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工坊志:工艺门“憨货”传艺记
人物表
- 老憨:工艺门宫束班班主,五十余岁,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说话直来直去,做事一根筋,对灌钢法技艺极为执着。
- 二憨:老憨徒弟,二十出头,憨厚老实,学手艺认真刻苦,但有时会犯迷糊,爱跟老憨拌嘴。
- 三憨:老憨徒弟,与二憨同龄,性格开朗,手脚麻利,脑子灵活,擅长观察总结,是老憨的得力助手。
- 李匠头:长安城西工坊匠头,四十多岁,经验丰富,起初对工艺门的灌钢法半信半疑,注重实际效果。
- 王铁匠:城西工坊铁匠,三十多岁,性格急躁,固守传统锻铁方法,对新工艺有抵触情绪。
- 赵掌柜:长安城里的兵器商人,五十岁左右,精明干练,看重兵器质量,希望能找到更优质的钢铁制作兵器。
- 众铁匠:城西工坊的其他铁匠,多为二十至四十岁,态度各异,有的好奇,有的观望。
第一幕:初到长安,遇冷遭疑
场景一:长安城西工坊门口 - 日 - 外
【清晨,阳光洒在长安城西工坊的木门上,工坊内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老憨带着二憨、三憨背着工具箱,风尘仆仆地站在工坊门口,老憨抻着脖子往里瞅,二憨不停地擦着额头的汗,三憨则整理着工具箱里的工具。】
老憨:(嗓门洪亮)里头有人没?俺们是工艺门宫束班的,来给大伙传灌钢法的手艺!
【打铁声渐停,工坊门“吱呀”一声打开,李匠头探出头来,上下打量着老憨三人,身后跟着几个铁匠,王铁匠抱着胳膊,一脸不屑。】
李匠头:(语气平淡)工艺门?灌钢法?没听过。俺们这工坊用老法子打铁几十年了,啥兵器、农具没造过,不用劳烦各位了。
王铁匠:(冷笑一声)哼,看你们这风尘仆仆的样,怕不是来骗吃骗喝的吧?还灌钢法,别是瞎琢磨出来的破烂法子,耽误我们干活。
二憨:(急得脸通红)你咋说话呢!俺们师傅的灌钢法可厉害着呢,打出来的钢又硬又韧,比你们老法子强多了!
老憨:(拽了拽二憨的胳膊,瞪了他一眼)二憨,别跟人家吵。李匠头,俺们不是骗子,俺们这灌钢法是祖辈传下来的真手艺,能提高钢铁质量,还能省不少功夫。你要是不信,俺们可以当场给你们演示演示。
李匠头:(犹豫了一下,看向身后的众铁匠)大伙觉得呢?要不就让他们试试?要是真有用,对咱们工坊也是件好事。
众铁匠甲:匠头,我觉得可以试试,说不定真有好手艺呢。
众铁匠乙:是啊,老是用老法子,也没啥进步,看看也好。
李匠头:(点点头)行,那你们就试试。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要是耽误了工坊的活计,你们可得赔偿。
老憨:(拍着胸脯)放心!俺们保证,要么把好手艺教给你们,要么立马走人,绝不耽误你们干活!
【李匠头侧身让开,老憨带着二憨、三憨走进工坊,王铁匠狠狠瞪了他们一眼,也跟着走了进去。】
场景二:城西工坊打铁区 - 日 - 内
【工坊内,炉火熊熊,铁砧、铁锤等工具摆放整齐。老憨让二憨、三憨把工具箱打开,取出所需的材料和工具,众铁匠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
老憨:(指着一堆熟铁和生铁)大伙看好了,这灌钢法第一步,就是要把这柔铁(熟铁)屈盘起来,然后把这生铁陷在中间。
【二憨按照老憨的吩咐,将熟铁弯成圆盘状,三憨则把生铁块放在熟铁圆盘的中间缝隙里,老憨仔细调整着位置。】
王铁匠:(撇了撇嘴)就这么把铁堆在一起?能行吗?俺们平时都是把铁烧红了直接锻打,哪有这么麻烦的。
老憨:(没理会王铁匠,继续说道)接下来,要用泥把它们封起来,这样烧的时候,热量才不会散得太快,生铁也能更好地融化,渗到熟铁里去。
【三憨端来调好的泥,老憨和他一起把铁堆仔细包裹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口。众铁匠看得目不转睛,李匠头也凑上前来,仔细观察着泥的成分。】
李匠头:老憨师傅,你这泥里加了啥东西啊?看着跟普通的泥不太一样。
老憨:(笑了笑)李匠头好眼力!这里头加了草木灰和石英砂,能起到保温和助熔的作用,让生铁更容易化开,还能去除铁里的杂质。
【老憨把封好泥的铁堆放进炉火里,二憨拉动风箱,炉火越烧越旺,火苗窜得老高。众铁匠围在炉火旁,焦急地等待着,王铁匠在一旁来回踱步,显得很不耐烦。】
三憨:(小声对老憨说)师傅,你说这次能成不?他们好像还是不太信咱们。
老憨:(拍了拍三憨的肩膀)放心,咱们的手艺错不了。等会儿开炉了,让他们看看啥叫真正的好钢!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老憨让二憨停下拉风箱,待炉火稍凉,他小心翼翼地把铁堆从炉子里取出来,敲掉外面的泥壳。只见里面的熟铁和生铁已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块黑亮的钢坯。】
众铁匠甲:(惊讶地)哇!真融在一起了!看着比咱们平时打的钢亮多了。
众铁匠乙:是啊,这颜色看着就不一样,说不定真的更结实。
王铁匠:(脸色有些难看,但还是嘴硬)哼,看着好看有啥用?还得锻打出来试试才知道,说不定一敲就碎了。
老憨:(拿起钢坯,放在铁砧上)好,那咱们就锻打试试!二憨,拿大锤来!
