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木作闲趣录:横笛初鸣
人物表
- 老木:宫束班掌作,年近五十,手糙心细,对木料有执念,总爱念叨“木也有魂”。
- 阿竹:二十出头,手脚麻利却爱偷懒,眼神活泛,满脑子鬼主意,最擅长“摸鱼”时找乐子。
- 石头:十八九岁,憨厚老实,力气大,锯木、刨料从不喊累,就是脑子转得慢,总被阿竹逗。
- 小墨:二十岁,读过几本书,会写两句诗,总想着把“文气”揉进木活里,常对着木料发呆。
- 李三郎:宫束班杂役,六十来岁,记性好,爱说长安城里的新鲜事,还会哼两句小调。
第一场:宫束班作坊 - 日 - 内
【晨光透过作坊高窗,洒在满地木屑上,像撒了把碎金。老木蹲在案前,拿着刨子刨一块梨木,刨花卷着弧度落下,他时不时用指腹蹭蹭木料表面,眉头皱着。】
【阿竹蹲在墙角,手里拿着块小木料,用刻刀歪歪扭扭刻着小玩意儿,时不时抬头瞟老木,又快速低下头。石头光着膀子,汗顺着脊背往下淌,正卖力锯一根松木,锯子“吱呀”响,他喘着粗气,每锯一下都使劲儿。】
阿竹:(压低声音,戳了戳石头的腰)石头,你说今儿个晌午厨房会不会做胡饼啊?昨儿个李三郎说,西街那家胡饼铺的芝麻撒得足,香得能飘三条街。
石头:(停下锯子,挠挠头,声音有点大)胡饼?我能吃两个!上次阿竹你还抢我半个呢!
【老木“咚”地把刨子拍在案上,抬头瞪了两人一眼,阿竹赶紧把刻刀藏在身后,石头慌忙低下头继续锯木,锯子声更响了。】
老木:(指着两人)你们俩,手里的活计都停了?阿竹,让你打磨那扇雕花门的门框,你刻的这歪瓜裂枣是啥?石头,锯个木方子都能歪三寸,再不用心,这月的月钱别想拿了!
【小墨从里间走出来,手里捧着一卷纸,纸上画着些奇奇怪怪的线条,他走到老木身边,轻轻把纸展开。】
小墨:老掌作,您看我画的这个,我想着,咱们总做门窗、家具,都是死物,能不能做个能出声的木活?昨儿个听坊里的乐师吹笛,那声儿好听得很,我就想,能不能用咱们的手艺,也做一支?
【老木凑过去看纸,纸上画着一支细长的木管,管身上有几个小孔,他皱着的眉头慢慢松开,伸手摸了摸纸上的线条。】
老木:能出声的木活?笛?我年轻时在洛阳见过乐师吹,那管儿是竹做的,你想用木头做?
阿竹:(凑过来,眼睛亮了)用木头做笛?好玩啊!要是做出来能吹,咱们以后歇晌时,就能自己吹着玩了,总比听李三郎叨叨强。
李三郎:(端着个陶碗从门外走进来,碗里是茶水,他听见阿竹的话,笑骂)你这小子,我叨叨的都是长安新鲜事,昨儿个说的吏部侍郎家的公子娶亲,你听得不是挺入迷?
【众人都笑了,老木也忍不住嘴角上扬,他拿起案上的梨木,用指腹敲了敲,木头发出清脆的“咚咚”声。】
老木:这梨木质地软,声音脆,倒是适合做笛。既然小墨有想法,阿竹你别总想着偷懒,石头力气大,帮着刨料,小墨你负责画样,咱们今儿个歇晌时,就试试做这木笛!
石头:(高兴得直点头)好嘞!我刨料最拿手!保证刨得又直又光滑!
阿竹:(搓着手)我来打磨!我手巧,保证把笛管磨得跟镜面似的!
第二场:宫束班作坊 - 晌午 - 内
【晌午的太阳更毒了,作坊里有些闷热,老木把案清理出来,上面摆着几块梨木坯子,小墨拿着炭笔,在木坯上画着笛管的形状,线条比早上更清晰了。】
【阿竹蹲在一旁,手里拿着砂纸,正打磨一块小木料,时不时吹掉木屑;石头坐在地上,拿着刨子,小心翼翼地刨着一根梨木,这次的木方子比早上直多了,他时不时抬头看小墨的画样,生怕刨错了。】
李三郎:(靠在门框上,手里摇着个蒲扇,慢悠悠地说)我年轻时,在洛阳的乐坊外听过吹笛,有个乐师吹《折杨柳》,听得我都想老家了。那笛是竹做的,吹的时候,乐师手指在孔上按来按去,声儿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好听极了。
小墨:李伯,那笛上有几个孔啊?我纸上画了六个,不知道对不对。
李三郎:几个孔?让我想想……(眯着眼,手指在腿上比划)好像是六个,也可能是七个?记不清了,毕竟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老木:(拿起小墨画好的木坯,用刻刀沿着线条轻轻刻了一道痕)先按六个孔做,要是不对,再改。石头,把你刨好的那根梨木拿过来,我先把笛管的形状凿出来。
【石头赶紧把梨木递过去,老木拿起凿子和锤子,小心翼翼地凿着木坯,木屑一点点落下,笛管的雏形慢慢显现。阿竹凑过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手里的砂纸都忘了动。】
阿竹:老掌作,您这手艺真绝!才一会儿,就看出是笛管了!要是做出来能吹,我就拿着去坊里吹,让那些小娘子都来听!
