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年年初,中华国共拥有人口八百万,澳洲拥有四百万,加里曼丹岛拥有三百万,其他地方加起来拥有一百万。
其中华人大约是五百万,其他民族人口为三百万左右,其中加里曼丹岛最多,拥有其他民族两百万人口。
最大的工业城市是铁矿港,排名第二的是坤甸港,排名第三的是东望城,第四是巴达维亚。
其核心国土包括澳洲,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
澳大利亚大陆面积约769万平方公里。
加里曼丹岛面积约74.33万平方公里;
爪哇岛面积约13.88万平方公里。
总面积为856.44万平方公里。
这么大的面积,只有八百万人口,
856.44万平方公里除以800万人口,计算得出人均土地面积约为1.07055平方公里\/人。
换算成更常用的“亩”(1平方公里=1500亩),则约为1605.825亩\/人,人均土地面积十分广阔。
当然,澳洲的中部地区不适合耕种,而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又处于热带,植物生长极其茂盛,开垦土地要拔出巨大的树根,要填平沼泽,也非常麻烦。
但中华国拥有一件开荒了神器:履带式拖拉机!
从1815年下半年开始,到1817年初,爱德华拖拉机厂共向中华国提供了超过750台蒸汽拖拉机。
这些拖拉机的耕种能力,远超人加牛马的耕种方式,他们一年能依靠不到四千人的使用和维护团队,开垦150万亩新的农田。
如果这4000人只依靠马和牛,一年能耕种的土地面积,若畜力充足、土地条件好,最多接近5万亩。
现在,各个城市都在组建拖拉机公司,这些公司的主要责任非常特别,他们是面向荒野的大军,他们沿着大大小小的河流,不断开垦荒地然后移交给新来的移民。
每开荒一百亩土地,交由移民家庭,政府会支付相应费用。
如果耕种的面积超过移民接收的速度,那就交由城市的拖拉机队管理,其作物收成将抵扣拖拉机使用费用,不足的部分由政府补足。
对于新的移民家庭,开荒是最痛苦,也是最耗费人力且没有产出的过程,但拖拉机队横扫而过,新的移民家庭接受的就是当年可以有收获的土地,这比过去的移民家庭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在森林地带、沿河地带等全新土地的开垦中(涉及拔树根、推平地块、填平沼泽等重体力作业),蒸汽拖拉机(搭配相应农具,如推土机、铲运机、根拔机等)的效率是人力的数百倍甚至上千倍。
铁矿港有过统计,拖拉机拔树根的效率差距超1000倍。
人力作业,依靠斧头、撬棍等工具,1个壮劳力1天最多能清理1-2棵中等粗细(直径10-20厘米)的树根(需挖开周围土壤、斩断须根、撬动主根,过程耗力且易受树根深度影响),若遇直径超30厘米的大树根,1人1天可能仅能处理0.1-0.2棵。
换蒸汽拖拉机上来搞,配备一个定制的根拔机,1台1小时可清理10-20棵中等树根(机械直接牵引或推挖,无需手动挖掘),按每天8小时作业算,1台蒸汽拖拉机1天可处理80-160棵,是人力的800-1600倍(按人力1天1棵计);若遇大树根,机械仍能1小时处理2-3棵,效率差距可达100-200倍(按人力1天0.1棵计)。
如果是推平地块\/清理地表杂物:效率差距500-1000倍。
人力用锄头、铁锹平整土地或清理石块、灌木,1人1天最多平整0.1-0.2亩(约66-133平方米),且仅能处理浅表层杂物。
拖拉机作业:推土机1台1小时可平整1-2亩(约667-1334平方米),按8小时算每天可平整8-16亩,是人力的400-1600倍(按人力1天0.1亩计);若需清理密集灌木,机械通过推铲1小时可完成1亩地清理,效率是人力的500倍以上。
最后就是填平沿河的沼泽地带,效率差距也有300-800倍。
人力作业需搬运土方、铺垫碎石,1人1天最多搬运1-2立方米土方(沼泽地泥泞,运输难度大),1亩沼泽(约667平方米,假设需填0.5米深)需333立方米土方,人力需166-333人干1天。
换拖拉机上来搞起,带铲头的拖拉机1台1小时可搬运20-50立方米土方,按8小时算每天搬运160-400立方米,填平1亩沼泽仅需1-2天(1-2台拖拉机),对比人力(需166-333人\/天),单台拖拉机效率是单个人力的300-800倍(按人力1天1立方米计)。
这就是为什么李海潮和陈阿生两个到目前不愿意对外出售蒸汽拖拉机的原因。