【二憨递过大锤,老憨抡起锤子,“叮叮当当”地锻打起来,钢坯在锤子的敲击下逐渐变形,却没有出现裂纹。三憨在一旁不时地给钢坯加热,配合着老憨。】
李匠头:(凑近观察,点头称赞)不错不错,这钢的韧性确实好,这么用力锻打都没裂。咱们平时打的钢,这么敲早就出裂纹了。
赵掌柜:(不知何时来到了工坊,笑着走上前)好手艺!真是好手艺!老憨师傅,我刚才在门口都听见动静了,没想到你们真能打出这么好的钢。
老憨:(停下锤子,擦了擦汗)赵掌柜过奖了,这都是俺们工艺门的老手艺了。
赵掌柜:(看着钢坯,两眼放光)老憨师傅,要是用你们这灌钢法打出来的钢做兵器,肯定特别耐用。我跟你们定个合作咋样?以后你们打的钢,我都包了,价格肯定让你们满意!
王铁匠:(见赵掌柜都这么说,脸色缓和了不少,走到老憨身边)老憨师傅,刚才是我不对,不该怀疑你们的手艺。你这灌钢法是真厉害,能不能教教俺们啊?
老憨:(哈哈大笑)当然能!俺们来这儿就是为了传艺的。只要你们愿意学,俺们就把这灌钢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们!
【众铁匠一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李匠头也笑着拍了拍老憨的肩膀,工坊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第二幕:耐心授艺,化解难题
场景三:城西工坊打铁区 - 日 - 内
【接下来的几天,老憨每天都带着二憨、三憨在工坊里教众铁匠灌钢法。这天,老憨正在给大伙讲解如何调配封泥,二憨在一旁演示,三憨则在帮着整理材料。】
老憨:这封泥的调配可是关键,草木灰和石英砂的比例要是错了,要么生铁化不开,要么熟铁渗碳不够。你们看,像二憨这样,先把草木灰和石英砂按照三比一的比例混在一起,再加点水,搅拌均匀,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
【众铁匠围在一旁,认真地看着,有的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王铁匠也在其中,他一边看一边时不时地提问。】
王铁匠:老憨师傅,要是没有石英砂,用别的东西代替行不行啊?俺们村里有时候不好找石英砂。
老憨:(想了想)要是实在没有石英砂,用磨碎的瓷片也行,不过效果可能会差一点。到时候你们可以先试试,要是不行再想别的办法。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铁匠突然喊了起来,他手里拿着一块刚从炉子里取出来的钢坯,脸上满是焦急。】
年轻铁匠:老憨师傅,你快看看,我这钢坯怎么回事啊?外面都烧化了,里面还是生的。
【老憨赶紧走过去,拿起钢坯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温度。二憨和三憨也凑了过来,众铁匠也都围了过来,想看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老憨:(皱着眉头)你是不是把生铁和熟铁放反了?而且封泥的时候,是不是没把缝隙封严实啊?
