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波罗脉连·高原草生
当波罗的海的晨雾漫过哥得兰岛的海岸时,林羽正站在布满油污的礁石上,指尖触碰着泛着微光的海水。远处的油轮缓缓驶过,船底偶尔渗出的油珠在海面上形成彩色的斑块,像一道丑陋的伤疤——便携式水晶球碎片的屏幕上,灵气纯度数值停在37%,能量波动曲线断裂成几段,像被剪断的绳子,无法连接成完整的回路。
“这是波罗的海的‘东部海域’,曾经是北欧灵脉最丰富的海洋区域之一,”当地灵脉保护组织的负责人埃里克指着海底裸露的珊瑚礁,“三年前的石油泄漏没清理干净,油污像‘保鲜膜’一样裹在珊瑚上,导致大片灵脉珊瑚死亡;加上过度捕捞,灵脉波罗的海鲱鱼的数量不足十年前的三分之一,连带着以鲱鱼为食的海鸟都少了很多。”
苏瑶蹲下身,将水质检测仪插入水中,屏幕上立刻跳出刺眼的红色数据:石油类污染物含量0.12mg\/L,远超0.05mg\/L的安全限值;溶解氧含量4.2mg\/L,低于鱼类生存所需的5mg\/L;海底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铅、汞)含量也超标1.5倍。“油污和捕捞是双重打击,”她在防水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我们得先清理海底油污,补种灵脉珊瑚,再建立‘禁渔保护区’,让鲱鱼种群恢复,才能让波罗的海的灵脉重新连接起来。”
乐乐抱着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带回来的胡杨叶片标本,看着海底枯萎的珊瑚,小声说:“它们以前一定很漂亮吧?像彩色的小树枝,鱼儿在里面捉迷藏。我们快点帮它们清理油污,让它们重新活过来。”
阿哲已经背着无人机走到了海岸高地,他操控着无人机升空,镜头扫过东部海域的全貌:“从航拍和水下探测来看,油污主要集中在三处珊瑚礁区,面积大概有2平方公里;鲱鱼的产卵区也缩小了很多,只剩下北部的一小片海域。我先绘制详细的‘油污分布图’和‘鲱鱼产卵区图’,方便制定精准修复方案。”
当天下午,林羽和埃里克一起拜访了当地海事部门和渔业部门。面对“石油泄漏遗留问题”,海事部门负责人无奈地说:“当年的泄漏量太大,我们清理了半年,还是有很多油污沉到海底,藏在珊瑚和沉积物里,根本没办法彻底清除。”
“传统的化学除油剂会破坏灵脉微生物,我们得用‘生物除油’的方法,”林羽拿出提前准备的方案,“我们可以培育‘灵脉除油菌’——这种细菌能分解石油中的有害物质,还不会伤害其他海洋生物;再用‘吸附海绵’(由海洋灵脉植物纤维制成)吸附表层油污,双管齐下清理油污。至于鲱鱼,我们可以在产卵区建立‘永久禁渔区’,禁止任何捕捞行为,同时投放鲱鱼幼苗,加快种群恢复。”
渔业部门负责人表示,会立刻协调渔民,划定禁渔区范围;海事部门则承诺提供船只和设备,协助投放除油菌和吸附海绵。最终,各方达成共识,一周内启动“波罗脉连行动”。
接下来的二十天,波罗的海东部海域热闹起来。林羽和阿哲负责投放“灵脉除油菌”和“吸附海绵”——他们乘坐专业的海洋作业船,在油污区均匀喷洒除油菌液,再将吸附海绵铺在珊瑚礁表面,海绵像“磁铁”一样吸附油污,三天后再回收处理;苏瑶则带着志愿者和海洋生物学家,在清理后的珊瑚礁区补种灵脉珊瑚幼苗,这些幼苗是用实验室培育的耐油污品种,能在轻度污染的环境中生长。
乐乐的任务是“海洋小卫士”,她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在海岸边种植“灵脉固滩植物”(如灵脉海蓬子、灵脉碱茅)。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固定海岸土壤,防止泥沙流入海中,叶片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辅助改善海边的生态环境。“大家看,”乐乐拿着小铲子,教孩子们挖坑,“灵脉海蓬子能在海边生长,它的叶子能吸走空气中的脏东西,等它们长大,海边的空气会更清新,海水也会更干净。”
一个名叫莉娅的小女孩听得格外认真,她还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制作的“海洋守护牌”(用贝壳和绳子编织的小牌子),小心翼翼地挂在海蓬子的枝条上:“这样就能告诉大家,这里是海洋的家,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十天后,第一批吸附海绵回收完成,苏瑶用水质检测仪检测发现,油污区的石油类污染物含量降到了0.06mg\/L,接近安全限值;溶解氧含量也升到了4.8mg\/L,比之前提高了0.6mg\/L。更让人惊喜的是,埃里克在珊瑚礁区发现了几只小鲱鱼,它们正围着新补种的珊瑚幼苗游动,像是在寻找食物。
“鲱鱼回来了!”埃里克激动地大喊,岸边的志愿者和孩子们都围过来看,莉娅更是兴奋地指着水面:“你们看!它们在我的守护牌下面游!它们喜欢这里!”
