮之间那曾经遥远的地理距离,将被一下子拉近。
理想与爱情,仿佛在这一刻同时向她敞开了大门。
她深吸一口气,站直身子,向崔教授郑重地鞠了一躬:
“老师,我愿意!感谢您和组织的信任,我一定不负期望!”
江南大学的冬日午后,苏婉宁刚办完所有离校手续。看着成绩单上全优的评定和国防科大的录取通知,她轻轻舒了口气——终于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即将奔赴人生的下一站。
她抱着材料走出办公楼,正准备去找好友林南燕庆祝这个好消息,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一个清亮悦耳的女声:
“请问,是苏婉宁同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