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土豆的快速生长,城内的新希望
夜色如一块浸透了墨汁的破布,沉重地盖在北京城的上空。
白日里那场血战换来的短暂喘息,并未能驱散笼罩在每个人心头的寒意。胜利的狂热退潮后,饥饿与疲惫如冰冷的蛇,重新缠上了守城军民的脖颈。
西直门的城墙上,几名士兵靠着墙垛,神情麻木。篝火的光跳动着,映出他们蜡黄的脸。
“第三天了。”一个老兵咂了咂干裂的嘴唇,喉结滚动了一下,像是在吞咽一口沙子,“那天的肉粥,味道还记得。现在……连个屁都闻不着了。”
“知足吧,王头儿。”旁边一个年轻些的士兵有气无力地答道,“至少咱们还能在这儿烤火,没跟前几日的弟兄一样,躺在城底下喂野狗。林大人说了,补给很快就到。”
“林大人……”老兵念叨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有敬畏,有信服,也有一丝藏得更深的茫然。那位大人杀人如切菜,赏钱也如流水,可这城,真能守住吗?
没人知道答案。沉默在几人之间蔓延,如同城墙根下那些凝固的血迹,粘稠而绝望。
而在城中一处无人问津的废弃宅院里,气氛却截然不同。
这里是小六子亲自挑选的秘密“农场”之一。院墙高大,杂草丛生,从外面看,只当是一处破败的鬼宅。
此刻,院内却有十几个身影在悄无声息地忙碌着。他们都是林渊亲自下令,从小六子和钱彪手下挑选出的核心人员,每一个人都对闯贼有血海深仇,嘴巴比城墙上的石头还严实。
一个名叫“狗子”的年轻新兵,正提着木桶,小心翼翼地给一小片刚翻整过的土地浇水。他的动作,与其说是在浇地,不如说是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
三天前,当小六子把他们这批人秘密召集起来,让他们连夜在这种地方挖坑,埋下一堆灰扑扑的“土疙瘩”时,狗子心里是犯嘀咕的。
这叫什么事儿?城外几十万大军围着,他们不拿刀上墙杀敌,反倒在城里当起了摸黑种地的老农?
“都给老子听好了!”小六子当时叉着腰,压低了声音,但语气里的狠劲儿一点没少,“这是林大人的将令!谁敢泄露半个字,或者把这事儿当笑话看,不用等闯贼进城,我先拧下他的脑袋当夜壶!”
“大哥说了,咱们种的不是土疙瘩,是神种!是大明的国运!”
“神种”、“国运”,这些词太大了,大得让狗子这些普通士兵有些喘不过气。但“林大人的将令”这六个字,分量却足够重。他们不敢多问,只能把满心的困惑和荒诞感压下去,老老实实地挖坑、切块、埋土、浇水。
这三天,他们轮班守在这里,看得比自己的眼珠子还紧。
“狗子,歇会儿吧。”队长张虎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张虎是个老兵,脸上有一道长长的刀疤,让他看起来格外凶悍。他从怀里掏出两个黑乎乎的窝头,递给狗子一个。“上面刚送来的,垫垫肚子。”
狗子接过窝头,却没有立刻吃。他蹲下身,目光紧紧地盯着面前那片湿润的泥土,眼神里带着一股执拗的期盼。
“队长,你说……这玩意儿,真能长出来吗?”他小声问,像怕惊扰了什么。
张虎沉默了。他看了一眼这片土地,又看了一眼院墙外那片沉沉的夜空,低声道:“不知道。但林大人,没骗过我们。”
从斩杀监军,到白银赏赐,再到那碗热气腾腾的肉粥。林渊用最直接的方式,在他们这些底层士兵心里,建立起了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任。
狗子不再说话,默默地啃了一口窝头,又硬又干,剌得他嗓子疼。他想起了那碗肉粥的滋味,又想起了小六子说的“神种”。
就在这时,他的眼睛突然瞪大了,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他手里的窝头“啪嗒”一声掉在地上,沾满了泥土。
“长……长出来了……”他的声音在发颤,带着哭腔。
张虎眉头一皱,以为他饿昏了头,顺着他的手指看去。
只见那片平整的黑土上,就在他刚刚浇过水的地方,一抹微弱到几乎看不见的嫩绿,顽强地、颤巍巍地,顶破了泥土的束缚,探出了一个小小的、卷曲的脑袋。
那一点绿色,在这死气沉沉的院子里,在这座被绝望笼罩的城市里,是如此的突兀,又是如此的鲜活。
张虎的呼吸瞬间停滞了。他脸上的刀疤似乎都在抽动。他猛地扑了过去,跪在地上,动作却又轻柔得像是怕惊扰了初生的婴儿。他伸出粗糙的手指,想去触摸那片嫩芽,却又在半空中停住,不敢落下。
是真的。
不是幻觉。
那神种,活了。
“快!快去禀报六爷!”张虎的声音嘶哑,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狂喜和激动。
……
消息像一阵风,迅速传遍了所有秘密种植点。
那些起初还满心疑虑的士兵们,在亲眼看到土里冒出的绿芽后,所有的怀疑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
他们不再视这份工作为苦差,而是当成了一份无上的荣耀。他们守着这些小小的院落,驱赶着任何可能靠近的野猫野狗,甚至连一只蚂蚁爬过,都会让他们紧张半天。
他们开始在私下里窃窃私语,用最朴素的语言,构筑着关于林渊和“神种”的传说。
“听说了吗?林大人是天上的星宿下凡,这神种,就是他从天宫带来的。”
“我二舅姥爷的邻居的堂弟说,他半夜起来撒尿,看见林大人对着天拜了拜,天上就掉下来一口袋种子!”
