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束班刻碑记
人物表
- 老墨:宫束班班主,50余岁,手艺精湛,看似严肃实则护短,对刻碑有近乎偏执的执着。
- 阿石:20岁,身材壮实,力气大但毛手毛脚,刻碑时总爱走神琢磨新奇点子。
- 小笔:19岁,心思细腻,擅长临摹碑文,却总因过度紧张手抖,被戏称为“颤笔小先生”。
- 阿木:21岁,脑袋灵光,懂些木料修缮的旁门手艺,刻碑之余总爱捣鼓工具改良。
- 李大人:朝廷派来监工的官员,30余岁,刻板严谨,对碑文刻制要求极高。
- 杂役甲、乙:负责搬运石料、递送工具的小工。
第一幕:石料初至,闹剧开场
场景一:宫束班刻碑工坊 - 日 - 内
【工坊宽敞,地上散落着刻刀、錾子、磨石,墙角堆着几块未完工的石碑。工坊中央空地上,一块一人多高的青黑色石料静静矗立,表面粗糙,还带着山涧的湿气。】
【老墨背着手绕着石料踱步,眉头紧锁,手指时不时在石料表面摩挲,像是在感受石材的纹理。阿石、小笔、阿木凑在一旁,探头探脑打量石料。】
阿石:(搓着手,眼睛发亮)班主,这就是要刻欧阳询大人《九成宫醴泉铭》的料子?瞧这成色,黑得跟墨锭似的,刻出来字肯定亮堂!
小笔:(紧张地攥着衣角,声音发颤)可、可是这石料也太硬了吧,我昨天用錾子试了试,就留下个白印子,要是刻坏了……(说着,手不自觉地抖了起来)
阿木:(拍了小笔一下,笑着打趣)又抖了吧?我都说了,你刻碑前先攥会儿我的木工刨子,练练稳劲儿。再说了,有班主在,怕什么?实在不行,我给你做个“稳手木架”,把你手固定住刻!
阿石:(凑到阿木身边,坏笑)得了吧,你那木架上次把自己手夹了,还想害小笔?我看不如让小笔刻的时候,你在旁边给她念口诀,“心要静,手要稳,刻坏了就找阿石顶罪”!
【阿石话音刚落,小笔“噗嗤”笑出声,紧张的神色消散不少。老墨转过身,瞪了三人一眼,手里的烟杆在石料上轻轻敲了敲。】
老墨:(声音洪亮)都别嬉皮笑脸的!这《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大人晚年的楷书巅峰,笔法严谨,字字如铁画银钩,朝廷特意把这活儿交给咱们宫束班,要是出了差错,咱们这招牌就砸了!
阿木:(收起笑容,正经道)班主放心,我昨天把家里祖传的那套刻刀磨了三遍,刀刃锋利得能削纸。对了,我还在刀柄上加了层软木,握着手不滑,刻起来更得劲儿。
阿石:(拍着胸脯)我力气大,石料打磨、搬运的活儿包在我身上!保证把这石料磨得跟镜面似的,让小笔临摹的时候看得清清楚楚。
小笔:(深吸一口气,眼神坚定)我……我已经把《九成宫醴泉铭》的拓本临摹了五十遍,每个字的起笔、收笔都记在心里了,这次肯定不手抖!
【老墨看着三人认真的模样,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丝笑意,刚要说话,工坊外传来杂役的呼喊声。】
杂役甲:(跑进来,气喘吁吁)班主!李大人来了,说是来检查石料准备情况!
【三人瞬间慌了神,阿石手忙脚乱地把地上的工具往角落里塞,小笔紧张地整理衣襟,阿木则赶紧把自己捣鼓的木架子藏到石碑后面。老墨整了整衣袍,沉声道:“慌什么?按规矩来。”】
场景二:宫束班刻碑工坊 - 日 - 内
【李大人身着官服,手持折扇,慢悠悠地走进工坊,身后跟着两个随从。他目光扫过工坊,最后落在中央的石料上,眉头微蹙。】
李大人:(指着石料)老班主,这石料就是为刻《九成宫醴泉铭》准备的?表面如此粗糙,怕是难以展现欧阳大人书法的精妙之处吧?
