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减”这个词,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天道观测站】内激起了滔天巨浪。它将玄奥缥缈的“功德”,与一个相对严谨的物理学概念联系起来,为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然而,从“灵感火花”到“可验证的理论模型”,中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如何量化一个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熵”?如何测量一次慈善行动带来的“熵减”效应?又如何将这种宏观的、统计意义上的变化,与那一道纯粹由能量构成的“功德金光”联系起来?
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这几乎是在试图用秤去称量思想的重量,用尺子去丈量道德的高度。
但秦洛和研究小组的成员们,最不缺乏的就是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脑洞。
研究的方向迅速确定为:构建一个基于“熵减”假说的“功德值”理论预测模型。
第一步,定义和量化“系统熵”。他们不可能计算整个世界的熵,于是将系统缩小到可操作的范围:
· 区域熵(S_region): 选择一个典型区域(如刚刚被“曙光行动”覆盖的一个郡),尝试建立其熵值模型。考虑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与健康状况(健康有序,疾病无序)、灵气浓度与稳定性(稳定有序,暴乱无序)、资源利用率(高效有序,浪费无序)、环境状态(生机盎然有序,荒芜死寂无序)甚至社会结构稳定性(和谐有序,动荡无序)。每个因素都被赋予一个权重和熵值估算算法,这需要算天门强大的推演能力和社会学数据支持。
· 行为熵变(ΔS_action): 估算特定行为对该区域熵值的影响。例如:发放一枚辟谷丹,避免一人饿死 → 减少因死亡带来的无序(负熵流);救治一名伤员,恢复其劳动力 → 增加有序产出(负熵流);推广一种高效炼丹术,减少灵材浪费和污染 → 减少资源耗散和环境破坏(负熵流)。反之,杀戮、破坏、浪费则产生正熵流。
第二步,建立“熵变-功德”关联模型。这是最核心也最困难的部分,完全基于假设。
· 假设天道系统存在一个“基准熵减速率”。
· 任何使得区域实际熵减速率超过此基准的行为,都可能产生“功德”。
· 功德的总量(G)可能与产生的负熵流总量(-ΣΔS_action)正相关,即:G ∝ -ΣΔS_action
· 但功德的“发放”可能并非即时和线性的,可能存在延迟、阈值、甚至基于系统整体状态的复杂函数关系。
第三步,数据拟合与验证。利用“曙光行动”的海量数据,反向代入模型进行拟合,调整参数,使得理论计算的“负熵流”与观测到的“功德金光强度”(通过弟子受益程度反推)尽可能匹配。
这个过程极其繁复,充满了假设和估算,其精度可想而知。算天门的弟子们称这个模型为“史上最粗糙又最雄心勃勃的模型”。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功德能量的本质,实验室甚至进行了一些高风险的前沿实验。
他们尝试用强大的灵能场去模拟那种“促进有序”的状态,期望能诱发出哪怕一丝类似的能量特征。结果多次引发能量潮汐失控,差点炸了实验室。
他们请求铁大锤打造了一件异想天开的法器——“熵流探针”。这枚极其精密的探针,试图直接插入被功德金光笼罩的区域(如果下次还有机会),测量微观层面的粒子有序度变化和能量信息流。铁大锤一边锻造一边嘟囔“这玩意儿的精度要求简直变态,不符合炼器美学……”。
小九九则成了“主观熵变感受记录器”,它被要求仔细回忆和描述功德金光降临时的身体和灵魂感受,研究人员试图从这些模糊的描述中提取关于能量性质的信息:“暖暖的”→可能是一种低频高维能量?“亮亮的”→光子态或灵子态显化?“欠债还清”→因果律层面的扰动?
就在研究陷入胶着,进展缓慢之时,转机意外地出现了。
这一次,并非来自宏大的慈善,而是源于“启明”基地自身的一次技术突破。
材料学小组在尝试优化“纳米锻炉”的能耗时,意外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灵能超导晶体”。这种晶体在特定条件下,对灵能的传输损耗趋近于零,并且极其稳定!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未来的丹炉、法器、甚至传输灵络的能耗可以大幅降低!效率提升!这意味着对整个修真世界的能源利用方式可能产生革命性影响,将巨量地从“无序浪费”转向“有序利用”!
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潜在的“熵减”!
就在这种晶体被成功合成、其特性被初步验证的瞬间——
嗡!
实验室内的“熵流探针”突然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剧烈波动!指向那小块晶体的方向! 同时,小九九猛地跳了起来,九尾炸开,指着晶体尖叫道:“来了来了!那种感觉又来了!虽然很弱很弱!”
研究人员目瞪口呆地看着那微弱的、但确实存在的读数波动,又看看那块璀璨的晶体。
难道……仅仅是一项可能带来巨大熵减的“技术突破本身”,甚至还未推广应用,就引动了微弱的天道反馈(功德)?
这个发现,再次震撼了所有人!
它似乎印证了“熵减”假说——功德奖励的并非仅仅是“行善”这个动作,而是其背后带来的、客观的、对世界向有序化发展的贡献度!无论这种贡献是源于慈善,还是源于技术革命!
秦洛看着那微弱的波动,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明悟光芒。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天道至公,不在乎形式。慈善救人,是熵减;技术革新,提升效率,也是熵减;甚至……荡魔诛邪,清除那些破坏秩序、制造混乱的源头,同样可能是熵减!” “功德的本质,或许就是对‘促进系统有序化’行为的一种宇宙尺度上的正向激励回馈机制!”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发现、去创造、去实践那些能够带来‘熵减’的事情!”
这个理解,将“功德”从单纯的道德范畴,提升到了宇宙法则的高度。
虽然模型依旧粗糙,探测依旧艰难,但研究方向彻底清晰了。
青岚宗的科学之路,从此又多了一层更深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宗门发展,为了修士变强,更是为了践行某种宇宙的终极法则,从而获得天地的认可与嘉奖。
一种难以言喻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在研究小组心中油然而生。
他们开始尝试将“熵减”思维融入宗门的各项决策:
· 评估新技术的“潜在熵减值”。
· 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和浪费(减少正熵)。
· 甚至在外交策略上,也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维护区域稳定与秩序”(促进负熵)。
科学解释功德,不再只是一个科研项目,它正在悄然改变青岚宗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轨迹。
而那条连接“熵减”与“功德”的神秘法则,仿佛一条隐约发光的丝线,等待着被彻底揭示其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