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吟》(粤语诗)
——喺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
文\/树科
八十年
九月三
纪念日
日本鬼!
人之初
性本善
学学恶
喺仁德!
以前东洋仔
跟住西洋佬
狼嘅心
魔嘅毒……
九月三
要记仇
心有恨
噈大爱……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8.16.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诗《九三吟》的历史记忆与诗学建构
—— 以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为坐标的文本细读
文\/阿蛋
在汉语诗歌的长河中,方言诗歌始终是一股鲜活且独具地域文化基因的支流。粤语作为保留古汉语特征较多的方言,其声韵、词汇与语法中沉淀着岭南地区千年的历史文化密码,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语言场域。树科先生创作于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的粤语诗《九三吟》,以极简的篇幅承载厚重的历史记忆,用方言特有的质感激活民族情感,在 “纪念日” 这一特定时空节点上,完成了对历史伤痛、人性思考与家国情怀的诗性表达。本文将从文本语境、语言诗学、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四个维度,对《九三吟》进行深入剖析,探寻其在方言诗歌创作中的独特价值与审美意义。
一、文本语境:空间场域与历史记忆的互文共振
任何诗歌文本的生成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语境,《九三吟》的副标题 “喺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 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入口。粤北省委旧址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粤北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重要阵地,本身就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 “活态博物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碑一石,都镌刻着烽火岁月的痕迹,见证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不屈精神。诗人选择在此地创作《九三吟》,并非偶然的空间选择,而是有意将诗歌文本与历史空间进行互文,让物理空间的历史厚重感与诗歌文本的情感张力形成共振。
“八十年 \/ 九月三 \/ 纪念日 \/ 日本鬼!” 开篇四句,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切入历史现场。“八十年” 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抗日战争胜利(1945 年)到诗歌创作之时(2025 年),恰好八十年。这八十年的时间距离,既让历史沉淀为集体记忆,又未让伤痛在时间的冲刷中褪色。“九月三” 这一具体日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具有法定与历史的双重权威性,它将个人化的诗歌创作纳入到民族集体记忆的框架中,使诗歌的情感表达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基础。而 “日本鬼!” 三个字的突然出现,打破了前两句的平静叙述,以粤语中极具口语色彩且带有强烈情感倾向的称谓,将历史的仇恨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情感的爆发,并非无端的宣泄,而是基于粤北省委旧址这一空间场域的历史记忆唤醒 —— 在这片土地上,曾有无数同胞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曾有无数先烈为抵御 “日本鬼” 的侵略而牺牲。当诗人站在旧址纪念馆中,历史的场景与当下的时空重叠,“日本鬼” 三个字便不再是抽象的历史符号,而是承载着具体伤痛记忆的情感载体,其背后是无数鲜活生命的逝去与家园的残破。
从诗学角度来看,这种空间与文本的互文,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与内涵。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作为 “第一文本”,为《九三吟》这首 “第二文本” 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语境与情感源泉。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会不自觉地将文本中的文字与纪念馆所呈现的历史场景相联系,从而在脑海中构建出更为立体、生动的历史画面。这种互文关系,使得诗歌不再是孤立的语言艺术作品,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民族的情感纽带。正如法国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所说:“文本是一个多义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多种意义相互交织、碰撞。”《九三吟》与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的互文,正是让诗歌文本的意义在历史空间的滋养下得以丰富与深化,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精神力量。
二、语言诗学:粤语方言的审美特质与表达张力
方言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语言的独特性,粤语作为《九三吟》的创作语言,不仅是诗人地域身份的标识,更是诗歌情感表达与审美建构的关键要素。粤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与声韵,如 “喺”(在)、“噈”(才、就)等,这些词汇既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又承载着古汉语的文化底蕴,为诗歌增添了古朴典雅的韵味。同时,粤语的声调复杂(九声六调),其韵律感与节奏感与普通话有着显着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九三吟》在朗诵时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能够更好地传递诗歌的情感起伏。
(一)词汇选择:口语化与书面化的巧妙融合