老墨:(拱手行礼)回大人,这石料刚从终南山运来,表面的浮尘和杂质还未清理。今日我等便开始打磨,三日内定能让石料光滑如镜,不影响刻字效果。
【阿石站在一旁,忍不住插话】
阿石:大人放心!我打磨石料的手艺可是一绝,上次刻城隍庙的碑,石料磨得能照见人影,路过的老百姓都夸呢!
【李大人看向阿石,眼神带着审视】
李大人:哦?那可要好生打磨。欧阳大人的字,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画如万岁枯藤,一点如高峰坠石,若石料不平,刻出来的字便没了神韵。你们宫束班虽是京城有名的刻碑班子,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小笔:(紧张地开口,声音又开始发颤)大、大人,我已经把拓本临摹好了,您要不要看看?我保证刻的时候,字字都跟拓本上的一模一样。
【小笔说着,从怀里掏出临摹的纸卷,双手递过去。可越紧张手越抖,纸卷差点掉在地上,阿木赶紧上前扶住,帮她把纸卷展开。】
李大人:(拿起纸卷,仔细翻看)字迹倒是工整,就是这手抖的毛病,刻碑时可得改改。刻碑不比写字,一笔刻错,整块石料都可能毁了。
阿木:(连忙说道)大人,我正给小笔做“稳手木架”呢,用桃木做的,轻便又稳固,到时候小笔把胳膊架在上面,保证刻出来的字横平竖直!
【李大人放下纸卷,看向老墨】
李大人:老班主,三日后我再来检查石料打磨情况,一月之内,必须完成石碑刻制。这碑刻成后要立在九成宫遗址,供后人瞻仰,若是出了差错,你我都担待不起。
老墨:(躬身应道)大人放心,宫束班定不辱使命!
【李大人点点头,转身离开工坊。等人走后,三人瞬间松了口气,瘫坐在地上。】
阿石:(抹了把汗)这李大人也太严肃了,吓得我大气都不敢喘。
小笔:(拍着胸口)刚才我差点把临摹的纸卷掉地上,还好阿木帮我扶住了。
阿木:(笑着说)没事,下次再紧张,你就想想刻完碑后,咱们能去街口吃碗羊肉汤,保准不抖了。
老墨:(拿起烟杆,敲了敲三人的脑袋)别光顾着放松,赶紧干活!阿石,先去把石料表面的浮土清理了;小笔,继续临摹拓本,把每个字的细节再琢磨琢磨;阿木,你的“稳手木架”赶紧做出来,别到时候耽误事。
【三人立马站起身,各司其职。阿石扛着大磨石走到石料旁,哼哧哼哧地打磨起来;小笔坐在桌前,铺开拓本,认真临摹;阿木则拿出木料和工具,叮叮咚咚地做起木架来。工坊里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声响,却透着一股热闹的干劲。】
第二幕:刻碑波折,憨货齐心
场景三:宫束班刻碑工坊 - 日 - 内
【十日过去,石料已被打磨得光滑如玉,表面用朱砂勾勒出《九成宫醴泉铭》的碑文,字迹清晰可见。老墨手持刻刀,正在示范刻“九”字的起笔,阿石、小笔、阿木围在一旁仔细观看。】
老墨:(刻刀在石料上轻轻划过,留下一道细密的痕迹)刻楷书讲究“中锋用笔”,刻的时候手腕要稳,力度要均匀,这“九”字的撇画要刚劲有力,捺画要舒展大气,不能急,得慢慢刻。
【老墨示范完,把刻刀递给小笔】
老墨:你来试试。
【小笔接过刻刀,深吸一口气,按照老墨的示范,小心翼翼地在石料上刻起来。可刚刻了几笔,手又开始抖,刻刀不小心在撇画末端多划了一道痕迹。】
小笔:(脸色发白,声音带着哭腔)完了……刻坏了……
【阿石赶紧凑过去看,挠了挠头】
阿石:没事没事,就一道小痕迹,我用细砂纸磨一磨,肯定看不出来!