小墨:阿竹,你别总想着这些,咱们得先把笛做出来,还得调孔位,不然吹不出声儿,或者声儿难听,那就白费功夫了。
【老木凿了一会儿,把笛管翻过来,用指腹摸了摸内壁,眉头又皱了起来。】
老木:这内壁不够光滑,吹的时候气儿不顺,声儿会闷。石头,你拿细刨子来,把内壁刨光滑点,注意别刨穿了。
【石头赶紧去拿细刨子,小心翼翼地伸进笛管里刨,动作比平时轻了好几倍,生怕把笛管刨坏了。小墨蹲在一旁,拿着炭笔,在笛管上标记孔位,时不时用尺子量一量,确保孔位均匀。】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笛管的形状基本出来了,内壁也刨得光滑了,老木拿着笛管,对着光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
老木:阿竹,该你了,把笛管外打磨光滑,尤其是孔的边缘,别划手。
阿竹:好嘞!保证完成任务!
【阿竹接过笛管,拿起细砂纸,一点一点打磨,他平时毛手毛脚,这会儿却格外仔细,连孔的边缘都用指尖摸了又摸,生怕有毛刺。】
第三场:宫束班作坊 - 暮 - 内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把作坊染成了暖黄色,案上的笛管已经打磨得光滑锃亮,梨木的纹理在光线下清晰可见,小墨在笛管上用红漆画了简单的缠枝纹,更显精致。】
【老木拿着笛管,手指在孔上按了按,又对着笛尾吹了口气,笛管发出“呜呜”的闷响,他皱了皱眉,调整了一下手指的位置,再吹,这次发出了清脆的“哆”声。】
老木:(眼睛一亮)有声儿了!小墨,你过来试试,你懂乐律,看看孔位对不对。
【小墨赶紧走过来,接过笛管,他深吸一口气,手指按在孔上,慢慢吹了起来,一开始声儿有些走调,但他很快调整了手指的力度和位置,渐渐吹出了一段简单的旋律,虽然不连贯,但已经能听出是《折杨柳》的调子。】
阿竹:(拍着手跳起来)好听!真好听!比李三郎哼的还好听!
石头:(凑过来,也想试试)我能吹吹吗?我也想听听自己刨的木料做的笛,到底啥声儿。
【小墨把笛管递给石头,石头笨拙地接过,学着小墨的样子按孔,用力一吹,笛管发出“吱呀”的刺耳声,众人都笑了,石头脸涨得通红,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石头:咋回事啊?我吹的咋这么难听?
李三郎:(笑着走过来,接过笛管)你那是用劲太猛了,吹笛得用气匀,手指按孔得严实,不能漏风。你看我给你吹一段。
【李三郎拿着笛管,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手指灵活地按在孔上,一段悠扬的《折杨柳》慢慢流淌出来,虽然不如乐师吹得专业,但也有模有样,夕阳下,笛声在作坊里回荡,连窗外的麻雀都停在窗台上,歪着头听。】
老木:(摸着胡子,笑得眼睛都眯了)没想到啊,咱们宫束班做了一辈子门窗家具,今儿个还做出了一支能吹的木笛。这梨木笛,比竹笛声儿更醇厚,倒是个新鲜玩意儿。
小墨:老掌作,咱们做的这木笛,要是流传出去,说不定以后乐师们都会用木笛呢!咱们宫束班,也能在乐坊里留个名儿!
阿竹:对啊对啊!咱们多做几支,送给坊里的小娘子,还有街上的小贩,让他们都吹,到时候全长安都知道,宫束班的憨货们会做木笛!
【老木瞪了阿竹一眼,但嘴角的笑意却藏不住,他拿起案上的另一块梨木,掂了掂。】
老木:明儿个,咱们再做几支,选些好木料,打磨得再精细些,孔位再调准点。阿竹,你别总想着送小娘子,咱们做的东西,得经得住用,经得住听,才算好活计。
石头:我明儿个起早点,多刨些好木料!保证每根都直溜溜的!