《九三吟》的词汇选择呈现出鲜明的口语化特征,如 “日本鬼”“东洋仔”“西洋佬” 等,这些都是粤语中民众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称谓,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地域辨识度。“东洋仔” 指代日本人,“西洋佬” 指代西方列强,这种称谓虽然带有一定的通俗性甚至戏谑性,但在诗歌的语境中,却精准地传达出历史上日本侵略者与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狼嘅心 \/ 魔嘅毒” 中的 “嘅” 是粤语中常用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的”,用 “狼嘅心”“魔嘅毒” 来形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狠毒,既通俗易懂,又极具形象性,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与此同时,诗人也巧妙地融入了书面化的词汇与经典语句,如 “人之初 \/ 性本善” 引自《三字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性本善的经典论述,具有广泛的文化认同基础。诗人将 “人之初 \/ 性本善” 与 “学学恶 \/ 喺仁德!” 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这种对比不仅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是对历史的反思 —— 日本侵略者本应具有 “性本善” 的人性基础,却在侵略战争中 “学学恶”,沦为残暴的侵略者;而中国人民在抵御侵略的过程中,看似是 “学恶”(拿起武器反抗),实则是为了守护家园、扞卫正义,是 “仁德” 的体现。这种将经典语句与方言口语相结合的词汇选择方式,既避免了口语化可能带来的浅白与粗俗,又打破了书面语可能带来的生硬与隔阂,使诗歌在语言表达上兼具通俗性与深刻性,能够同时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句式结构:短句与排比的节奏营造
《九三吟》的句式以短句为主,且多采用四字句与三字句的组合,如 “八十年 \/ 九月三 \/ 纪念日 \/ 日本鬼!”“人之初 \/ 性本善 \/ 学学恶 \/ 喺仁德!” 等。这种短句结构不仅符合粤语的语言习惯,而且具有极强的节奏感与冲击力。短句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情感表达直接有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 “九月三 \/ 要记仇 \/ 心有恨 \/ 噈大爱……”,四个短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形成了强烈的排比气势,既强调了 “九月三” 这一纪念日的重要性,又层层递进地表达了诗人 “记仇”“有恨” 与 “大爱” 之间的复杂情感关系。
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粤语的九声六调使得这些短句在朗诵时具有丰富的声调变化,从而形成独特的韵律美。例如,“八十年”(baat3 sap6 nin4)中,“八” 为入声字,声调短促有力,“十” 也是入声字,“年” 为平声字,声调平缓悠长,这种平仄相间的声调组合,使得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而 “日本鬼”(jat6 bun2 gwai2)中,“日” 为入声字,“本” 为阴上声,“鬼” 为阴上声,声调的起伏变化既突出了 “日本鬼” 这一称谓的情感色彩,又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这种通过句式结构与声调变化营造的节奏美,是普通话诗歌难以复制的,也是粤语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所在。
(三)方言特色词的文化意蕴
《九三吟》中使用的粤语特色词,如 “喺”“噈” 等,不仅具有语法功能,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喺” 作为粤语中表示 “在” 的介词,其使用频率极高,是粤语语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诗歌中,“一一喺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 中的 “喺”,准确地表明了诗歌创作的地点,同时也带有一种亲切感与归属感,仿佛诗人在向读者娓娓道来自己在纪念馆中的所见所感,拉近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噈” 在粤语中表示 “才、就” 的意思,具有强调的语气功能。在 “心有恨 \/ 噈大爱……” 中,“噈” 的使用起到了转折与强调的作用,它表明 “心有恨” 与 “大爱” 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 正是因为对侵略者的 “恨”,才更能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 “大爱”。这种语气的强调,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也让读者更能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此外,粤语中大量的古语词在诗歌中的运用,也体现了方言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如 “喺” 在古汉语中就有 “在” 的意思,《诗经?邶风?凯风》中有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其中 “有” 的用法与 “喺” 有相似之处。“噈” 在古汉语中也有 “就” 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其中 “乃” 的用法与 “噈” 相近。这些古语词的使用,不仅让诗歌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更让诗歌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的联系,体现了方言诗歌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
三、思想内涵:历史反思、人性思考与家国情怀的三重维度
《九三吟》虽然篇幅短小,但思想内涵却极为丰富,诗人在诗歌中融入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家国的深厚情怀,形成了三重维度的思想表达,使诗歌具有了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普遍意义。
(一)历史反思:铭记伤痛与警惕遗忘
“九月三 \/ 要记仇 \/ 心有恨 \/ 噈大爱……” 这四句诗是诗人历史反思的集中体现。“要记仇”“心有恨” 并非倡导狭隘的民族仇恨,而是对历史伤痛的铭记与对侵略行为的谴责。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忘是对先烈的背叛,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诗人强调 “要记仇”“心有恨”,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不要忘记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无数先烈,不要忘记那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这种 “记仇” 与 “有恨”,是对历史真相的坚守,是对正义的扞卫。