【阿木也上前查看,思索道:“不行,砂纸磨了会破坏朱砂勾勒的字迹,不如用小錾子把那道痕迹改成撇画的收笔,稍微调整一下形状,说不定还更自然。”】
老墨:(皱着眉头,仔细看了看痕迹)阿木说得对,小笔,你别慌,按照阿木说的,试着把那道痕迹改一下。刻碑难免出错,关键是要会补救,这也是刻碑匠人的本事。
【小笔点点头,擦干眼泪,按照阿木的建议,重新拿起刻刀,慢慢调整刻痕。这次她格外专注,手腕虽然还有些僵硬,但总算稳住了。】
阿石:(在一旁打气)对,就这样!手再稳点,跟你临摹的时候一样,把字刻得漂漂亮亮的!
【经过一番调整,那道刻坏的痕迹不仅被修复,还让“九”字的撇画多了几分韵味。老墨满意地点点头,拍了拍小笔的肩膀。】
老墨:不错,有进步。记住,刻碑的时候心要静,别想太多,就把自己当成欧阳大人,感受他写字时的心境。
【就在这时,阿石突然“哎呀”一声,原来他在帮老墨递錾子的时候,不小心把錾子掉在地上,錾尖磕在了石料边缘,留下一个小坑。】
阿石:(吓得脸都绿了)班主,我不是故意的……
【老墨刚要发作,阿木突然眼前一亮】
阿木:班主,这小坑刚好在碑文的空隙处,不如我们把它改成一个小小的祥云图案?既不影响碑文,还能给石碑增添点装饰,显得更精致。
老墨:(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这小子,脑子倒转得快。行,就按你说的办,阿石,你负责把小坑打磨成祥云的形状,阿木,你指导他怎么刻。
【阿石连忙点头,拿起磨石开始打磨小坑。阿木在一旁指点,告诉他祥云的线条该怎么勾勒,刻的时候力度该如何控制。小笔则继续刻着碑文,手已经不抖了,刻出来的字越来越工整。】
场景四:宫束班刻碑工坊 - 夜 - 内
【工坊里点着几盏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石碑。老墨坐在一旁,眯着眼睛看着三人忙碌,手里的烟杆时不时抽一口。阿石正在刻祥云图案,额头渗着汗珠;小笔专注地刻着“成”字,嘴角带着一丝笑意;阿木则在一旁整理刻刀,把用过的工具一一擦拭干净。】
阿石:(伸了个懒腰,抱怨道)这祥云图案看着简单,刻起来真费劲,我手都酸了。
小笔:(停下刻刀,笑着说)谁让你毛手毛脚把錾子掉地上了,这是对你的惩罚。
阿木:(递过一块糕点给阿石)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刻完祥云,咱们就剩最后几十个字了,加把劲,争取早日完工。
【阿石接过糕点,大口吃起来,含糊不清地说:“等刻完碑,我要去街口吃三大碗羊肉汤,再配两个肉夹馍!”】
小笔:(向往地说)我想去看看九成宫遗址,听说那里的宫殿虽然毁了,但景色特别美,咱们刻的碑立在那里,以后肯定有很多人来看。
阿木:(笑着说)到时候咱们可以跟别人说,这碑上的字是小笔刻的,祥云是我设计、阿石刻的,班主指导的,多威风!
老墨:(放下烟杆,开口道)你们啊,就知道想这些。等碑刻完了,咱们宫束班的名声肯定更响,但也不能骄傲。刻碑这行,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刻出好碑,还得继续磨练手艺。
【三人点点头,重新投入到刻碑工作中。油灯的光芒在石碑上跳动,映着三人专注的脸庞,工坊里只有刻刀与石料碰撞的“叮叮”声,偶尔夹杂着三人的欢声笑语,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温馨。】
第三幕:碑成传世,憨货留名
场景五:宫束班刻碑工坊 - 日 - 内
【一月期满,《九成宫醴泉铭》石碑终于刻制完成。石碑矗立在工坊中央,碑身上的字迹工整有力,一笔一划都透着欧阳询书法的神韵,空隙处的祥云图案精致小巧,为石碑增添了几分灵动。老墨、阿石、小笔、阿木站在石碑前,脸上满是自豪。】
阿石:(摸着石碑,激动地说)太好了!终于刻完了!你看这字,多漂亮,跟拓本上的一模一样!