又过了十天,灵脉珊瑚幼苗的成活率达到了60%,一些幼苗已经开始长出新的分支;禁渔区的鲱鱼数量也明显增加,海事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鲱鱼的产卵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0%。便携式水晶球碎片显示,东部海域的灵气纯度从37%升到了46%,能量波动曲线逐渐连接起来,像重新接好的绳子,开始形成完整的回路。
在离开波罗的海前,众人和当地居民一起,在珊瑚礁区的中心海域投放了一个“灵脉监测浮标”,浮标上装有太阳能设备,能实时监测海水质量和灵脉能量变化,还能发出警示信号,防止船只靠近珊瑚礁区。乐乐还把莉娅的“海洋守护牌”挂在浮标上,笑着说:“让守护牌陪着浮标,一起守护波罗的海的灵脉。”
“接下来我们要去亚洲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在前往机场的路上,苏瑶看着平板电脑上的资料,“那里的‘高原草甸灵脉’因为过度放牧和气候变暖,出现了‘草场退化’的情况,灵脉牧草(如垂穗披碱草、羊草)的覆盖率从80%降到了50%,很多依赖草甸生存的灵脉动物(如藏原羚、藏野驴)数量也在减少。”
经过三天的飞行和两天的高原越野车行程,他们终于抵达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一座牧民定居点。当地灵脉保护组织的负责人才让早已在定居点门口等候,他穿着传统的藏袍,手里拿着一把干枯的牧草:“这是今年夏天在草甸上采的,以前牧草能长到膝盖高,现在只能到脚踝,很多地方都露出了黄土,连牦牛都吃不饱。气候变暖让冻土融化,草的根扎不深,一吹就倒;加上放牧太多,草还没长好就被吃掉了。”
林羽接过牧草,草叶干枯发黄,只有根部还残留着一丝微弱的绿光。“高原草甸的灵脉藏在土壤和牧草里,像‘薄脆的玻璃’,很容易被破坏,”林羽说,“我们需要先建立‘轮牧制度’,控制放牧数量和时间,让草场有恢复的时间;再补种耐寒的灵脉牧草,改良退化的土壤,帮助草甸灵脉重新焕发生机。”
第二天一早,众人跟着才让走进退化的草甸区。放眼望去,大片的草甸呈现出黄褐色,只有零星几处还保留着绿色,几只藏原羚在远处的草甸上低头啃食,显得格外孤单。乐乐蹲下身,轻轻抚摸着一株低矮的牧草,小声说:“它们一定很饿吧?我们快点帮它们长大,让藏原羚也能吃饱。”
苏瑶拿出土壤检测仪,在草甸区周围检测,发现退化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1.2%,低于正常草甸的2%;土壤含水量也不足15%,很多地方的土壤已经出现沙化迹象。“我们需要在草甸退化区种植‘灵脉固氮牧草’,如灵脉垂穗披碱草、灵脉羊草,”苏瑶指着地图,“这些牧草能吸收空气中的氮元素,增加土壤肥力;同时修建‘草方格沙障’,防止土壤进一步沙化;还要教牧民‘划区轮牧’,把草甸分成几个区域,轮流放牧,让每个区域的草都有生长时间。”
林羽和阿哲负责修建“草方格沙障”——他们和牧民一起,用麦草和青稞秸秆在沙化区域扎出1米x1米的方格,方格能固定土壤,减少风沙侵蚀;才让则带着牧民,在草甸区划分轮牧区域,用铁丝网围出四个小区,每个小区放牧一个月后,就转到下一个小区,让之前的小区休养生息。
乐乐的任务是“草甸小园丁”,她和牧民的孩子们一起,给灵脉牧草幼苗浇水、培土。孩子们教乐乐如何分辨牧草幼苗:“叶子宽、颜色深绿的就是好幼苗,种的时候要把根埋深一点,这样才能抵抗风沙。”
乐乐学得很认真,每种下一棵幼苗,都会在旁边插一个用青稞秸秆做的小标记,笑着说:“等我下次来,就能找到我种的牧草啦,希望它能长得高高的,让牦牛和藏原羚都能吃饱。”
