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千秋
人物表
- 老木:50岁,宫束班班主,手艺精湛,性格沉稳,内心藏着对传统工艺的执念。
- 小榔头:22岁,宫束班最年轻的徒弟,手脚麻利,爱开玩笑,看似毛躁实则心思细腻。
- 阿墨:28岁,负责碑文篆刻的核心工匠,话少但专注,对书法有极高的敏感度。
- 胖墩:30岁,宫束班的“后勤部长”,力大无穷,负责搬运石料、准备工具,性格憨厚乐观。
- 瘦猴:29岁,擅长碑文拓印和细节打磨,脑子灵活,总爱出些奇思妙想。
第一幕:酒酣话当年
场景一:宫束班作坊 - 夜
【作坊里弥漫着木屑和墨汁的混合气味,墙角堆着几块未完工的石碑,桌上散落着刻刀、凿子和毛笔。老木、小榔头、阿墨、胖墩、瘦猴围坐在一张矮桌旁,桌上摆着一坛米酒和几碟小菜。】
小榔头:(举起酒碗,一饮而尽)班主,您说咱们宫束班传了这么多年,雕过祠堂的祖宗碑,刻过官府的告示石,可到了咱们这辈,除了这些“定制活”,就没留下点能让后人记住的东西?
胖墩:(嚼着花生米,含糊不清)啥记住不记住的,能挣口饭吃就行呗。你看我这胳膊上的劲儿,搬石头、凿石碑,饿不着就好。
瘦猴:(白了胖墩一眼)就你没追求!咱们是工匠,不是搬运工。你忘了去年去城外古寺,那墙上的唐代石碑,都快风化没了,咱们看的时候多心疼?要是以后没人记得咱们宫束班,多遗憾。
老木:(指尖摩挲着酒碗边缘,沉默良久)瘦猴说得对。咱们这行,一凿子下去是痕迹,一辈子过去,要是没留下点像样的东西,就是白干了。
阿墨:(突然开口,声音低沉)我前几天去书坊,看到一本《书断》,张怀瓘写的,里面讲了历代书法的源流,还有好多名家的故事。那字,那论述,要是能刻在石碑上,传下去,也算咱们没白忙活。
小榔头:(眼睛一亮)《书断》?我听说过!那可是书法界的宝贝!要是咱们刻正版的石碑,以后有人想研究书法,就得来找咱们宫束班刻的碑,多威风!
胖墩:(放下筷子,拍了拍胸脯)刻碑?行啊!搬石头的活我包了,多大的石头我都能扛回来!
老木:(猛地一拍桌子,酒碗晃了晃)好!就刻《书断》!咱们这群人,看着嘻嘻哈哈,可手上的功夫不能丢。这碑刻成了,是给后人留东西,也是给咱们自己留个念想,省得老了以后后悔,说年轻时没干过一件正经事!
瘦猴:(兴奋地搓手)那咱们得好好规划规划!首先得找块好石料,得是坚硬耐用的青石,不然过个几十年就风化了。然后阿墨得把《书断》的原文一笔一划摹下来,不能有半点差错。
阿墨:(点头)原文我已经借来了,这几天就开始摹写,保证一个字都不差。
小榔头:我负责打坯!把石碑的大致形状凿出来,保证平平整整的。
胖墩:我去山里找石料!明天一早就出发,一定找块最大最结实的青石!
老木:(看着眼前这群吵吵闹闹的徒弟,嘴角露出笑容)好,就这么定了!从明天起,咱们宫束班就把这《书断》石碑当成头等大事来干。不管多苦多累,都得把它刻好,不能留遗憾!
【众人齐声应和,举起酒碗,重重地碰在一起,酒液溅出,映着油灯的光,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坚定。】
第二幕:千凿万磨苦
场景二:山里采石场 - 日
【胖墩穿着粗布短褂,挽着袖子,额头上满是汗水。他手里拿着一把大锤,对着一块巨大的青石猛砸下去,火星四溅。旁边放着几个已经凿好的楔子,小榔头在一旁帮忙扶着楔子。】
小榔头:(擦了擦脸上的汗)胖墩,你这力气真不是盖的!这石头也太硬了,砸了半天就只裂了一道小缝。
胖墩:(喘着粗气,抹了把汗)硬才好!越硬的石头越耐用,能传得更久。再砸几下,这石头就能裂开来了。
【胖墩再次举起大锤,用尽全身力气砸向楔子。“咔嚓”一声,青石终于裂开一道大缝。两人相视一笑,开始用撬棍把石头撬下来。】
小榔头:(看着巨大的青石)这石头最少得有几千斤,咱们怎么运回去啊?
胖墩:(拍了拍胸脯)放心,我已经跟山下的老乡打好招呼了,他们会用牛车帮咱们运回去。就是这山路不好走,得慢慢来。
场景三:宫束班作坊 - 日
【阿墨坐在桌前,面前铺着一张巨大的宣纸,手里拿着一支狼毫笔,正在摹写《书断》的原文。他神情专注,一笔一划都写得极为认真,宣纸上的字迹工整秀丽,颇有古风。老木站在一旁,仔细看着阿墨的字。】
老木:(指着其中一个字)阿墨,这个“篆”字的笔法再圆润一点,张怀瓘在《书断》里说篆书“婉而通”,你这字有点太刚了。
阿墨:(点头,拿起笔修改)您说得对,我再调整一下。
【瘦猴蹲在地上,正在打磨一块小石碑的边角,他手里拿着砂纸,一点点地把石碑磨得光滑平整。】
瘦猴:(抬头对老木说)班主,我把拓印的工具都准备好了,等阿墨把字摹好,咱们就能把字拓到石碑上了。到时候我保证拓得清清楚楚,一个笔画都不会少。
老木:(满意地点头)好,大家都加把劲。这《书断》石碑,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咱们得对得起手里的这门手艺。
场景四:宫束班作坊 - 夜
【作坊里灯火通明,胖墩和小榔头刚刚把运回来的青石抬到作坊中央。青石巨大,占据了作坊的大半空间。阿墨已经把《书断》的全文摹写完毕,正和瘦猴一起,把摹好的字一张张拓到石碑上。】
小榔头:(看着拓在石碑上的字)哇,阿墨,你这字摹得也太像了!跟真的一样!