年轻铁匠:(挠了挠头)好像……好像真把生铁和熟铁放反了,封泥的时候也没太注意,以为随便封上就行。
老憨:(叹了口气)你呀,咋这么马虎呢?生铁要放在熟铁中间,这样才能让铁水渗到熟铁里去。封泥要是没封严实,热量都跑光了,里面的铁自然烧不熟。来,我再给你演示一遍,你仔细看着。
【老憨重新取来熟铁和生铁,按照正确的方法摆放好,又仔细地用封泥把它们包裹起来,边做边讲解注意事项。年轻铁匠在一旁认真地看着,时不时地点点头。】
三憨:(小声对二憨说)师哥,你看他刚才那慌张的样,跟你上次把风箱拉太快,把炉火吹灭了一样。
二憨:(瞪了三憨一眼)你还好意思说我,上次你把泥调得太稀,差点把整个铁堆都泡坏了。
老憨:(听到他们的对话,回头瞪了他们一眼)你们俩别在这儿拌嘴,过来帮忙。二憨,你去把炉火再烧旺点;三憨,你去准备好锻打的工具,等会儿钢坯烧好了,咱们还要锻打呢。
【二憨和三憨赶紧应了一声,分头去做事。众铁匠看着老憨耐心地教导年轻铁匠,都暗暗佩服,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场景四:城西工坊后院 - 晚 - 外
【傍晚,工坊里的活计都做完了,众铁匠都回家了,老憨、二憨、三憨坐在工坊后院的石凳上,看着天上的星星。】
二憨:(伸了个懒腰)师傅,这几天教他们手艺,可真累啊,不过看着他们学会了,还挺有成就感的。
三憨:是啊师傅,今天赵掌柜还来跟我说,想用咱们的灌钢法打一批兵器,送到军营去呢。要是成了,咱们工艺门的名声就更大了。
老憨:(笑着点点头)嗯,这都是好事。咱们工艺门的手艺,就是要传给更多的人,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用上好钢,造出好兵器、好农具。不过你们俩也不能骄傲,以后还要好好钻研手艺,把灌钢法再改进改进,让它变得更好用。
【就在这时,李匠头提着一壶酒和几个小菜走了过来,笑着递给老憨。】
李匠头:老憨师傅,这几天辛苦你们了,我特意弄了点酒菜,咱们喝点,聊聊天。
老憨:(接过酒壶,高兴地)哎呀,李匠头太客气了,来,二憨、三憨,咱们一起喝。
【几人围坐在石凳上,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聊起了工坊的未来,聊起了灌钢法的传承,夜色中传来他们阵阵的笑声。】
第三幕:艺满长安,声名远扬
场景五:城西工坊 - 日 - 内
【一个月后,城西工坊用灌钢法打造的第一批兵器出炉了。赵掌柜带着几个伙计来到工坊,想要验收这批兵器。李匠头、老憨、二憨、三憨以及众铁匠都围在一旁,紧张地等待着。】
赵掌柜:(拿起一把长刀,拔出刀鞘,刀刃寒光闪闪)好刀!真是好刀!你们看这刀刃,又亮又锋利。来,试试它的硬度。
【一个伙计拿来一块厚铁板,赵掌柜拿起长刀,用力向铁板砍去,只听“咔嚓”一声,铁板被砍出一道深深的痕迹,而刀刃却完好无损。】
赵掌柜:(兴奋地拍手)太好了!这刀的硬度和锋利度都比我之前买的兵器强多了。李匠头,老憨师傅,这批兵器我很满意,以后我就跟你们工坊长期合作了!
李匠头:(高兴地)太好了赵掌柜!有你的支持,咱们工坊以后肯定能发展得更好。这还得多亏了老憨师傅他们,要是没有他们传的灌钢法,咱们也打不出这么好的兵器。
老憨:(笑着说)李匠头客气了,这也是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咱们把这灌钢法好好传承下去,以后肯定能造出更多更好的东西。
【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不少工坊都派人来城西工坊学习灌钢法,老憨也毫不吝啬,把灌钢法的技艺教给了更多的人。工艺门“憨货”的名声也在长安传开了,不过这次,“憨货”不再是贬义词,而是成了对他们朴实、执着、乐于传艺的称赞。】
场景六:长安街头 - 日 - 外
【几天后,老憨带着二憨、三憨走在长安街头,准备离开长安,去下一个地方传艺。街上的人们看到他们,都热情地打招呼。】
路人甲:这不是工艺门的老憨师傅吗?听说你们的灌钢法可厉害了,造出的兵器特别好。
路人乙:是啊,我家男人就在工坊里干活,学了你们的灌钢法,现在打的铁比以前好多了,工钱也涨了不少,真是谢谢你们了!
二憨:(笑着对老憨说)师傅,你看,咱们现在成名人了!
三憨:是啊师傅,以后咱们去别的地方传艺,肯定会更顺利的。
老憨:(欣慰地看着街上的人们,又看了看二憨和三憨)咱们不是名人,咱们就是一群传手艺的“憨货”。只要能把好手艺传给更多的人,让大伙都能用上好东西,咱们就满足了。走,咱们去下一个地方,把灌钢法接着传下去!
【老憨带着二憨、三憨,背着工具箱,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城外走去。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光,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长安的街头,但灌钢法的技艺却在长安扎下了根,并且会一直传承下去,造福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