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府。
叛军进攻第七日,朱由校下令城中守军假意抵挡不住,全军撤出城池,让叛军主力顺利入城。
此时的重庆,大多数士绅、官员和地主豪强,已经按照官府安排,全部撤离。
大批百姓也早已逃难他处,城中人口已不到原来的三成。
奢崇明得知后,立即派出五千骑兵追击逃散人群,却在城外一片山林地带遭遇伏击,损失一千多骑兵,狼狈败退。
这让他极为痛心。这支骑兵是他倾尽全力才组建起来的精锐力量,一次损失如此之多,打击实在不小。
不过好在重庆已然得手,想到这点,他心里略感安慰。
刚占领重庆的奢崇明并未继续派兵追杀百姓,他此时正忙于更重要的事,与麾下将领商议称王建国的大计。
他们并不知晓,守军是主动撤退的,还以为是凭实力攻下重庆,因此一个个面露喜色,毫无危机意识。
在他们看来,既然能攻克重庆,那么拿下成都也只是时间问题,只等稍作休整,便可挥师东进。
眼下最紧要的是建立政权,与朱明分庭抗礼,以此吸引天下志士前来投奔。
最终众人一致决定,以重庆为都,建国号“大梁”,奢崇明自立为“大梁王”,设置丞相、百官,大规模封赏手下的文臣武将。
“大王,如今既已立国建制,那我们便不再是叛军,而是与朱明两国相对。”
“大王若要进取成都,依臣之见,当先发出讨明檄文,向天下百姓揭露朱明的暴政、朱家皇帝的昏庸,以及朝廷官员如何剥削百姓、贪污腐化。”
奢崇明听后眼前一亮,认为张彤所言极是。两国交战,正应如此行事。
他随即命令自己刚任命的丞相起草这份气势汹汹的讨明檄文,并特别强调,必须将朱明政权的种种弊端和暴虐行为尽数揭露,同时明确指出,他大梁王才是上天派遣来拯救黎民百姓的真命天子。
随后,他用连夜赶制出的粗制玉玺,在这份檄文上盖上象征大梁国的国印,并召集整个重庆城内所有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协助抄写这份檄文,以便迅速传播。
叛军夺取重庆的消息尚在西南各地流传,紧接着,所谓大梁国的讨明檄文又接踵而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奢崇明自称大梁王的消息也因此迅速传开。
不少人开始思索,大明朝是否真的已走到末路?
毕竟自从叛军起兵以来,几乎全是叛军节节胜利,而大明似乎连一次像样的抵抗都未能组织起来,更别提取得胜仗。
当奢崇明自立为王、发布檄文的军情传至朱由校手中时,朱由校并未因此动怒,反而忍不住大笑出声。
这一幕与历史上的情形如出一辙——刚刚略有起色,立足未稳,便急不可待地称王称帝。
不得不说,明末这些人的眼光与格局确实过于狭隘。
无论是此时的奢崇明,还是将来出现的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等人,皆是如此。至于以祖大寿、吴三桂为代表的辽东军阀,更是等而下之。
当年太祖打天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他们未必不知。但连照搬都做不到,这怎能不让人失望?
即便朱由校有意认真应对,这些人的能力与见识也实在无法让他真正重视起来。
“陛下,奢逆实在猖狂至极,臣愿领兵出战,主动进攻,就算不能擒其首恶,也能令其元气大伤,挫其锋芒。”
马祥麟感到无比压抑。各方面准备早已就绪,叛军本已陷入包围,可陛下却因安邦彦尚未行动而迟迟不肯出兵。
“瑞征,身为将领,无论何时都不能被情绪左右。要始终保有沉稳如水的心境,用冷静的头脑做出判断。”
“想要成为名将、大将,就不能被一兵一卒、一城一地的得失牵动心神,要清楚自己的战略目标,懂得从全局出发。”
“奢逆不过是一个将死之人罢了,难道你还去与一个死人争一时之长短?”
“如今我们虽失去了重庆,但这只是暂时的。你要看得更远些。用一座城换来日后西南百姓的安宁,你说朕这笔账是亏了还是赚了?”
马祥麟听罢,心中豁然开朗,先前的不满也随之烟消云散。
“是臣太过急躁了!”
朱由校含笑回应:
“虽说你的年纪比朕大上许多,但论起心智的成熟,你恐怕还逊色几分。行军打仗这件事,朕是下了苦功去钻研的!”
“你要牢记,战争的核心不是夺取几座城池,也不是固守几处要地,真正的关键在于消灭敌人的主力部队,如此方能奠定长久的安稳!”
安邦彦起兵响应奢崇明叛乱,率军围攻贵阳的军情,很快便被送到了朱由校的案前。
朱由校翻阅之后,心中颇为振奋。
安邦彦终究还是按捺不住了。
或许是奢崇明连战连捷、攻下重庆的消息刺激到了他,让他对眼前的战果动了心思。
别人已经翻身跃龙门,建立了“大梁国”,当上了“大梁王”,受万民敬仰、百官朝拜,而他自己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宣慰使。
一比较之下,差距实在太大。
但朱由校并不关心安邦彦是因为何种原因而比往年起兵更早。
他要的结果已经达成,如今正是出兵平叛、铲除贼寇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