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高原脉连·冰海守护
当东非高原的第一缕阳光越过乞力马扎罗山的雪顶时,林羽正站在一片枯黄的稀树草原上,指尖捏着一把泛着细沙的土壤。远处的马赛马拉保护区边缘,几头瘦骨嶙峋的角马正低头啃食着仅存的矮草,而本该连接草原与山地的灵脉通道,此刻在便携式水晶球碎片的屏幕上,只显示出一段断裂的淡绿色曲线——灵气纯度停在45%,比三个月前的监测数据又低了3个百分点。
“这就是‘高原灵脉断层带’,”当地灵脉保护组织的负责人卡鲁指着远处一道隐约可见的沟壑,“断层从去年雨季开始出现,一开始只是能量波动减弱,现在直接断成了两段。北边的山地灵脉能量传不过来,南边的草原灵脉能量散不出去,连带着角马、斑马的迁徙路线都变了,很多幼崽因为找不到水源和牧草夭折。”
苏瑶蹲下身,将探测器插入土壤深处。屏幕上的波形突然变得杂乱,出现了几处微弱的红色预警:“断层下方的灵脉通道没有完全堵塞,只是被泥沙和碎石填满了,而且土壤里的盐分超标,抑制了灵脉植物的生长。我们需要先清理通道里的淤塞物,再改良土壤,最后用‘灵脉桥接晶石’连接断层两端。”
乐乐紧紧攥着从潘帕斯草原带来的灵脉固土草种子,看着远处迁徙的角马群,小声说:“它们好可怜啊,我们一定要快点把灵脉接好,让草原重新长出草来。”
阿哲已经背着无人机走到了断层边缘,他操控着无人机升空,镜头缓缓扫过断层带:“从航拍画面看,断层全长大概五公里,中间有三处淤塞最严重的区域,需要重点清理。我再飞高一点,绘制完整的断层地图,方便制定清理方案。”
当天下午,林羽和卡鲁组织了一场由当地马赛族牧民、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脉连行动”。众人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负责清理淤塞物、改良土壤和运输设备。马赛族牧民带来了自家的骆驼,用来运送沉重的灵脉桥接晶石;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则提供了挖掘机和运输车,加快清理进度;乐乐和几个当地孩子组成了“种子小队”,负责在清理后的区域撒播灵脉固土草种子。
清理淤塞物的工作比想象中更艰难。断层下方的通道狭窄,大型机械无法进入,大部分工作需要靠人工完成。林羽和阿哲带着志愿者,拿着铁锹和铲子,一点点将泥沙和碎石挖出来,再用编织袋运到地面。高原的紫外线强烈,不到半天,大家的脸上就晒脱了皮,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每当看到通道里露出泛着绿光的灵脉岩壁,所有人都充满了干劲。
苏瑶则带着另一组人,用灵脉复苏液和有机肥混合成“土壤改良剂”,均匀地撒在断层两侧的土壤里。这种改良剂能降低土壤盐分,增加有机质,为灵脉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你们看,”苏瑶指着撒过改良剂的土壤,“只要三天,这里的土壤就能恢复适宜种植的状态,到时候撒上固土草种子,很快就能长出新芽。”
乐乐的“种子小队”也没闲着。他们提着装满种子的篮子,跟在清理队伍后面,在每一段清理好的通道边缘撒播种子。当地孩子卡姆还教乐乐用马赛族的传统方式祈祷:“双手合十,对着太阳说‘愿灵脉苏醒,愿草原长青’,种子就会听得更清楚,长得更快。”
乐乐学着卡姆的样子,双手合十,认真地祈祷着。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映得她眼里的光芒格外明亮。
三天后,断层通道的淤塞物终于清理完毕,土壤改良也初见成效。林羽和众人开始在断层两端安装灵脉桥接晶石——这种晶石是用万脉水晶球碎片和高原灵脉矿石混合制成的,能释放出特殊的能量波,像“桥梁”一样连接断裂的灵脉通道。
当最后一块晶石安装完成时,水晶球碎片的屏幕突然亮了起来。原本断裂的淡绿色曲线慢慢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波形,灵气纯度也开始缓慢上升,最终稳定在53%。远处的草原上,几只原本在徘徊的角马突然朝着断层的方向走来,像是感受到了灵脉能量的变化。
“灵脉接上了!灵脉接上了!”卡鲁激动地大喊,马赛族牧民们也跟着唱起了传统的赞歌,歌声在高原上回荡,充满了喜悦与希望。
在离开东非高原前,众人和马赛族牧民一起,在断层带的中心立了一块用高原岩石制成的“脉连碑”,上面刻着“山草相连,脉气永续”八个大字,旁边还用马赛语和英语写着对高原灵脉的祝福。乐乐还把自己的灵脉固土草种子分给了卡姆,约定明年再来看看草原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要去南极的‘冰海灵脉区’,”在前往机场的路上,苏瑶看着平板电脑上的资料,“根据科考站传来的数据,南极冰盖边缘的冰海灵脉因为全球变暖,出现了‘能量逸散’的情况,很多依赖灵脉能量生存的南极磷虾数量锐减,影响了企鹅和海豹的生存。”
经过四天的飞行和航行,他们终于抵达南极的“冰海科考站”。科考站的站长周教授早已在门口等候,他穿着厚厚的防寒服,手里拿着一份冰海监测报告:“你们可来了!冰海灵脉的能量逸散速度越来越快,之前能看到大片磷虾群的海域,现在只剩下零星几只,企鹅的繁殖地也因为冰面融化,被迫向内陆迁移。”
众人跟着周教授走进科考站的实验室,屏幕上显示着冰海灵脉的能量分布图——原本应该呈均匀蓝色的区域,此刻出现了几处白色的“逸散点”,像雪花一样不断向外扩散能量。“这些逸散点下面是冰海灵脉的‘能量节点’,”周教授指着屏幕,“节点的冰壳因为温度升高变薄,导致灵脉能量无法储存,只能向外逸散。”
