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宫束班集结
时间:清晨
地点:元朝大都的一处工坊
人物:
班主老李:宫束班的领导者,性格豪爽,大大咧咧,但对织绣工艺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执着。
胖墩:身材圆滚滚,憨厚老实,干活儿踏实,就是有点粗心大意。
瘦猴:身形瘦削,头脑灵活,鬼点子多,可做事不够专注。
巧手秀姑:心灵手巧,对色彩和图案有着独特的感知力,是宫束班里唯一的女性,性格直爽。
(工坊里,众人围坐在一起,班主老李站在中间,神色严肃)
老李(清了清嗓子):“弟兄们,咱宫束班在这大都城里也算是小有名气。如今,上头交代了个要紧任务,要咱做几件织绣作品,流传民间,宣扬咱元朝的手艺。都给我打起精神来!”
胖墩(挠挠头,憨笑着):“班主,您就放心吧!咱肯定好好干,不过这做啥织绣作品啊?”
瘦猴(眼珠子一转,抢着说):“我看啊,就做些花鸟鱼虫的,肯定好看又受欢迎!”
巧手秀姑(白了瘦猴一眼):“就知道花鸟鱼虫,俗不俗啊!我觉得可以做些带有草原风情的,咱元朝可是马背上的民族。”
老李(点点头):“秀姑说得有道理,咱就做一件带有草原骏马图案的织锦,再做一幅佛教题材的刺绣,就绣那《妙法莲华经》里的片段。”
胖墩(一拍大腿):“好嘞,听起来就带劲!不过班主,这佛教题材的刺绣,咱可得小心着点,别弄错了。”
老李(严肃地):“那是自然,这可关乎咱的手艺和名声。大家都回去准备准备,明天就开工!”
(众人纷纷起身,各自散去,准备工具和材料,为即将开始的织绣任务做准备 )
第二幕:材料乌龙
时间:上午
地点:大都的布料市场
人物:胖墩、瘦猴、巧手秀姑
(胖墩、瘦猴和秀姑三人来到布料市场,市场里热闹非凡,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丝线和布料 )
胖墩(看着摊位上琳琅满目的丝线,眼睛都花了):“这么多颜色,可咋选啊?”
瘦猴(自信满满地):“这还不简单,看我的!班主不是说要做草原骏马图案的织锦嘛,那肯定得用金黄色的丝线,代表阳光,还有棕色的,做骏马的颜色。”
(说着,瘦猴就伸手去拿丝线,结果拿错了,拿成了土黄色和暗红色的丝线 )
秀姑(在一旁看得着急,连忙喊道):“瘦猴,你拿错啦!金黄色不是这个颜色,还有棕色也不对,这暗红色做骏马也太奇怪了!”
瘦猴(挠挠头,尴尬地笑了笑):“嘿嘿,看错了,看错了。”
(胖墩也在一旁挑布料,他拿起一块布料,摸了摸,觉得挺厚实 )
胖墩(大声说道):“秀姑,这块布料不错,用来做织锦肯定好。”
秀姑(走过去,看了看布料,哭笑不得):“胖墩,这是做冬衣的厚布料,我们要做织锦,得用轻薄柔软的丝绸,你再好好看看。”
胖墩(不好意思地把布料放回去):“哎呀,我还以为只要结实就行呢。”
(三人在市场里折腾了好一会儿,才总算选好了合适的丝线和布料,满载而归,准备回工坊开工 )
第三幕:针法大乱斗
时间:下午
地点:工坊
人物:胖墩、瘦猴、巧手秀姑、班主老李
(工坊里,众人开始动手织绣,胖墩负责织锦,瘦猴和秀姑负责刺绣 )
胖墩(拿着梭子,手忙脚乱地织着锦,嘴里嘟囔着):“这织锦的针法咋这么难啊,老是出错。”
(说着,胖墩一个不小心,梭子掉在了地上,线也乱成了一团 )
瘦猴(在一旁偷笑):“胖墩,你也太笨了,看我的。”
(瘦猴拿起绣针,准备刺绣,结果针法用错了,本该用平针绣佛像的轮廓,他却用了乱针 )
秀姑(连忙制止):“瘦猴,你干啥呢?这是佛教题材的刺绣,得用规整的针法,你用乱针,这像什么样子!”