这两个货已经商量好,先至少搞一万台蒸汽拖拉机在本土!按照现在估算,和拖拉机厂的扩产速度,大约还需要五年才能对外销售。
这两个家伙已经让人计算过,1万台蒸汽拖拉机一年的开垦的面积,三班倒,最多能干到3000万亩。
3000万亩土地一年产的粮食,在常规种植条件下,若以主粮(小麦、水稻)为主,能养活约2000万-4000万人;若以粗粮为主,约1500万-3000万人,大致相当于19世纪末一个中等人口国家(如当时的奥匈帝国局部区域或中国较大省份)的人口规模。
注意,这两货说的是新开垦的土地,并没有包括已经移交给农户的土地。
是的,他们两个规划的是,集中拖拉机进行疯狂的开荒,解决农业中最消耗人力且没有产出的环节。
开荒以后,让老百姓饲养大牲畜,依然依靠人力和畜力来维护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
他们也问过老农户,一个五口之家维护100亩土地,通常需要3-6头大牲畜(以牛为主更经济),其中3-4头为基础配置,若需应对农时紧张或多环节作业,可增至5-6头。
所以,中华国建立了耕牛和马匹保护法,任何耕牛和马匹都会登记,不允许轻易杀害。
他们从南美洲引进大量牛羊,其中小牛会交给农户从小就跟着中华耕牛一起劳作和配种,慢慢驯化这些牛种。
同时,也将牛羊在澳洲草原大量饲养,来提供肉类产品。
同时,中国农户也会在自己的村庄里养猪,澳洲政府鼓励农村养猪,每年甚至会提供三对小猪仔给到新来的移民村落。
所有移民家庭,其一百亩土地中必须有一半需要耕种半主粮作物。
这类作物生长快、不择地,能在主粮成熟前填补口粮缺口:
马铃薯(土豆),生长周期仅3-4个月,耐旱耐贫瘠,块茎可直接煮食、磨粉,亩产高(亩产通常2000-3000斤),且能在坡地、薄土种植,是“应急口粮”的首选。
甘薯(红薯):扦插即可成活,生长周期4-5个月,藤蔓和块根都能吃(块根蒸煮、藤蔓嫩叶当蔬菜),耐湿热也耐轻度干旱,适合新手种植。
玉米:虽算粮食,但可“粮饲兼用”,生长周期3-6个月(早熟品种3个月),嫩玉米可煮食,成熟后脱粒磨粉或做干粮,秸秆还能喂牲畜,适应性极强。
特别是后面两种作物,红薯和玉米,如果农户产量太大,政府会统一收购,用于大型牲畜养殖。
按照西海城的统计数据,100亩土地的粮食总产量(1816年澳洲西海城数据),就这个城市喜欢疯狂的统计农业数据,这里的城市老大,他一生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超级农民!
这里一个五口之家,拥有一百亩土地,其中50亩种植主粮(水稻\/小麦,传统种植)
如果,全种植水稻,用传统品种,籼稻老品种,亩产300-400斤(脱粒后精粮),取中间值350斤\/亩,50亩总产量约 1.75万斤。
如果种植小麦,传统冬小麦亩产约200-300斤,取250斤\/亩,50亩总产量约 1.25万斤。
如果农户按照30亩水稻+20亩小麦混种,总产量约1.55万斤。
澳洲的老百姓大多都是两种粮食混种,用来调配自家的口味。
然后,他们的50亩杂粮(红薯、土豆、玉米)
红薯在1816年已经种植多年,但传统种植下鲜薯亩产约2000-3000斤,中间值取2500斤\/亩,15亩总产量约 3.75万斤(鲜重,折算主粮:10斤鲜红薯≈1斤主粮,约合3750斤)。
土豆是欧洲传入后品种改良有限,鲜薯亩产约1000-1500斤,取1200斤\/亩,15亩总产量约 1.8万斤(鲜重,折算主粮:5斤鲜土豆≈1斤主粮,约合3600斤)。
玉米是南美的传统老品种(如硬粒玉米)亩产约200-300斤(籽粒),取250斤\/亩,20亩总产量约 0.5万斤(可直接作粮食)。
杂粮折算后主粮总量:3750+3600+5000= 1.235万斤。
总产汇总:主粮1.5万斤+杂粮折算1.235万斤= 约2.735万斤(按主粮折算)
那么,5口之家的年消耗量(1816年生活水平)
当时人均口粮需求更高(无其他副食补充,粮食是主要热量来源):
成年人每天需1.5-2斤主粮(或等量杂粮),儿童\/老人每天需1-1.2斤,按5口之家(2大2小1老)平均每人每天1.3斤算,全年消耗:5人x1.3斤\/天x365天≈ 2372斤(约0.237万斤)。
1816年中等年景下,这个五口之家总收成约2.735万斤主粮当量,年消耗约0.237万斤,余粮约2.5万斤,足够应对次年种植、灾年储备,还能出售换物资;若遇灾年,余量骤减但仍可自保,整体符合当时“靠天吃饭,中等户略有盈余”的农业常态。
澳洲的移民家庭,在那个时代居然可以一日三餐,简直就是奇迹!
