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星,“新希望一号”地下基地深处,指挥中心旁的临时会议室里,气氛与外面机器轰鸣的建设热情截然不同,显得凝重而紧绷。一场决定殖民地未来走向的激烈争论,正达到白热化。
会议桌一端,是以首席地质工程师陈健为首的“适应派”。他头发凌乱,眼窝深陷,指着全息投影上基地的结构图,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希望星的地表环境改造是一个以百年为单位的漫长过程!指望生态穹顶?那点面积够干什么?杯水车薪!我们这三百万人的当务之急,是生存下去,并快速形成自我维持能力!”
他猛地一挥手,图像切换到地下结构的扫描图。“看看这些数据!这片远古地质活动形成的熔岩管网络,规模巨大,结构相对稳定!我们应该停止向上扩张,转而全力向下、向周边挖掘!将这些天然管道改造为居住区、农业区、工业区!利用地热能源,构建一个完全不受地表恶劣环境影响的、安全可靠的地下文明!这才是最务实、最高效的路线!”
另一边,生态穹顶项目的负责人,年轻的理想主义者林薇博士,毫不退让地反驳道:“陈工,您这是因噎废食!建立一个永远躲在地下的‘文明’?那和一群穿着高科技衣服的老鼠有什么区别?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存的欲望,还有文明的种子!阳光、开阔的空间、与自然(哪怕是改造后的)的接触,这些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对于文明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她调出生态穹顶的模拟效果图,一片微小的、但生机勃勃的绿色在昏红的世界里如同宝石般耀眼。“穹顶计划不仅仅是种几棵树!它是一个完整的、可扩展的封闭生态系统!是我们学习如何在这颗星球上真正‘生活’而不仅仅是‘存活’的第一步!是技术验证,是精神图腾!现在放弃,就等于否定了我们未来走向地表的可能!”
“图腾?林博士,我们现在没时间搞精神图腾!”陈健几乎是在低吼,“每一次地表活动都伴随着辐射超标和沙暴风险!每一次物资输送都消耗巨大能量!你把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那个华而不实的玻璃罩子里,就是在拖延我们形成真正自给自足能力的进度!如果下一批补给舰延误,或者出现其他意外,你这个穹顶能喂饱三百万张嘴吗?”
“但完全转入地下就是自断手脚!”林薇据理力争,“长期封闭环境会导致心理疾病爆发!缺乏阳光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和钙流失!我们的后代难道要变成苍白、脆弱的穴居人吗?我们是在建设新家园,不是在挖坟墓!”
双方的支持者纷纷加入战团,会议室里充满了各种数据和情绪的碰撞。
“地下的安全性无可替代!看看潘多拉传来的消息!我们至少不用担心被巨型怪物袭击!”
“但我们也失去了发展的上限!永远困在洞里!”
“农业工厂的效率远超基于阳光的农业!”
“但那耗能巨大!地热能源也不是无限的!”
“这是生存优先!”
“这是文明延续的不同路径选择!”
会议桌首席,舰长李振邦一直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缓慢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深沉地听着每一方的陈述。他理解陈健的务实和紧迫感,也明白林薇所代表的希望和长远眼光。两者都有道理,但殖民地有限的资源无法同时满足两个方向的最大化投入。
压力不仅仅来自内部。地球方面通过中微子通讯传来的询问也越来越频繁,【蚩尤】主脑基于实时数据进行的推演报告不断呈送到他的终端,显示两种方案不同的风险收益曲线,但并未给出明确建议——最终的决策权,在他这个前线指挥官手上。
“够了。”李振邦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压过了所有的争论。会议室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他。
“陈工,林博士,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他缓缓站起身,走到全息星图前,看着外面昏黄的世界,“但我们不能被非此即彼的思维困住。我们不是在两条路里选一条,而是要找到一条融合的路。”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新希望一号’的主体结构,必须优先保证安全和发展。陈工,我给你权限,扩大对西侧熔岩管群的勘探和改造,优先建设高密度农业工厂和能源核心。这是我们的根基,不能动摇。”
陈健脸色稍缓,点了点头。
“但是,”李振邦看向林薇,“文明的标志,不仅仅是活下去。林博士,生态穹顶项目不会取消,但必须调整。规模缩小,目标变更:第一阶段,不求产量,只求验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为殖民者提供一个精神舒缓的空间。所有材料和技术必须优先利用本地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对主体工程的资源挤占。”
林薇张了张嘴,似乎想争取更多,但看到李振邦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明白,我们会重新规划。”
“这不是妥协,这是战略侧重。”李振邦强调道,“我们的道路是阶段性的。现阶段,生存与快速自立是绝对优先。当地下城市稳固,能源和食物实现完全自给,我们才有资格和资本,去谈论更大规模的地表改造和扩张。”
他点开一份新的规划图,那是一个以当前基地为核心,如同树根般向地下蔓延,同时又有一根细小却坚定的“枝条”通向地表穹顶的复合结构。
“这条路会更难,需要我们更精细地分配资源,更严格地管理优先级。但我相信,这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李振邦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现在,散会。回到你们的岗位上去,不是去争论对错,而是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执行。我们既要做务实的老鼠,打好地洞;也要做仰望星空的梦想家,保留那扇通向阳光的窗户。这才是人类。”
争论暂时平息,但理念的碰撞并未结束。人们带着不同的思绪离开会议室。希望星的第一场内部危机,在李振邦强硬的平衡手腕下得以化解,但分歧的种子已然埋下。如何在生存与梦想、现实与未来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将是“新希望一号”长期面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