【夕阳渐渐落下,作坊里的笛声还在断断续续地响着,阿竹拿着笛管,对着窗外吹,虽然调子走得厉害,但他笑得格外开心;石头凑在老木身边,看着老木画新的笛样;小墨坐在案前,在纸上写着什么,大概是关于木笛的诗句;李三郎靠在门框上,跟着笛声哼着小调,脸上满是笑意。】
第四场:长安西市 - 数日後 - 日 - 外
【长安西市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一个小贩站在摊位前,手里拿着一支梨木笛,正吹着一段欢快的调子,周围围了不少人,有小孩拉着大人的手,吵着要笛;有书生模样的人,拿着笛管仔细看着,时不时吹两下。】
小贩:(一边吹一边喊)快来看看啊!宫束班做的梨木笛!声儿醇厚,做工精细!能吹《折杨柳》,能吹《渭城曲》!小孩玩,大人赏玩,都合适!
【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书生,接过笛管,吹了一段《渭城曲》,笛声悠扬,周围的人都鼓起掌来。】
书生:这笛确实好,比竹笛声儿更暖,做工也细,看不出是做门窗的宫束班做的,倒像是专门的乐坊匠人做的。
小贩:您不知道,这宫束班的掌作老木,手艺绝了!还有他手下的几个小伙子,虽然看着憨,但是手巧!这梨木笛,就是他们歇晌时琢磨出来的,现在宫束班的木笛,在长安城里都传开了!
【不远处,阿竹和石头正逛着市,听见小贩的话,阿竹赶紧拉着石头躲在一棵大树后,偷偷看着。】
阿竹:(压低声音,激动地说)你看!咱们做的笛!都卖到西市了!还这么多人买!早知道我当初多做几支,说不定还能赚点小钱!
石头:(笑着点头)太好了!咱们做的笛,大家都喜欢!回去得跟老掌作和小墨说说!
【两人正说着,看见老木和小墨从对面走来,老木手里拿着一块木料,大概是来西市买木料的,小墨跟在旁边,手里拿着一卷纸,不知道又在琢磨什么新花样。】
阿竹:(赶紧拉着石头迎上去)老掌作!小墨!你们看!咱们的木笛在西市卖得可火了!好多人都抢着买!
老木:(顺着阿竹指的方向看去,看见小贩和围在摊位前的人,嘴角忍不住上扬,却故意板着脸)卖得火有啥用?咱们是宫束班,主业是做工艺门,别总想着这些旁门左道。
小墨:(笑着说)老掌作,话不能这么说,咱们做木笛,也是木作手艺,能让更多人喜欢咱们的手艺,不是挺好吗?我今儿个还琢磨着,能不能在笛管上刻上更多花样,比如山水、花鸟,这样更精致。
【老木没说话,只是拿着木料的手紧了紧,眼睛里却满是欣慰。不远处,小贩的笛声还在继续,夹杂着人们的笑声和叫卖声,阳光洒在西市的青石板路上,温暖而热闹,宫束班的梨木笛,就像一缕清风,在长安的街巷里回荡,成了人们闲暇时光里的一抹亮色。】
第五场:宫束班作坊 - 夜 - 内
【夜里的作坊很安静,只有桌上的油灯发出“噼啪”的轻响,老木、阿竹、石头、小墨围坐在案前,案上摆着好几支做好的梨木笛,有的刻着山水,有的刻着花鸟,还有的刻着简单的诗句,每一支都精致可爱。】
老木:(拿起一支刻着山水的笛管,用指腹摸了摸刻痕)小墨的刻工越来越好了,这山水刻得有灵气;阿竹打磨的这几支,表面光滑得能照见人;石头刨的料,直溜,没有一点歪扭。咱们这几个憨货,倒也做成了一件像样的事。
阿竹:那是!也不看是谁跟着老掌作学手艺!以后咱们不光做工艺门,还做木笛,做更多能让大家喜欢的木活!
小墨:我还想试试用别的木料做笛,比如桃木、杏木,看看声儿有啥不一样,说不定能做出更特别的笛。
石头:我支持小墨!不管用啥木料,我都能刨得又直又好!
【老木看着眼前的几个年轻人,眼睛里满是暖意,他拿起一支笛管,对着油灯的光看了看,笛管的纹理在光线下像流动的水波,他轻轻吹了一下,清脆的笛声在夜里的作坊里回荡,悠远而温暖。】
老木:好!以后咱们歇晌时,就琢磨这些新鲜玩意儿。咱们宫束班,不光要把工艺门做好,还要让更多人知道,木头能做的,不只是门窗家具,还能做能出声、能让人开心的东西。
【油灯的光映着四个人的脸,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意,笛声慢慢散去,作坊里只剩下木料的清香和几人的低语,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案上的木笛上,像是为这些憨货们的闲暇时光,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而宫束班的梨木笛,也将在长安的街巷里,继续流传,陪着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悠闲的日子,成为唐朝长安里一段小小的、却温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