阿墨:(专注地调整着拓纸)还得再仔细点,不然刻的时候容易出错。
胖墩:(累得瘫坐在地上,揉着胳膊)这石头可真沉,累死我了。不过一想到这石碑刻好后能传好几百年,我就觉得值了。
瘦猴:(笑着说)等刻好了,我第一个拓一张,挂在我家墙上,让我儿子以后也看看,他爹当年参与刻了这么厉害的石碑。
【老木走到石碑前,用手抚摸着拓好的字迹,眼神里满是期待。】
老木:从明天开始,正式刻碑。阿墨负责主刻,小榔头和瘦猴帮忙,胖墩负责后勤,保证大家的吃喝和工具供应。咱们争取在半年内把这碑刻好。
【众人纷纷点头,虽然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里都充满了干劲。】
第三幕:碑成留青史
场景五:宫束班作坊 - 半年后 - 日
【《书断》石碑已经基本刻好,矗立在作坊中央。石碑上的字迹清晰有力,一笔一划都透着工匠们的心血。老木、小榔头、阿墨、胖墩、瘦猴围在石碑旁,仔细检查着每一个字。】
小榔头:(指着一个字)阿墨,你看这个“隶”字,刻得真好看,比我在书坊里看到的字帖还漂亮!
阿墨:(微微一笑)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要是没有胖墩找的好石头,没有瘦猴拓的好字,没有班主的指导,我也刻不出这么好的碑。
瘦猴:(拿出拓印工具)咱们现在拓一张看看效果吧?
【瘦猴熟练地把宣纸铺在石碑上,用刷子蘸着墨汁轻轻拍打,不一会儿,一张清晰的拓片就完成了。众人围过来看,拓片上的字迹工整秀丽,和阿墨摹写的原文一模一样。】
胖墩:(高兴地跳起来)太好了!成功了!咱们真的把《书断》刻成石碑了!
老木:(拿起拓片,仔细看着,眼眶有些湿润)不容易啊,半年了,咱们这群人,吵吵闹闹,累死累活,终于把这碑刻好了。以后,不管过多少年,只要这石碑还在,就有人知道咱们宫束班,知道咱们这群工匠,曾经干过这么一件事。
小榔头:(挠了挠头,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刻碑是件苦差事,现在看着这石碑,觉得之前吃的苦都值了。以后我跟别人说,我刻过《书断》石碑,别人肯定得佩服我!
瘦猴:(拍了拍小榔头的肩膀)你就别臭美了。不过说真的,咱们这群人,平时看着嘻嘻哈哈的,像群憨货,可干起正事来,一点都不含糊。
阿墨:(看着石碑,轻声说)这碑,是给后人留的,也是给咱们自己留的。以后老了,想起年轻时刻过这碑,就不会觉得遗憾了。
【老木走到石碑前,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石碑上的字迹。阳光透过作坊的窗户照进来,洒在石碑上,仿佛给石碑镀上了一层金光。众人相视一笑,脸上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老木:走,今天咱们去酒馆,好好庆祝一下!这《书断》石碑,算是咱们宫束班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一点念想,以后,就等着后人来见证它的价值吧!
【众人簇拥着老木,说说笑笑地走出作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留下一串欢快的脚步声。作坊里,《书断》石碑静静地矗立着,承载着一群工匠的心血和梦想,等待着流传千秋万代。】
第四幕:后世忆匠心
场景六:古镇博物馆 - 百年后 - 日
【博物馆里人头攒动,一块巨大的石碑矗立在展厅中央,石碑上刻着《书断》全文,碑角刻着“宫束班刻于唐(仿)”的小字。旁边的展柜里放着一张泛黄的拓片,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书断》石碑,由唐代宫束班工匠集体刻制,字迹工整,工艺精湛,是研究唐代书法和石刻工艺的重要文物。”】
导游:(指着石碑,向游客介绍)各位游客,眼前这块石碑就是着名的《书断》石碑,是由唐代的宫束班工匠刻制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宫束班的工匠们为了留下一件传世之作,花费了半年时间,从采石到刻碑,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他们虽然只是一群普通的工匠,但却用自己的双手,为后人留下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群游客围在石碑旁,仔细欣赏着石碑上的字迹,不时发出赞叹声。一个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石碑上的字问:“妈妈,这些字是谁刻的呀?他们好厉害啊!”】
妈妈:(笑着说)是一群叫宫束班的工匠刻的。他们虽然很平凡,但却干了一件很伟大的事。以后你也要像他们一样,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努力,这样才能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里满是敬佩。展厅里的阳光透过玻璃照在石碑上,石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当年那群工匠的故事——一群憨货,嘻嘻哈哈,却用最执着的匠心,刻下了永不褪色的传奇,不留一丝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