“屁!我亲眼看见的,林大人手指往地上一指,这芽就自个儿钻出来了!”
流言越传越神,版本越来越多,但核心只有一个:林渊是神人,土豆是神物。
这种狂热的崇拜,被严格限制在这几百人的小圈子里,却形成了一股强大到可怕的凝聚力。他们成了林渊最忠诚、最狂热的信徒,愿意为守护这些嫩芽,付出自己的生命。
而希望的种子,并不仅仅在他们心中发芽。
城南,一处紧挨着某座废弃王府的贫民窟里。
一个面黄肌-瘦的妇人,正抱着自己五六岁的女儿,缩在破屋的角落里。女孩小脸蜡黄,嘴唇干得起了皮,一双大眼睛里满是饥饿带来的无神。
“娘……我饿……”女孩有气无力地呢喃着。
妇人心中一痛,眼泪差点掉下来。她从怀里摸出小半块已经发硬的霉饼,这是她最后的食物了。她将饼放在女儿嘴边,柔声道:“囡囡乖,再吃一点,吃了就不饿了。”
女孩却摇了摇头,她已经饿得没有力气去咀嚼这坚硬的东西。她的目光,被墙壁上的一道裂缝吸引。
那道裂缝,正对着隔壁废弃王府的后院。透过缝隙,一抹奇异的绿色,映入了她的眼帘。
“娘……你看……”女孩抬起小手,指向那道裂缝,“绿色的……是草吗?长得好快……”
妇人愣了一下,凑过去看了一眼。
只见隔壁那片她印象中满是碎石瓦砾的荒地上,不知何时,竟冒出了一排排整齐的、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那些植物的叶子肥厚翠绿,在灰败的背景映衬下,绿得有些不真实。
她在这城里活了三十年,从未见过长得如此繁茂、如此有生命力的植物。
“不是草……”妇人喃喃自语,她虽然不认识,但能感觉到那股蓬勃的生命力。
“娘,那是什么呀?能吃吗?”女孩天真地问。
妇人的心猛地一颤。她不知道那是什么,更不知道能不能吃。但在看到那片绿色的瞬间,一种莫名的、荒谬的念头,突然从她那颗早已被绝望填满的心底,顽强地滋生了出来。
或许……
或许天还没塌下来。
或许,明天,还有希望。
她没有回答女儿,只是紧紧地抱住了她,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不知道,这悄然出现的一片绿色,将成为这座城市里无数个像她一样绝望的人,在暗夜里口耳相传的一个秘密传说。一个关于“墙那边的绿叶”的传说。
夜更深了。
林渊处理完京营的最后一份军报,揉了揉发胀的眉心。崇祯的猜忌、王德化的怨毒、军需官的哭穷、李自成随时可能发动的下一次总攻……所有压力都汇集在他一人身上。
他没有回据点休息,而是披上一件斗篷,独自一人,悄然来到了城西的一处种植点。
小六子早已在此等候,见到林渊,他脸上的兴奋几乎要溢出来。
“大哥!您快看!”他压低声音,像是在献宝。
林渊走进院子,借着朦胧的月光,他看到了那片让他心心念念的土地。
只见一行行、一列列的土豆苗,已经长到了半尺多高。它们的藤蔓舒展,叶片肥厚,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呼吸。一股独属于植物的清新气息,混杂着泥土的芬芳,冲淡了空气中弥漫的血腥与腐朽。
这生长的速度,远超他的预料。看来,那“顶级谋略”的光环,不仅能用于战场,更能冥冥中催化万物生机。
他蹲下身,伸出手,轻轻触摸着一片宽大的叶子。那叶片上的露水,冰凉而真实。
在这一刻,他脑海中的国运图,再次产生了共鸣。那侵蚀疆域的黑色墨迹,虽然没有后退,但其蔓延的速度,却出现了一种肉眼可见的、持续性的迟滞。
这比战场上一次短暂的胜利,带来的效果要稳固得多。
林渊缓缓站起身,心中那块因“一小时”奖励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赌对了。
战争,只能决定一时的存亡。而粮食,才能决定一个文明的生死。
他看着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又抬头望向了远处那片灯火黯淡的紫禁城轮廓。
崇祯,李自成,满朝文武……他们都在棋盘上。
而现在,他,林渊,亲手种下了能掀翻整个棋盘的棋子。
“大哥,照这个长势,最多再有十天,第一批神种就能收了!”小六子搓着手,激动地说道,“到时候,咱们……”
林渊抬手,打断了他。
他的目光深邃,嘴角勾起一抹意味难明的弧度。
“不,还不到时候。”他轻声说。
“这粮食,不能只喂饱士兵的肚子。”
“我要让全城的百姓都知道,是谁,能让他们在末世里,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