同时,诗人也清醒地认识到,铭记仇恨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的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噈大爱” 三个字,将诗歌的情感从对侵略者的仇恨提升到对祖国、对人民、对和平的大爱层面。这种 “大爱” 是建立在对历史伤痛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它既包含了对先烈的缅怀、对同胞的关爱,也包含了对和平的珍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对罪恶的沉默就是对正义的背叛。” 诗人通过 “要记仇”“心有恨” 与 “噈大爱” 的辩证关系,表达了对历史的正确态度 ——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是为了延续对抗,而是为了珍惜和平,构建和谐的世界秩序。
这种历史反思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的亲历者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历史的认知大多来自书本与媒体,历史的现场感与真实感逐渐淡化。一些日本右翼势力甚至否认侵略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侵略行为。在这种背景下,《九三吟》的创作与传播,无疑是对历史真相的有力扞卫,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决抵制。诗人站在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这一历史现场,用诗歌的形式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历史的遗忘与篡改,这不仅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负责。
(二)人性思考:善恶辩证与仁德本质
“人之初 \/ 性本善 \/ 学学恶 \/ 喺仁德!” 这四句诗是诗人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论的创造性转化。“人之初,性本善” 是《三字经》中的开篇名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本善论的经典表述,它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才会产生善恶之分。诗人引用这一经典名句,为自己的人性思考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学学恶 \/ 喺仁德!” 则是诗人对人性善恶辩证关系的独特见解。这里的 “学学恶” 并非指学习邪恶的行为,而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为了扞卫正义、保护弱小而采取的反抗行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侵略,不得不拿起武器进行反抗,这种反抗看似是 “学恶”(与侵略者进行暴力对抗),实则是 “仁德” 的体现。因为 “仁德” 不仅包括仁慈、善良,更包括正义、勇敢与担当。当国家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抵御侵略,保护同胞,这是最大的 “仁德”;当邪恶势力肆虐之时,敢于反抗,扞卫正义,这也是最大的 “仁德”。
诗人的这种人性思考,打破了传统人性论中善恶对立的简单模式,而是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发,辩证地看待人性中的善恶关系。它告诉我们,人性中的善与恶并非绝对的,而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化;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是善是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而应从是否符合正义、是否有利于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种人性思考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复杂的道德困境与价值冲突,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人性,以正义与良知为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家国情怀:个体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融合
《九三吟》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并非空洞的口号式表达,而是通过诗人的个体情感体验与历史记忆的融合,呈现出具体而生动的形态。诗人站在粤北省委旧址纪念馆中,触景生情,想到了八十年前的抗日战争,想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想到了先烈们的牺牲,这种个体的情感体验与民族的历史记忆相互交织,形成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以前东洋仔 \/ 跟住西洋佬 \/ 狼嘅心 \/ 魔嘅毒……” 这四句诗不仅是对日本侵略者与西方列强侵略本质的揭露,也是对国家与民族历史命运的感慨。在近代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与日本侵略者先后入侵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诗人用 “狼嘅心”“魔嘅毒” 来形容他们的侵略本质,既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也流露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种关怀并非抽象的,而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深刻认识与对同胞苦难的深切同情之上的。
同时,诗人的家国情怀也体现在对未来的期望与担当之中。“九月三 \/ 要记仇 \/ 心有恨 \/ 噈大爱……” 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承诺 —— 要以对侵略者的 “恨” 激发对祖国的 “爱”,要以历史为鉴,努力建设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不再遭受侵略与屈辱。这种家国情怀,将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传统精神,也符合当代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望。
从诗学角度来看,这种个体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融合,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刻,更具有感染力。诗人没有刻意拔高自己的情感,而是从自身的所见所感出发,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这种情感不矫揉造作,不空洞虚假,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正如中国现代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九三吟》中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 “爱得深沉” 的情感体现,它源于诗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同胞的关爱,对历史的尊重,也源于诗人对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期望。
