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莹、桑维翰、冯道三个老狐狸,被我硬生生拽进这趟浑水不过数日,朝廷的新任命便下来了。
右拾遗吴涓升左补阙,兼了枢密院学士,皇城使周环一步登天做了大将军,还挂着三司副使的头衔,明晃晃是父皇安插进钱袋子的眼睛。
旧相卢文纪掌了吏部天官,旧相姚顗执了刑部法印。朝堂格局悄然变动,而我这三司衙门,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不出所料,三位宰相的“好意”紧跟着就送到了我的案头。
最先发难的是赵莹。他亲至三司衙门,深青官袍裹着铁板似的身躯,鹰隼般的目光扫过堆积如山的卷宗,最终钉在我脸上。
“公主殿下欲整饬财赋,非用刚正敢为之人不可!”他声如金铁交鸣,不容置疑,“左司谏张谏,铮铮铁骨,不畏权贵,正可掌度支事!有他在,那些蠹虫的爪子,休想再伸进来!”
度支,管的就是天下钱粮支度,军需岁贡全压在这上头,是个能烫死人的位置。赵莹把他的人塞到这里,是既要刀,也要盯着钱粮的流向。
我看着他眼底燃烧的、几乎要烧穿这衙门阴冷空气的锐利,缓缓点头:“赵枢密慧眼,张谏之名,本宫亦有耳闻。度支判官一职,非此等刚直之士不可。”
桑维翰则是在一次议事后,“顺带”提起。他抚着修剪整齐的胡须,眼神在灯影下显得深不可测。“公主殿下,”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盐铁专卖,利薮所在,亦为弊薮深渊。需心思缜密、精于算计之人方能梳理。”
他顿了顿,目光似不经意地掠过我的表情,“度支司主事王朴,曾随臣在河东厘清盐务旧弊,条分缕析,颇有章法。此人,或可掌盐铁判官之职。”
盐铁之利,富可敌国,也最容易藏污纳垢。桑维翰要把他的人安插在这个油水最厚、干系也最重的地方,掌控这命脉。我迎上他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脸上浮起恰到好处的欣然:“桑相公所荐,必是能吏。王朴既通河东盐务,正可大用。盐铁判官,便是他了。”
冯道最是滴水不漏。他派人送来一份墨迹未干的荐书,措辞谦和圆融,一如他本人。“公主殿下锐意厘清积弊,老朽感佩。户部掌天下户籍、税赋、仓廪,千头万绪,最需老成历练之员梳理旧牍,安抚地方。”
那笔圆融含蓄的字迹在绢帛上流淌,“太府寺少卿李肃,处事稳重,历任州郡,熟知民情赋役,或可暂掌三司户部判官,为殿下分忧。”
户部,管的是根基,是赋税来源,是仓廪实虚。冯道推这个李肃上来,是要稳住基本盘,也把他“老成持重”的烙印打在这三司最根本的基石上。
我捏着那份荐书,指尖感受着绢帛的微凉,唇边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稳?只怕这潭水,谁也稳不住了。我提笔,在荐书上郑重批下:“准!即日署理三司户部判官事。”
张谏、王朴、李肃。度支、盐铁、户部。赵莹的刀,桑维翰的算盘,冯道的“稳”字诀,就这样被我一股脑儿塞进了三司这座摇摇欲坠的破庙里。
很好,你们的手既然都伸进来了,就别再想干干净净地抽回去!这千斤重担,从今日起,便由我们一同扛着——或者,一同被压垮。
三位新晋判官走马上任那日,三司衙门比往日更添了几分肃杀与紧绷。张谏面色沉肃如铁,目光扫过卷宗时带着审视的锋芒;王朴则显得精干内敛,手指翻动账册的速度快得惊人;李肃则是一团和气,与各房旧吏寒暄周旋,滴水不漏。
他们彼此间目光短暂交汇,又迅速移开,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