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大明发生战略转变的,正是从朱瞻基开始。
洪武与永乐两朝,皇帝始终以开疆拓土为目标,尤其是洪武时期,若不是元末战乱耗尽国力,恐怕连朱棣都不必五次亲征蒙古。
而到了朱瞻基执政,国策由主动进攻转为保守防守。
陕甘山三处边关城外的大片疆土被废弃,朱棣设立的奴儿干都司也陆续撤出大量行政机构,导致大明对东北的控制力急剧下降。
朱瞻基宣布从安南全面撤军,原因是连年战事未能平定,白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安南将领黎利趁机称帝,建立后黎朝,从此安南不再归属大明。
这块自汉唐以来便属于中原政权的土地,最终脱离了中央掌控。
郑和去世后,朝中官员立刻搬出朱元璋定下的祖训,劝说皇帝停止下西洋。朱瞻基听从了建议,立即下令停止一切出海活动,并严禁再议。
船队被强行解散,水手、官员、将士各自遣散,此后再未踏足海洋。
昔日威震四海的郑和舰队从此消失,数百艘最先进的宝船停在港口,任由风吹雨打,逐渐腐朽如废木。
自朱瞻基起,之后历代皇帝与臣子的视野局限于汉地十八省,对边疆的控制力日益削弱。
辽东地区同样如此。
因朝廷忽视军务,长期无战事,军备严重松弛,虚报兵员、空饷问题层出不穷。
到了正统年间,东北地区的部落抓住机会起兵反叛。当时明军实力有限,虽最终勉强镇压,但震动不小。
朱祁镇与众臣商议后,决定效仿汉灵帝做法,允许富户地主自筹兵力。
募兵数量决定官职高低,招一千人以上,可封守备或千总。
辽东的将门势力便由此兴起。
如今若想重开海禁,必须设法掩人耳目。
毕竟眼下大明难以承受再一次倭寇之乱。
而且,大明如今根本没有能力远航。
整个南洋已被大海盗李旦掌控,西方列强也虎视眈眈,大明已远不如他们。
必须先建立一支真正能打海战的舰队,才有资格争夺海上控制权。
但战舰的建造非一朝一夕,水手与军士的训练也要时间,至少需要两三年才能初具规模。
因此,眼下最紧要的是派人出海,先与各路海盗接触,尤其是颜思齐,极有可能拉拢为己用。
关于设立登莱巡抚一事,大臣们没有异议。登莱的地理位置确实关键。
“启奏陛下,登莱巡抚是否归山东布政使司统管?”
“登莱二府不受地方节制,直接由兵部和朕掌控。所有官员任命,不论大小,都必须由朕亲自批示。”
如此要地,岂能放手?既然已经单独设立,自然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在晋脸上浮起笑意,这确实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他接着问:
“那首位巡抚和总兵官,由谁来担任?”
朱由校缓缓开口:
“尚宝司司丞袁可立,出任巡抚,负责登莱军政事务。”
“至于总兵官一职,暂且空缺。”
袁可立这个名字在朝堂上可谓声名卓着,几乎无人不知。
此人刚直不阿、不惧权贵、不结党营私、一心为民,就连常年深居宫中的万历皇帝都听说过他的名声,还曾以地方官员的身份召见他,这是极为罕见的殊荣。
众臣心中默许,袁可立的确配得上这个职位。
随后,朱由校与众臣商议决定,加封袁可立为左佥都御史,全权负责登莱事务,并赐予尚方宝剑,登莱两地军政大权尽数交付于他。
接连任命两位巡抚、撤换一名参议,这一系列动作让朝臣们都意识到皇帝的决心。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
礼部尚书张瑞图在旁一直沉默,见事情告一段落,立刻上前奏报。
“礼部有何事?”
张瑞图躬身回答:
“陛下,出使漠南蒙古的使臣已返京。”
“看你神色轻松,选在此时奏报,应是好消息?说吧,漠南各部情况如何?”
“陛下英明,确为好消息。”
张瑞图先行一礼,继续说道:
“如今漠南局势混乱,林丹汗自上次大败后,察哈尔部元气大伤,他在草原上的威信已大不如前。”
“为了稳固地位,他接连吞并数个部落,并与漠北的喀尔喀部结成同盟,一旦有变,喀尔喀将出兵协助他统一漠南。”
“至于他们之间的具体协议,目前尚不清楚。”
“林丹汗的举动反而让各部更加不满,如今已有多个部落准备脱离他的控制,自发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林丹汗。”
“还有一些实力较强的部落也蠢蠢欲动,趁乱扩张地盘,彼此争斗加剧。”
“原本潜藏的矛盾纷纷爆发,如今漠南草原派系林立,互相敌视,只需一点火星,便会燃起滔天战火。”
“我大明使臣抵达后,各部首领皆以高规格接待,纷纷表示不再南侵。”
“在使臣劝说下,不少部落愿意效仿敖汉部归附我朝,只希望陛下能赐予粮食布匹,并给予与敖汉部相同的待遇,在长城之外划出一片土地供其安居,接受我朝庇护。”
“至于出使漠北、鞑靼、土默特部的使臣尚未回京,但从他们传来的信件来看,进展十分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