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元年六月十五日,刘太妃主持的选妃已告一段落。
若真按太祖旧制来,绝不会这么快。因规矩繁琐至极,若按那套流程走,恐怕连初选都还没开始。
历朝皇帝选妃都是头等大事,圣旨一下,全国婚嫁即停。
明朝选妃与其他朝代不同,尤为讲究。
皇后、贵妃、亲王与郡王的正妃,必须出自民间,不得是公侯勋贵或官员之女。
自大明立国以来,只有仁孝文皇后与宪宗的第一任皇后出身勋贵,其他皆为民间女子。而这两人之所以例外,皆因特殊缘由。
洪武年间,大明初建,局势未稳,太祖为安定朝局,只得让皇子迎娶勋贵之女。
仁孝文皇后便因此嫁给了皇四子朱棣。
宪宗的吴皇后全因一段旧情。
当年土木堡之变后,两位皇帝争位,大明陷入动荡,朝廷与后宫风雨飘摇,危机四伏。
朱见深便是在那段动荡时期出生的,出生地竟是冷宫。
当时景泰皇帝还在位,连他的父亲都自身难保,年幼的朱见深更无人顾及,几乎是被遗忘的存在。全靠怀宁侯的夫人暗中收养,才得以活命,保住了后来的宪宗之命。
这吴皇后正是怀宁侯的外甥女。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为报答怀宁侯当年对朱见深的养育之恩,特旨允许其外甥女入宫,成为太子朱见深的妃子。但这位吴皇后并未坐稳后位,不满一年便被废黜,只因她触怒了万贵妃。
朱由校深知大明根基不稳,不愿铺张浪费,特意交代刘太妃不必兴师动众,只从邻近几省挑选两千秀女即可。这人数已算是极少,按祖制应从全国选出五千甚至八千人。
经过层层筛选,再于宫中试炼月余,最终选出五十人。刘太妃亲自过目后,挑出三人,皆是百里挑一的佳人。
朱由校需在这三人中择定皇后,成为天启朝的国母。
养心殿内,三位少女端立殿中,低头静候,等待皇帝与太妃定夺。
刘太妃率先开口,声音温和却坚定:
“依本宫看,这张氏最宜为后。”
“此女身姿颀长,面容如观音般端庄,眼神清澈如秋水,唇色红润,鼻梁挺直,牙齿洁白整齐,实为难得的美人。本宫越看越满意,不知皇帝意下如何?”
太妃话音刚落,张嫣已掩不住欣喜。太妃青睐于她,无疑是极大助力。
她的教引嬷嬷曾私下提醒,陛下对太妃言听计从,宫中大小事务皆由太妃掌理。若得太妃垂青,便是成功一半。
朱由校却无暇细品谁更貌美,他心中所思,是这三人是否堪当大任。
皇后之位举足轻重,未来需统领后宫,若性格柔弱,难以镇住场面。
那张氏正是宫中传颂的“艳后”张嫣。她容貌无双,气质出众,确有皇后的外表。可她性情温和,缺乏魄力,难掌大局。
否则历史上天启后宫何以纷乱不断?几位妃嫔与皇子离奇夭折,朱由校心中早有疑虑。
他更倾向认为是客氏与魏忠贤联手所为。因在那之后,魏忠贤曾向他献上一名女子,据说是其远亲。
客氏对天启忠心耿耿,但不代表她不会对皇帝的女人和孩子下手。她也有自己的打算,为了自身利益,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如果要按历史脉络走下去,皇后之位还是得给张嫣,那么客氏就必须除掉。后宫也要重新洗牌,为张嫣扫清障碍,再给予朱由校足够的支持,才能稳固她的地位。
也罢,如今大局已定,客氏对他也没了什么用处。
这一次,就顺着历史走吧。
“皇帝,皇帝?”
刘太妃轻声呼唤,将朱由校从沉思中拉回现实。
他回过神来,笑着回应:“刚才走神了,近来事情太多。”
“既然太妃看好这张氏,孙儿就听从太妃安排。”
刘太妃却笑道:“皇帝都没好好看看,怎能如此草率?这可是你的终身大事,不能马虎。本宫只是建议,皇帝还得慎重些。”
朱由校自然不会驳了刘太妃的面子,答应后便亲自上前,认真端详三人。
细细打量之后,他也忍不住感叹古人眼光不差。这张嫣确实远胜另外两人,果真担得起“艳后”之名。
当然,这个“艳后”不是指她风情万种,而是端庄大气。那些轻浮之人,连皇室选妃的初选都过不了,更别提走到这一步。
朱由校站在张嫣身后,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坚定地宣布:“皇后就定她了!”
他搭在肩上的手明显感受到她的激动,身体微微颤抖着。
“大伴,去通知礼部与百官,尽快敲定大婚吉日。礼部开始筹备册立礼节,内阁起草圣旨昭告天下。今年全国各省免赋一年,举国同庆,与民同乐!”
“传旨锦衣卫,尽快接皇后家人入京。其家乡每户赏粮十石、银二十两、布十匹!”
王朝辅满脸喜色,躬身领命,快步跑了出去。
两位落选女子虽有失落,但也接受得了。能走到这一步,至少贵妃之位是稳了。
刘太妃竟破天荒地从御台下来,走到张嫣面前,握住她的手,脸上笑意难掩。
“以后坤宁宫有主了,你得多来慈宁宫走动。皇帝日理万机,你要陪本宫说说话,解解闷。”
“民女知道了。”张嫣轻声回应。
刘太妃笑着轻抚她的手:“傻孩子,以后不能再自称民女了。”
张嫣点头领悟,立刻行礼:“臣妾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