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千秋
人物表
- 老木:宫束班班主,五十余岁,手艺精湛,性格沉稳,内心藏着对工艺传承的执念。
- 阿吉:二十出头,学徒,手脚麻利,爱耍小聪明,笑点极低。
- 石头:二十五六岁,雕刻匠,身材魁梧,力气大,性格憨厚,说话直来直去。
- 小苏:二十三四岁,描样师,心思细腻,擅长书法,做事认真,偶尔会吐槽同伴。
- 陈先生:六十岁左右,当地文人,学识渊博,常来宫束班串门,和老木是旧识。
第一幕:宫束班的日常嬉闹
场景一:宫束班工坊 - 日 - 内
【工坊宽敞,阳光透过高窗洒在散落的木料、刻刀和未完工的木刻摆件上。空气中弥漫着木屑和松脂的味道。】
【阿吉蹲在地上,拿着一把小刻刀在木块上瞎琢磨,时不时对着自己刻的歪歪扭扭的图案傻笑。石头光着膀子,正费力地打磨一块巨大的木门门板,汗珠顺着胳膊往下淌。】
阿吉:(举着木块凑到石头跟前)石头哥,你看我刻的这只鸟,像不像能飞起来?
石头:(瞥了一眼,直起腰擦了擦汗)像个没长齐毛的小鸡崽子。就你这手艺,再练十年也赶不上班主刻的一片叶子。
阿吉:(撇撇嘴,把木块扔到一边)切,我这是创意!再说了,班主那手艺是几十年磨出来的,我才学三年,急什么。
【小苏端着一个装着墨汁和毛笔的托盘走过来,听到两人对话,忍不住笑出声。】
小苏:阿吉,你那不是创意,是偷懒。刚班主还说,下午要检查你上次没刻完的牡丹纹,小心他罚你抄《考工记》。
阿吉:(瞬间垮脸,哀嚎一声)别啊小苏姐,你跟班主求求情呗!抄书可比刻木头累多了,那些字长得都差不多,我看着就头疼。
【老木从里间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书,听到阿吉的话,轻轻咳嗽了一声。工坊里瞬间安静下来,阿吉赶紧站起身,假装整理工具。】
老木:(走到工坊中央,目光扫过三人)都别闹了,手上的活抓紧点。下个月李府的雕花门就得交货,别到时候误了工期。
石头:(赶紧点头)放心吧班主,这门板我今天就能打磨好,明天就开始刻花纹。
老木:(点点头,把手里的书放在桌上)这是我昨天从陈先生那借的诗集,你们没事的时候也多看看,琢磨琢磨里面的意境,对雕刻纹样有好处。
阿吉:(凑过去看了一眼书脊)《唐诗选》啊?全是字,看着就犯困。还不如让我多刻两块木头呢。
小苏:(瞪了阿吉一眼)就你话多。唐诗里有好多描写山水、花鸟的句子,要是能把那些意境融入到雕刻里,作品肯定更有味道。
老木:(叹了口气)小苏说得对。咱们宫束班世代做工艺门,靠的就是手艺和心思。可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些老手艺了,再过几十年,咱们这些东西,还能留下多少?
【工坊里陷入沉默,几人脸上的嬉闹神色渐渐褪去,都低着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第二幕:不想留遗憾的决定
场景二:宫束班小院 - 晚 - 外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小院里的老槐树上。老木、阿吉、石头、小苏围坐在石桌旁,桌上摆着几碟小菜和一壶酒。】
【几人喝着酒,气氛有些沉闷。阿吉啃着一块酱骨头,试图打破沉默。】
阿吉:班主,您别愁了。虽然现在学手艺的人少,但咱们宫束班的名声还在啊,只要咱们好好干,肯定能一直传下去。
石头:(用力点头)对!我力气大,能刻最硬的木头,以后我多带几个徒弟,把手艺教给他们。
老木:(喝了一口酒,摇摇头)哪有那么容易。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去城里打工,也不愿意蹲在工坊里日复一日地磨刻刀。我这辈子刻了无数扇门,可等我走了,这些手艺,这些心思,说不定就断了。
【小苏拿起桌上的《唐诗选》,翻了几页,突然抬起头。】
小苏:班主,您说,咱们能不能做点不一样的东西?不是刻在木门上,而是刻在更能长久保存的东西上,这样就算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后人也能看到咱们的手艺。
阿吉:(眼睛一亮)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啥?刻在石板上?
石头:石板好啊!石头硬,能存好久,风吹雨打都不怕。我之前在山上见过那些古代的石碑,上面的字还清清楚楚的。
老木:(愣了一下,放下酒杯)刻石碑?刻什么呢?
【陈先生提着一个布包走进小院,正好听到几人的对话。】
陈先生:(笑着走过来)老木,你们这是在讨论什么大事呢?老远就听见你们吵吵嚷嚷的。
老木:(起身让座)陈先生来了。我们正琢磨着,想做点能长久流传的东西,不想让宫束班的手艺就这么埋没了。
陈先生:(坐下,打开布包,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巧了,我今天来,就是给你带这个的。这是我托人从京城弄来的《全唐诗》抄本,里面收录了几万首唐诗,都是咱们大唐的瑰宝啊。
【几人凑过去看,只见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字体工整秀丽。】
小苏:(惊叹道)这么多诗!要是能把这些诗都刻下来,那得多壮观啊!
阿吉:(突然拍了一下桌子,差点把酒杯碰倒)对啊!咱们就刻《全唐诗》石碑!把这些诗一首一首刻在石板上,立在咱们工坊旁边,以后不管过多少年,后人看到这些石碑,就知道咱们宫束班的手艺,还能读到这些好诗!