余粮多了,却没有大量的粮食储存设备,于是粮食加工业(红薯粉,土豆粉,玉米淀粉)和家养大牲口慢慢成为澳洲的两个重要的农业产业。
澳洲的整体经济,由于拖拉机开荒,让移民在第一年依靠种植(虽然产量不高,可完全能解决家庭口粮问题和略微有盈余用于小动物饲养,例如鸡和小兔子)就能完全自给自足,现在开始进入全面正向循环。
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可政府却在1817年遇到了钱荒,因为陈阿生和李海潮决定购买阿拉斯加。
1817年4月15日,坤甸港
晨雾未散,坤甸港的锚地上,中华国海军旗舰“冬潮号”静静停泊。这艘两千吨级风帆蒸汽混合动力战舰,银色的舰体线条刚硬,六条高耸的桅杆上帆索如网,烟囱里还残留着昨夜值守的淡淡煤烟。她的复合动力系统,风帆提供经济续航,蒸汽机则能在紧急时刻爆发出惊人速度,使她成为大洋上最敏捷的重型战舰之一。
上午八时,港口信号台突然升起三面红旗与一枚黑旗——最高级紧急军令。冬潮号的舰桥上,舰长林毅迅速展开刚刚收到的命令,眉头紧锁:
“坤甸港紧急任务:加急联络加尔各答与开普敦,接回牛野、李海二位大人,务必于四十日内返航!”
没有多余的解释,只有军令如山。
第一程:坤甸到加尔各答(11天,平均航速21节)
冬潮号的锅炉轰鸣,蒸汽机全功率运转,推动这艘两千吨的巨舰在海面上划出三道白色尾流。她的三台蒸汽机,配合逆风时的辅助风帆,使得她即便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仍能保持21节的惊人速度。
舰桥上,航海长不断修正航线,避开季风带的不稳定气流。冬潮号如一把利刃,切开印度洋的碧浪,仅用11天便抵达加尔各答港。
外海之上,第一舰队军官目瞪口呆,看着这艘挂着中华国妈祖旗的战舰,以他们两倍速的速度航行。
李海站在码头边,身着蓝色海军官服,他展开信件,神情凝重。匆匆登上冬潮号,只留下一句:“去开普敦!”
第二程:加尔各答到开普敦(14天,横跨印度洋与好望角风暴)
冬潮号没有停歇,补充煤炭和淡水后,立刻再度拔锚。
这一次,她面临的挑战更严峻——好望角的狂风巨浪。
南大西洋的冬季风暴正在酝酿,但冬潮号的蒸汽动力让她无需依赖风向,硬生生顶着侧风以19节的速度破浪前行。舰体在巨浪中起伏,仿佛一片倔强的树叶,但她的三舰体与水密隔舱让她稳如磐石。
14天后,冬潮号抵达开普敦。
牛野展开信件,整个人跳起来,冲上战舰时只说了一句话:“姚耀祖给老子把黄金全部留下来,老子回坤甸,有大事。”
终程:开普敦返回坤甸(13天,全速返航)
冬潮号的锅炉再次咆哮,蒸汽机以极限功率运转,维持21节的高速冲刺。舰长林毅下令:“所有锅炉满负荷,风帆辅助,不惜煤量!”
归途中,冬潮号穿越赤道无风带,但她的蒸汽动力弥补了风力的不足,始终保持着惊人的航速。
4月15日出发,5月28日返航——仅用43天,跨越两大洋,往返近两万海里,接回两位封疆大吏!
当冬潮号的桅杆再次出现在坤甸港的视野中时,港口的军号齐鸣。
舰桥上,牛野与李海并肩而立,望着熟悉的港口,两人低声在交谈。
李海叹息,“钱啊!钱啊!到哪里去搞那么多钱?”
