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匠事:烟火误
人物表
- 老鲁:50岁,宫束班掌班,手巧但认死理,凡事讲究“祖制”,口头禅“按老法子来准没错”
- 石头:22岁,宫束班学徒,力气大却毛手毛脚,总爱琢磨新鲜点子
- 小豆子:18岁,宫束班学徒,心思细,擅长整理料账,却总被石头带跑偏
- 李监造:40岁,工部监造官,刻板严厉,每月必来宫束班查工
第一幕:料房乱事
【场景】长安皇城宫束班料房,靠窗摆着三排木架,上面堆着朱砂、硝石、硫磺等工艺原料,墙角堆着捆好的竹篾和宣纸,地上散落着几个破了口的陶罐。
【时间】唐开元十七年,秋,午后
(老鲁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半块朱砂,正用小刀细细刮成粉末,石头蹲在他旁边,手里攥着个竹编的小篮子,却总忍不住瞟架子上的硝石罐)
老鲁:(头也不抬)石头,手里的朱砂粉筛细些,下午要给蓬莱殿做雕花漆盒,差了成色,李监造又要拿“不敬宫室”说事儿。
石头:(嘟囔着筛粉)知道了鲁班头,可这硝石堆在这儿大半年了,除了夏天冰西瓜,就没别的用?前儿我听东市药铺的老张说,这东西能跟别的药掺着用……
老鲁:(猛地抬头,手里的小刀“当啷”掉在地上)你少跟那些走街串巷的混!宫束班的料,哪样不是定好用途的?硝石配朱砂,是给漆器描红的,硫磺是给铜器除锈的,掺到一块儿,回头把殿里的柱子烧了,咱们仨都得去大理寺领罪!
(小豆子抱着账本从门外进来,怀里的账本差点滑掉,石头眼疾手快接住,却带倒了旁边的硝石罐,半罐硝石撒在地上,还溅到了老鲁面前的朱砂粉里)
小豆子:(慌得脸发白)鲁班头!我、我就是来跟您说,这个月的硫磺剩得比上月多了两斤,是不是……
老鲁:(看着地上混在一块儿的红白粉末,气得吹胡子瞪眼)还说!都是你俩毛手毛脚的!赶紧把地上的料扫起来,分开装回罐里,要是掺了杂,我罚你俩抄十遍《宫造则例》!
(石头和小豆子赶紧拿扫帚扫粉,石头扫到一半,突然想起什么,偷偷抓了一把混着硝石、朱砂、硫磺的粉末,塞到自己腰间的小布包里,小豆子瞥见了,拽了拽他的袖子)
小豆子:你疯了?鲁班头看见要骂人的!
石头:(压低声音)你别声张,晚上咱们在后院试试,说不定能弄出点新鲜玩意儿,总比天天筛粉强!
(老鲁没注意俩学徒的小动作,正蹲在地上捡掉了的小刀,嘴里还念叨着“这俩憨货,早晚要闯祸”)
第二幕:后院试险
【场景】宫束班后院,墙角有个废弃的土灶,灶边堆着些枯枝,院墙上爬着几株牵牛花,天色已经暗下来,只有房檐下挂着一盏昏黄的油灯。
【时间】当晚,戌时
(石头抱着个破陶罐蹲在土灶前,小豆子手里拿着火折子,左右张望,显得很紧张)
小豆子:石头,要不算了吧,鲁班头要是发现咱们偷拿料,肯定要把咱们赶出宫束班的。
石头:(把布包里的混合粉末倒进陶罐,又往里面加了点枯枝碎)怕什么?咱们就点一下,要是没动静,明天把料偷偷放回去,谁也不知道。你想啊,要是真能弄出点不一样的,以后咱们宫束班说不定能做新玩意儿,不用总跟在漆作、木作后面打杂。
(小豆子咬了咬嘴唇,还是把火折子凑到陶罐口,火折子刚碰到粉末,“噗”的一声,罐子里突然冒出一团火苗,还带着“滋滋”的响,吓得小豆子手一哆嗦,火折子掉在地上)
石头:(眼睛一亮,伸手想去碰火苗)哎!真着了!比柴火点得还快!