瘦猴(不服气地说):“我觉得乱针绣出来更有个性,更独特。”
秀姑(生气地瞪了瘦猴一眼):“你懂什么,这是要流传民间宣扬手艺的,得符合大众审美,不能乱来。”
(两人正争论不休,班主老李走了过来 )
老李(看了看瘦猴绣的,又看了看秀姑绣的,皱起了眉头):“你们俩别吵了,瘦猴,你这针法确实不对,赶紧改过来。秀姑,你也别光说他,多帮帮他。”
(瘦猴不情愿地开始改针法,可越改越乱,线都缠在了一起 )
瘦猴(着急地说):“这可咋办啊,越弄越糟了。”
胖墩(也凑过来看热闹,不小心碰到了绣架,绣布掉在了地上 )
胖墩(惊慌失措):“哎呀,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众人手忙脚乱地收拾着,工坊里一片混乱,好好的织绣过程被弄得笑料百出 )
第四幕:灵感闪现
时间:傍晚
地点:工坊外的集市
人物:胖墩、瘦猴、巧手秀姑、班主老李、卖古玩的老者
(经过一下午的混乱,众人疲惫不堪,决定去集市上放松一下,顺便找找灵感 )
胖墩(无精打采地走着):“今天可真是太倒霉了,这织绣咋就这么难呢。”
瘦猴(也垂头丧气):“是啊,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啊。”
秀姑(白了他们一眼):“就知道抱怨,也不想想办法。”
(三人在集市上逛着,突然听到一阵争吵声 )
胖墩(好奇心起,凑过去看):“发生什么事了?”
只见一个卖古玩的老者正和一个年轻人争吵,老者手里拿着一幅刺绣,年轻人想要买,可老者却不肯卖 。
年轻人(着急地说):“老人家,您就卖给我吧,我出高价。”
老者(紧紧抱着刺绣):“不卖不卖,这可是我家祖传的宝贝,是元代的刺绣西方广目天王像,怎么能轻易卖掉。”
瘦猴(眼睛一亮):“元代刺绣?说不定能给我们点灵感。”
(三人连忙挤进去,向老者请教关于这幅刺绣的事情,老者见他们对刺绣感兴趣,便热情地介绍起来 )
老者(指着刺绣说):“你们看这针法,这色彩,都是元代刺绣的特色。这广目天王的神态,栩栩如生,这可是老祖宗的手艺啊。”
秀姑(仔细看着刺绣,心中一动):“我好像有点灵感了,我们可以参考这种针法和色彩搭配,来绣我们的佛教题材作品。”
胖墩(也来了精神):“对啊,说不定还能把这广目天王的一些元素融入到我们的作品里,肯定很独特。”
瘦猴(兴奋地跳起来):“太好了,这下有方向了!”
(这时,班主老李也找了过来 )
老李(疑惑地问):“你们几个在这干啥呢?”
瘦猴(连忙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老李 )
老李(听后,大喜):“好啊,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走,咱们再去别的地方看看,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灵感。”
(众人在集市上继续逛着,又看到了一件棕色罗花鸟绣夹衫,上面的花鸟图案精美绝伦,还有一件刺绣妙法莲华经卷,经文绣制得规整秀丽 )
胖墩(激动地说):“班主,你看这夹衫和经卷,也能给我们不少灵感啊,我们可以把这些元素都融合到我们的作品里。”
老李(点头赞同):“没错,就这么办。大家回去好好琢磨琢磨,明天重新开工,一定要做出让世人惊叹的织绣作品!”
(众人带着满满的灵感,兴高采烈地回到工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挑战,期待着能创作出令人惊艳的织绣作品 )
第五幕:艰难创作
时间:上午
地点:工坊
人物:胖墩、瘦猴、巧手秀姑、班主老李
(第二天,众人早早来到工坊,准备大干一场 )
胖墩(信心满满地):“今天我肯定能把这织锦织好,绝对不出错!”