林羽接过周教授递来的冰芯样本,样本里泛着淡淡的蓝光,却比正常的冰海灵脉冰芯弱了很多。“我们需要先加固能量节点的冰壳,再用‘灵脉储能晶石’吸收逸散的能量,重新注入节点,”他说,“阿哲,你和科考站的工作人员一起,用无人机勘察所有逸散点的位置;苏瑶,你负责调配‘冰壳加固剂’;我和乐乐去采集磷虾样本,分析它们的生存状态。”
第二天一早,众人穿上专业的冰海潜水服,乘坐雪地车前往冰海灵脉区。冰面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积雪,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远处的海面上,几只企鹅正艰难地在融化的冰面上行走,寻找着食物。
“这里就是最大的逸散点,”周教授指着一处泛着白光的冰面,“下面五米就是能量节点,我们已经在周围钻了几个观测孔,可以看到节点的冰壳厚度只有正常时期的一半。”
阿哲操控着无人机,很快绘制出了所有逸散点的分布图:“一共发现了八个逸散点,呈环形分布在冰海灵脉周围,每个逸散点之间的距离大约一公里。”
苏瑶则开始调配冰壳加固剂——这种加固剂是用灵脉冰晶粉末和低温树脂混合制成的,能在零下50c的环境中快速凝固,增加冰壳的厚度和强度。“我们需要将加固剂通过观测孔注入冰壳内部,”苏瑶说,“让加固剂在冰壳里形成一层‘保护壳’,防止能量继续逸散。”
林羽和乐乐则乘坐破冰船,前往附近的海域采集磷虾样本。海面上的浮冰很多,破冰船小心翼翼地穿梭其中。乐乐趴在船舷边,仔细观察着海面,突然指着远处一群黑色的小点:“林叔叔!那里有企鹅!”
林羽顺着乐乐指的方向看去,几只帝企鹅正站在浮冰上,伸长脖子望着海面,像是在等待磷虾群的出现。“以前这个季节,这里的磷虾群能达到几平方公里,”周教授叹了口气,“现在却很难看到大规模的磷虾群了。”
经过两个小时的采集,他们终于在一处海域发现了少量磷虾。乐乐小心翼翼地将磷虾装进样本瓶,看着这些透明的小生物,小声说:“它们好小啊,要是灵脉能量能恢复,它们一定能变得更多。”
回到科考站后,苏瑶的冰壳加固工作已经取得了进展。第一批注入加固剂的逸散点,冰壳厚度明显增加,水晶球碎片显示,能量逸散速度减缓了40%。接下来的几天,众人加快了加固进度,将八个逸散点全部注入了加固剂,还在每个逸散点周围安装了灵脉储能晶石。
当最后一块储能晶石启动时,冰海灵脉的能量分布图上,白色的逸散点慢慢变成了淡蓝色,灵脉能量开始重新在节点中聚集。三天后,科考站的工作人员传来了好消息——在冰海灵脉区附近的海域,发现了一大群磷虾,几只企鹅正在欢快地捕食。
“磷虾回来了!企鹅也回来了!”乐乐兴奋地跑过来,手里拿着工作人员拍的照片,“你们看,它们吃得好开心啊!”
周教授看着照片,眼里满是欣慰:“这是南极冰海灵脉近五年来最好的状态!只要我们继续监测和维护,相信用不了多久,这里的生态就能完全恢复。”
在离开南极前,众人和科考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在最大的逸散点旁立了一块“冰海守护碑”。石碑由特殊的耐低温材料制成,上面刻着“冰海脉动,生命共荣”八个大字,旁边还用中文、英文和俄文写着对冰海灵脉的祝福。乐乐还在石碑旁放了一个用灵脉冰晶制作的小企鹅摆件,希望它能守护着这片冰海。
飞机缓缓升空,林羽看着窗外逐渐变小的南极冰盖,心里满是感慨。从东非高原的灵脉断层,到南极冰海的能量逸散,每一条灵脉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只要人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接下来我们要去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苏瑶看着平板电脑上的资料,“那里的热带雨林灵脉因为棕榈园开发,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珍稀的灵脉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我们需要去帮助当地居民建立‘灵脉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乐乐靠在窗边,手里拿着从南极带回来的小企鹅摆件,笑着说:“不管是高原、冰海,还是雨林,我都会和大家一起努力,保护每一条灵脉,让每一个地方都能充满生机。”
阿哲坐在旁边,看着乐乐坚定的样子,笑着说:“我们会一直在一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放弃。因为我们知道,守护灵脉,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飞机朝着东南亚的方向飞去,舷窗外的阳光格外温暖,像灵脉的光芒一样,照亮了前方的道路。林羽知道,灵脉守护的旅程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他们去帮助,还有很多灵脉需要他们去守护。但他相信,只要有像苏瑶、乐乐、阿哲这样的伙伴,有全世界热爱灵脉、热爱地球的人,就一定能让每一条灵脉都重新焕发生机,让地球永远充满绿色与希望。这,是他们不变的使命,也是刻在每一个灵脉守护者心中的永恒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