小笔:(眼眶发红,声音哽咽)我……我真的做到了,没有手抖,把每个字都刻好了。
阿木:(笑着说)那是,有我的“稳手木架”帮忙,你肯定能刻好。还有我设计的祥云,是不是特别好看?
老墨:(看着石碑,欣慰地说)不错,这碑刻得好,既保留了欧阳大人书法的精髓,又融入了咱们宫束班的心思。你们三个,这段时间辛苦了。
【就在这时,工坊外传来马蹄声,李大人带着随从走进来,看到石碑,眼睛一亮,快步上前查看。】
李大人:(仔细抚摸着碑身的字迹,赞叹道)好!太好了!这字刻得严谨峭劲,跟欧阳大人的真迹几乎无二,你们宫束班果然名不虚传!
【李大人绕着石碑走了一圈,看到空隙处的祥云图案,更是惊喜。】
李大人:这祥云图案是谁设计的?既不破坏碑文的整体美感,又增添了几分雅致,心思巧妙啊!
阿木:(上前一步,拱手道)回大人,是小人设计的。之前刻碑时不小心在石料上留下一个小坑,小人便想着把它改成祥云图案,没想到能得到大人的认可。
李大人:(点点头,赞许道)懂得灵活变通,是个可塑之才。老班主,这次刻碑你们立了大功,朝廷定会重重赏赐。
老墨:(躬身行礼)多谢大人夸奖,这都是我等分内之事。能为欧阳大人的书法刻碑,流传后世,是咱们宫束班的荣幸。
【李大人让人把石碑装车,准备运往九成宫遗址。阿石、小笔、阿木跟在石碑后面,依依不舍地看着它被抬出工坊。】
阿石:(小声说)真舍不得,这碑刻了一个月,就跟咱们的孩子似的。
小笔:(笑着说)没关系,以后咱们可以去九成宫看它,说不定还能看到有人在碑前临摹呢。
阿木:(点头道)对,以后咱们宫束班还要刻更多的好碑,让更多人的书法流传后世!
【老墨看着三人的背影,嘴角露出笑容,拿起烟杆抽了一口,心里想着:这群憨货,虽然平时嘻嘻哈哈,关键时刻倒是不含糊。这《九成宫醴泉铭》石碑能流传于世,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啊。】
场景六:九成宫遗址 - 日 - 外
【九成宫遗址前,人头攒动,百姓们围在新立起的《九成宫醴泉铭》石碑前,啧啧称赞。阿石、小笔、阿木混在人群中,听着大家的夸奖,脸上满是骄傲。】
百姓甲:这碑刻得真好,字如其人,欧阳大人的书法果然名不虚传!
百姓乙:你们看这祥云图案,多精致,肯定是刻碑的匠人花了心思的。
阿石:(凑到百姓身边,得意地说)那可不,这祥云是我刻的,字是我师妹刻的,我们班主指导的,都是咱们宫束班的手艺!
【小笔赶紧拉了拉阿石的衣角,让他别张扬。阿木则笑着说:“咱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能让大家看到欧阳大人的书法,才是最重要的。”】
【老墨站在不远处,看着石碑和欢呼的百姓,心里感慨万千。他知道,这石碑不仅承载着欧阳询的书法艺术,也记录着宫束班这群憨货的汗水与欢笑,将会在岁月的流转中,一直流传下去。】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石碑上,为碑身镀上一层金色。阿石、小笔、阿木蹦蹦跳跳地来到老墨身边,邀请他去吃羊肉汤。老墨笑着点头,四人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渐渐消失在远方,只留下石碑静静矗立,诉说着唐朝的书法传奇与一群刻碑匠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