石头:(兴奋地站起来,一拍大腿)好主意!我力气大,搬石头、打磨石碑的活我包了!保证把石碑磨得平平整整的。
小苏:我负责描样,把诗稿上的字一笔一划描到石碑上,保证一个字都不差。
老木:(看着眼前这几个平时嘻嘻哈哈的“憨货”,此刻却一脸认真的样子,眼眶有些发热。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好!就这么定了!咱们宫束班,就算是憨,也要憨出个名堂来!刻《全唐诗》石碑,让咱们的手艺,让大唐的诗,一起流传于世,不留遗憾!
陈先生:(欣慰地笑了)好啊!老木,你们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啊。我虽然不懂雕刻,但我可以帮你们整理诗稿,给你们讲讲诗里的典故。
阿吉:(举起酒杯)太好了!那咱们以后就有得忙了!不过没关系,能做这么一件大事,就算累点也值了!
石头:(也举起酒杯)对!累点怕啥,等石碑刻好了,咱们宫束班就出名了!
小苏:(笑着摇头)就知道出名。不过,能把这么多好诗刻下来,确实是件有意义的事。
【几人举起酒杯,碰在一起,酒液溅出,笑声在小院里回荡,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
第三幕:碑刻路上的酸甜苦辣
场景三:宫束班工坊 - 数月后 - 内
【工坊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碑,有的已经描好了字,有的正在雕刻,有的已经刻完了一部分。老木、阿吉、石头、小苏各司其职,脸上满是专注。】
【阿吉拿着刻刀,小心翼翼地在石碑上刻着字,额头上渗着汗珠。突然,他手一抖,刻错了一笔,忍不住骂了一句。】
阿吉:(懊恼地捶了一下石碑)该死!怎么就刻错了!
小苏:(走过来,看了一眼)别急,用小錾子把错的地方剔掉,重新描一下再刻。你越是急,越容易出错。
阿吉:(点点头,深吸一口气)知道了小苏姐。这字看着简单,刻起来真难,一笔都不能差。
【石头扛着一块巨大的石板走进来,累得气喘吁吁,把石板放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巨响。】
石头:(擦着汗)班主,这是最后一批石头了,我从山里拉了三天才拉回来,累死我了。
老木:(走过来,拍了拍石头的肩膀)辛苦你了。歇会儿再干,别累坏了身子。
石头:(摆摆手)没事,歇一会儿就好。等刻完这些石碑,我要睡三天三夜!
【陈先生走进工坊,手里拿着一卷诗稿。】
陈先生:老木,这是我整理好的下一卷诗稿,你们看看有没有问题。对了,上次你们问我的那首李白的《将进酒》,里面的典故我都写在旁边了,雕刻的时候要是想加点图案,可以参考一下。
老木:(接过诗稿,仔细翻看)太感谢你了陈先生。有你帮忙,我们省了不少事。
小苏:(拿起诗稿,笑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就是有气势。我要把这两句的字刻得大气一点。
【日子一天天过去,工坊里的石碑越来越多,刻好的石碑被搬到工坊外的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路过的村民都好奇地围过来看,议论纷纷。】
村民甲:这宫束班的人是怎么了?天天刻这些石碑,上面还写满了字。
村民乙:听说是刻什么《全唐诗》,要把所有的唐诗都刻在石碑上。
村民丙:这些人可真能折腾,这么多诗,得刻到什么时候啊?
【阿吉听到村民的议论,有些不服气,想上去辩解,被老木拦住了。】
老木:别管别人怎么说,咱们做好自己的事就行。等石碑刻完了,他们就知道咱们做的是什么了。
【阿吉点点头,转身回到工坊,拿起刻刀,更加专注地刻了起来。】
第四幕:石碑落成,流传于世
场景四:宫束班外空地 - 数年后 - 日 - 外
【空地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排排石碑,每一块石碑上都刻满了工整的唐诗。石碑前挤满了人,有村民、文人、还有从远方来的游客。】
【老木头发已经花白,阿吉、石头、小苏也都成熟了不少。他们站在石碑前,看着眼前的景象,脸上满是欣慰。】
陈先生:(走到老木身边,感慨道)老木,没想到啊,你们真的把《全唐诗》都刻完了。这些石碑,就是咱们大唐的文化瑰宝啊。
老木:(看着石碑,声音有些哽咽)是啊,终于刻完了。这几年,苦了孩子们了。
阿吉:(笑着说)不苦!班主,您看这么多人来看咱们刻的石碑,值了!以后不管过多少年,这些石碑都在这里,后人看到它们,就知道咱们宫束班,知道咱们大唐的诗。
石头:(用力点头)对!以后我要告诉我的孩子,这些石碑是你爹和你班主、师叔、师姑一起刻的,是咱们宫束班的骄傲!
小苏:(拿起一块抹布,轻轻擦拭着石碑上的字)这些字,就像咱们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立在这里,心里真踏实。
【一个年轻的书生走到石碑前,仔细地读着上面的诗,时不时拿出纸笔记录下来。他走到老木面前,恭敬地行了一礼。】
书生:老先生,这些石碑都是您和您的徒弟们刻的吗?真是太了不起了!这些唐诗刻在石碑上,既能让后人欣赏到书法和雕刻的魅力,又能传承咱们大唐的文化,真是功德无量啊。
老木:(笑着摆摆手)我们就是一群手艺人,想做点能长久流传的事,不想留遗憾罢了。这些诗才是真正的瑰宝,我们只是把它们刻在了石头上。
【阳光洒在石碑上,刻在石碑上的唐诗熠熠生辉。老木、阿吉、石头、小苏看着眼前的人群,看着这些历经数年刻成的石碑,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那些曾经的嬉闹、辛苦、汗水,此刻都化作了最珍贵的回忆,随着这些石碑,一起流传于世,永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