三十天后,“草方格沙障”全部修建完成,第一批灵脉牧草幼苗的成活率达到了70%。苏瑶用土壤检测仪检测发现,退化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升到了1.5%,土壤含水量也提高到了18%,草甸的沙化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林羽用便携式水晶球碎片监测,发现草甸灵脉的灵气纯度从35%升到了44%,能量波动逐渐变得平稳,像重新充满活力的心脏,开始有规律地跳动。
更让人惊喜的是,才让在轮牧区域发现了一群藏野驴,它们正在长势良好的草甸上悠闲地吃草,这是近年来在定居点附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藏野驴。“藏野驴回来了!”才让激动地大喊,牧民们都围过来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个名叫卓玛的小女孩拉着乐乐的手,指着远处的藏野驴:“等草长得更好,还会有更多的藏原羚和藏野驴来这里,我们的草甸就会变回以前的样子。”
在离开青藏高原前,众人和牧民们一起,在草甸区的中心立了一块用青稞秸秆和黏土制成的“草生碑”,上面刻着“草甸脉生,生灵共栖”八个大字,旁边用藏文和中文写着对高原草甸的祝福。乐乐还把自己种的牧草小标记送给了卓玛,约定明年夏天再来看看草甸的变化。
飞机缓缓升空,林羽看着窗外逐渐铺展开的高原草甸,心里满是感慨。从波罗的海的“脉连”到青藏高原的“草生”,每一条灵脉都有它与自然共生的密码,每一次修复都需要耐心解读这份密码,用科学的方法和敬畏的心去守护。有的灵脉需要“清理”,有的需要“休养生息”,有的需要“人工辅助”,但核心始终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让灵脉在自然的节奏中慢慢恢复。
“接下来我们要去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下游灵脉区’,”苏瑶看着平板电脑上的资料,“那里的河流灵脉因为水电站建设和非法采矿,出现了‘能量分流’的情况,灵脉亚马逊河豚的数量大幅减少,连带着河流周边的雨林植被都受到了影响。”
乐乐靠在窗边,手里拿着卓玛送的青稞秸秆小标记,笑着说:“不管是海洋、草甸,还是河流,我都会和大家一起努力,保护每一条灵脉。因为我知道,每一条灵脉都是地球的生命纽带,我们要让这些纽带永远牢固,让地球永远充满生机。”
阿哲坐在旁边,看着乐乐坚定的样子,笑着说:“我们会一直在一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放弃。守护灵脉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下去,把对自然的敬畏和守护的责任传递下去,让地球的每一条灵脉都能永远焕发生机。”
飞机朝着南美洲的方向飞去,舷窗外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洋、草甸和河流上,像灵脉的光芒在跳跃。林羽知道,灵脉守护的旅程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受损的灵脉等着他们去修复,还有很多未知的灵脉等着他们去发现。但他相信,只要有像苏瑶、乐乐、阿哲这样的伙伴,有全世界热爱自然、热爱地球的人,就一定能让每一条灵脉都重新焕发生机,让地球永远充满绿色与希望。这,是他们不变的使命,也是刻在每一个灵脉守护者心中的永恒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