牛野坚定的说道:“阿拉斯加,必须搞下来,老子把底裤卖了,也要买下来!”
李海笑骂道:“谁会买你的底裤?”
牛野一抬头,骄傲的说道:“中华国马祖军第二舰队司令的底裤怎么也值1两银子!”
而此时,林毅舰长微微一笑,下令:“落锚!”
冬潮号的铁锚缓缓沉入水中。
五月二十九日。
闭门会议的灯火刚刚熄灭,陈阿生却没有离开。他站在走廊尽头,指尖轻轻摩挲着一份文件,眼神沉稳而锐利。片刻后,他转身走向门外,踏上马车直奔商馆。
阿廖沙和彼得罗维奇正在商馆焦急等待,见到陈阿生的再一次到来,两人微微一怔,随即露出礼貌而谨慎的笑容。
“阿廖沙先生,彼得罗维奇先生。”陈阿生拱了拱手,语气平静却不容拒绝,“今日我们中华国提出正式合约。我们将以五百万两白银,买下阿拉斯加”
阿廖沙很激动,彼得罗维奇则连忙放下账本,示意他们的侍从退下。
阿廖沙站起来,确认到:“中华国愿以五百万两白银,购买俄罗斯帝国治下的阿拉斯加全境?”
“陈先生,”彼得罗维奇谨慎地问,“货款如何支付?”
陈阿生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随行的木箱中取出一叠文件,推到两人面前。
“交易方案如下:
1. 五百万两白银,一半以现银支付,另一半以军火与粮食交易抵偿。
2. 军火部分可完全按照俄罗斯标准定制——无论是陆军滑膛炮、海军舰炮,还是步枪、弹药,均可按贵国要求制造,确保与俄军现有装备兼容,且价格是国际价格的九折。
3. 交易将在一年内完成,贵国只需签署协议,余下事宜由中华国政府全权代办。
4. 冬潮号将在三日内启航,将这些火炮样品直接送往俄罗斯远东港口,以最快速度交付给俄国政府评估。”
陈阿生继续说道:“样品展示,从三磅炮到64磅炮”
从三磅陆军滑膛炮(轻便野战炮,适合山地作战)
到12磅陆军榴弹炮(标准野战支援火力)
-也包含,32磅海军舰炮(中型战舰主炮)
- 最大口径可以达到64磅海军滑膛炮(重型岸防炮,威力惊人)
阿廖沙和彼得罗维奇的呼吸微微急促。他们已经见过,中华国展示的滑膛炮样品。
火炮的铸造工艺精湛,炮管光滑,甚至比他们见过的某些欧洲货还要精细。
“样品已经准备好。”陈阿生平静地说,“贵国可以自行测试,如果满意,后续订单将完全按照俄军标准生产。甚至,如果你们希望改进某些设计,我们也可以调整。”
彼得罗维奇拿起清单仔细观看,他沉默片刻,终于开口:
“……陈先生,我们需要立刻返回,并向圣彼得堡汇报。”
陈阿生点头:“当然。但时间紧迫,冬潮号已经准备就绪,明日就可启航,直接送样品去远东。 我们希望能在三个月内得到俄方的初步回应。”
阿廖沙看向彼得罗维奇,后者缓缓点头。
“……好,我们接受样品。但最终决定,必须由沙皇陛下与内阁商议。”
陈阿生微笑:“那是自然。 如果俄方有意,我们可以在一年内完成全部交易。”
陈阿生在这边谈笑风生,可另外的一个院子里全是唉声叹气。
陈老豆默默无语,在抽烟。
李海背负双手,遥看花窗外的街道。
李海潮握着茶杯,轻声叹息。
牛野正在拿着炭笔计算每个舰队在一年内要搞得白银总数,“两百五十万两白银,本土能挤出一百五十万两!三个舰队要搞另外的一百万两,算到每个舰队头上,就是三十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两!”
李海问道:“还差一两,谁出!”
牛野一挑眉,“我出一条底裤,你出银子!”
陈老豆咳嗽一声,用烟杆敲了敲桌子,“正经点,说说看有什么办法一年内,能搞一百万两银子!”
牛野突然高声问:“李海,老豆,我们合起来做一个大买卖如何?”
李海转身和老头抬起头,两人不明白,什么是大买卖 ?
牛野站起来,笑眯眯说道:“我们也对外宣战一次?”
沃日,这家伙通过战争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