(然而,没过一会儿,胖墩就又开始手忙脚乱 )
胖墩(着急地喊):“哎呀,这线又缠在一起了,我这是怎么回事啊!”
(瘦猴在一旁偷笑,结果自己绣着绣着,也出了问题 )
瘦猴(懊恼地说):“完了完了,我把这佛像的眼睛绣歪了,这可咋办?”
秀姑(走过去,看了看瘦猴绣的,无奈地说):“你啊你,就不能认真点。来,我帮你改改。”
(秀姑接过瘦猴的绣布,开始仔细修改,胖墩也凑过来看 )
胖墩(好奇地问):“秀姑,你这是用的什么针法啊?”
秀姑(一边绣一边说):“这是滚针,用来绣轮廓最合适了,这样绣出来线条更流畅。你们啊,平时得多练练针法,别老是毛毛躁躁的。”
(瘦猴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知道啦,下次我一定注意。”
(过了一会儿,胖墩的织锦又出问题了,他织错了图案,不得不拆掉重新织 )
胖墩(累得满头大汗):“这织锦也太难了,我都快没信心了。”
老李(走过来,拍了拍胖墩的肩膀):“胖墩,别灰心,慢慢来。织锦就是个精细活,出错很正常,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下次别再犯。我们是一个团队,有困难大家一起解决。”
瘦猴(也过来打气):“对啊,胖墩,我们相信你,你肯定能行!”
(在大家的鼓励下,胖墩重新振作起来,认真地织起锦来 )
(到了中午,大家都累得不行,简单吃了点东西后,就趴在桌子上休息 )
瘦猴(刚趴下没一会儿,就打起了呼噜 )
胖墩(笑着说):“瘦猴这呼噜声可真响,跟打雷似的。”
秀姑(轻声说):“让他睡吧,大家都累坏了。我们也抓紧时间休息会儿,下午还得接着干呢。”
(众人在工坊里稍作休息,为下午的创作养精蓄锐,虽然过程艰难,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心中依然充满着对完成作品的期待 )
第六幕:作品现世
时间:几天后的上午
地点:大都的街头
人物:胖墩、瘦猴、巧手秀姑、班主老李、围观百姓、官员
(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宫束班的织绣作品终于完成了 )
老李(看着桌上精美的织锦和刺绣,满意地笑了):“弟兄们,这次大家可真是辛苦了,看看我们的作品,真是太棒了!”
胖墩(疲惫却又兴奋地):“是啊,终于完成了,我都不敢相信这是我们做出来的。”
瘦猴(得意地说):“那当然,这可是我们大家的心血。”
秀姑(笑着说):“赶紧拿去给大家看看吧,让世人见识见识我们宫束班的手艺。”
(众人小心翼翼地拿着织绣作品来到街头,找了个显眼的地方展示 )
(不一会儿,就吸引了众多百姓前来围观 )
百姓甲(惊叹道):“哇,这织锦和刺绣也太漂亮了吧,这草原骏马绣得跟真的一样,仿佛要奔腾而出。”
百姓乙(指着刺绣说):“还有这佛教题材的刺绣,这佛像的神态庄严,色彩鲜艳,针法也太精细了。”
(人群中,一位官员也被吸引了过来 )
官员(仔细地欣赏着作品,连连点头):“不错不错,这织绣作品确实精美绝伦,体现了我朝的高超手艺。你们是哪个工坊的?”
老李(连忙上前,恭敬地说):“大人,我们是宫束班的,奉上头的命令制作这些织绣作品,流传民间,宣扬手艺。”
官员(满意地说):“很好,你们做得很好,我会向上头禀报,好好嘉奖你们。”
(众人听后,都高兴得欢呼起来 )
瘦猴(兴奋地跳起来):“太好了,我们成功了!”
胖墩(憨笑着说):“这下我们宫束班可出名了。”
秀姑(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随着作品在民间的展示,宫束班的名声越来越大,人们纷纷对他们的手艺赞不绝口 。宫束班的成员们也因此获得了声誉,他们更加热爱织绣工艺,继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精美的作品,传承着这古老的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