四、文化价值:方言诗歌的传承创新与历史记忆的诗性保存
《九三吟》作为一首粤语诗,其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诗歌本身的艺术成就上,更体现在对粤语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对历史记忆的诗性保存两个方面。在当代社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方言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一些方言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九三吟》的创作与传播,无疑为粤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粤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粤语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语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九三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挖掘粤语的语言特质与文化内涵,实现了对粤语文化的有效传承。诗人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粤语口语词汇与特色语法,如 “喺”“噈”“嘅” 等,这些元素是粤语文化的核心标识,也是岭南人民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的体现。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这些方言元素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不再是局限于地域交流的工具,而是成为承载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例如,“日本鬼”“东洋仔” 等口语化称谓,在粤语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它们不仅是对历史侵略者的指代,更凝聚着岭南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集体记忆与情感体验。将这些词汇纳入诗歌创作,使得粤语文化中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历史记忆得以传承,让年轻一代在阅读诗歌时,能够感受到粤语文化的鲜活魅力,了解岭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
同时,《九三吟》也对粤语诗歌的创作进行了创新突破。传统粤语诗歌多以古典诗词的格律为范式,内容上侧重写景抒情、咏史怀古,形式较为固化。而《九三吟》则打破了这种传统范式,采用自由奔放的短句形式,内容上聚焦于重大历史题材与现实思考,将方言诗歌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诗人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典雅华丽,而是以质朴直白的粤语口语为创作基础,让诗歌更贴近民众的情感与认知。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粤语诗歌的创作形式与内容,也拓宽了方言诗歌的受众群体。以往的粤语诗歌多在岭南地区流传,受众局限于懂粤语的人群,而《九三吟》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强烈的情感共鸣,即使是不懂粤语的读者,通过注释与语境理解,也能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历史厚重与家国情怀。这种创新使得粤语诗歌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走向更广阔的文化舞台,为方言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此外,《九三吟》还将粤语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合,实现了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和谐统一。诗歌中引用的《三字经》名句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广泛的民族认同基础。诗人将这一经典语句与粤语口语相结合,既体现了粤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让传统文化在方言语境中获得了新的解读与表达。这种融合使得粤语文化不再是孤立的地域文化,而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地域文化的归属感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这种融合对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具有重要意义,它既保护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历史记忆的诗性保存
历史记忆的保存方式多种多样,如文献记载、博物馆展览、口述历史等,而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性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特质,为历史记忆的保存提供了 “诗性” 的维度。《九三吟》便是以诗歌的形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保存,让历史记忆在审美体验中得以传承与延续。
与文献记载的客观性与逻辑性不同,诗歌对历史记忆的保存更侧重于情感与体验的传递。文献记载往往以事实、数据、事件脉络为核心,呈现的是历史的 “骨架”;而诗歌则以情感、意象、感悟为核心,为历史的 “骨架” 注入 “血肉”,让历史记忆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可感。《九三吟》中,诗人没有详细叙述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与过程,而是通过 “日本鬼”“狼嘅心”“魔嘅毒” 等极具情感色彩的意象,以及 “要记仇”“心有恨”“噈大爱” 等直接的情感表达,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苦难、仇恨、抗争与希望等复杂情感浓缩在简短的诗句中。这些情感与意象,是对历史记忆的高度提炼与艺术升华,它们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情感的冲击。这种情感与体验的传递,是文献记载难以替代的,它能够让历史记忆深入读者的内心,成为读者情感与精神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历史记忆的长久保存。
从意象建构的角度来看,《九三吟》通过独特的意象选择,为历史记忆构建了鲜明而深刻的视觉与情感符号。“狼” 与 “魔” 是诗歌中核心的意象,诗人用 “狼嘅心”“魔嘅毒” 来形容日本侵略者与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这两个意象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与视觉冲击力,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侵略者的残暴与狠毒。这种意象建构不仅符合民众对侵略者的认知与情感,也具有广泛的文化共识基础 —— 在人类文化中,“狼” 通常象征着贪婪、残暴,“魔” 通常象征着邪恶、黑暗。将侵略者比作 “狼” 与 “魔”,既准确地传达了历史的真相,又让历史记忆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被读者记住。同时,诗歌中的 “九月三” 这一日期意象,也具有重要的记忆保存功能。“九月三”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诗人通过在诗歌中反复强调 “九月三”,如 “八十年 \/ 九月三 \/ 纪念日 \/ 日本鬼!”“九月三 \/ 要记仇 \/ 心有恨 \/ 噈大爱……”,让这一日期与历史记忆紧密结合,成为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 “触发器”。每当读者看到或听到 “九月三”,就会联想到《九三吟》所传递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从而实现历史记忆的不断强化与传承。
此外,《九三吟》对历史记忆的诗性保存,还具有唤醒当代人历史意识的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随着消费主义与娱乐文化的盛行,一些人对历史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有所抬头,对历史记忆的保存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九三吟》以诗歌的形式,将历史记忆与审美体验相结合,让读者在感受诗歌艺术美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教育的熏陶。诗歌中强烈的情感表达与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反思,唤醒读者的历史意识与责任感。例如,诗歌中 “要记仇 \/ 心有恨” 的表述,能够让读者认识到历史伤痛的沉重,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噈大爱” 的升华,则能够让读者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与价值观。这种通过审美体验唤醒历史意识的方式,比单纯的历史说教更加有效,它能够让历史记忆真正融入读者的内心,成为读者行动的指南与精神的支撑。
五、结语:方言诗歌的时代价值与《九三吟》的典范意义
在汉语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九三吟》以其独特的文本语境、鲜明的语言诗学、丰富的思想内涵与重要的文化价值,成为当代方言诗歌创作的典范之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粤语诗歌的独特魅力,也为方言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在历史记忆的保存与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方言诗歌的发展角度来看,《九三吟》打破了地域与语言的限制,证明了方言诗歌不仅具有地域文化价值,也具有普遍的民族文化价值与时代价值。以往,方言诗歌往往被视为 “小众” 的艺术形式,局限于特定的地域与人群,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与传播。而《九三吟》通过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关注与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挖掘,让方言诗歌摆脱了 “小众” 的标签,成为能够引发民族集体共鸣的艺术作品。它表明,方言诗歌只要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关注时代的需求与民众的情感,就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同时,《九三吟》对粤语语言特质的充分挖掘与创新运用,也为其他方言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 方言诗歌的创作,应当充分发挥方言的独特优势,将方言的语言美、文化美与诗歌的艺术美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从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传承的角度来看,《九三吟》以诗性的方式保存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弘扬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传承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而诗歌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九三吟》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诗句,将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浓缩其中,让读者在阅读与朗诵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洗礼与情感的触动,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这种以艺术形式传承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方式,能够让历史记忆更加鲜活、民族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树科先生的《九三吟》不仅是一首优秀的粤语诗,更是一部承载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文化作品。它在文本语境、语言诗学、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为当代诗歌创作尤其是方言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方言诗歌的创作与传播,充分发挥方言诗歌在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保存、民族精神弘扬等方面的作用,让方言诗歌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