(没等石头碰到,陶罐里突然“嘭”的一声,冒出一股黑烟,还溅出几个火星,石头和小豆子吓得往后一躲,正好撞在刚进来的老鲁身上)
老鲁:(手里端着的晚饭碗差点掉了,看见土灶边的黑烟,气得脸通红)你们俩小兔崽子!敢在后院玩火?这要是烧了宫墙,咱们全班会被流放三千里!
(老鲁说着就去抓石头的胳膊,石头赶紧指着陶罐:“鲁班头您看!这粉末点着了比柴火厉害,还会‘嘭’的一声!”老鲁顺着他指的方向看,陶罐里还冒着青烟,地上散落的粉末沾了火星,又“噼啪”响了两声)
老鲁:(皱着眉头走过去,蹲在陶罐边,小心翼翼地用树枝拨了拨剩下的粉末)这是……你把硝石、朱砂、硫磺掺一块儿了?
小豆子:(小声说)是、是石头拿的料,说想试试能不能做新玩意儿……
老鲁:(突然不骂了,盯着粉末看了半天,又拿起树枝沾了点粉末,凑到油灯下看)前儿我跟木作的老王聊天,他说早年在江南见过有人用“发火石”引火,可没这么大动静……你们再点一次,我看看。
(石头愣了一下,赶紧又抓了点粉末放进陶罐,小豆子犹豫着递过火折子,这次火苗刚碰到粉末,“嘭”的一声更响了,还弹出几个火星,落在旁边的干草上,老鲁眼疾手快,一脚把干草踩灭)
老鲁:(拍了拍手上的灰,眼神里多了点琢磨的神色)这东西倒是烈,就是太没规矩,说炸就炸,要是能管着点,说不定……
(突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还有李监造的声音:“老鲁!听说你们后院有烟火味,是不是料房走水了?”老鲁吓得赶紧把陶罐踢到灶台下,石头和小豆子赶紧用土把地上的粉末盖住)
第三幕:监造查问
【场景】宫束班前院,摆着几张木案,上面放着没做完的漆盒和铜器,李监造穿着青色官服,背着手站在院中央,老鲁、石头、小豆子站在他面前,低着头。
【时间】次日,辰时
李监造:(眼睛扫过三人)昨日戌时,巡夜的禁卫看见宫束班后院有黑烟,还听见响声,你们说说是怎么回事?
老鲁:(上前一步,拱手道)回李监造,是学徒石头晚上在后院劈柴,不小心把柴火堆弄散了,火星溅到了干草上,小豆子赶紧用水泼灭了,没酿成事故,是我没管好徒弟,还请监造恕罪。
石头:(偷偷抬眼看李监造,想说话,被小豆子拽了拽袖子)
李监造:(冷笑一声)劈柴能有“嘭”的响声?我看你们是拿宫束班的料胡折腾!前儿漆作的人说,你们少了半罐硝石,是不是被你们拿去做旁的了?
(老鲁刚要开口,石头突然往前一步,大声说:“李监造!是我拿的硝石,还有朱砂和硫磺,我想试试能不能做新的引火东西,昨晚点的时候确实响了,可没浪费多少料!”)
老鲁:(急得跺脚)石头!你闭嘴!
李监造:(惊讶地看着石头,又看向老鲁)哦?还有这种事?你们把那东西做出来,我看看。
(老鲁没办法,只好让石头去后院拿陶罐,石头很快抱来陶罐,里面还剩点混合粉末,李监造让小豆子拿火折子点,火折子刚碰到粉末,“嘭”的一声,火苗窜起半尺高,还带着黑烟,吓得李监造往后退了两步)
李监造:(脸色变了变,又凑过去看陶罐)这东西……倒是烈性,要是装在竹筒里,点着了岂不是能炸开花?
老鲁:(赶紧说)监造明鉴!这东西太危险,昨天差点烧了干草,要是用在宫室里,怕是会出乱子,还是赶紧把剩下的料封存起来,以后不许再碰。
李监造:(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封存倒不必,前儿兵部的人来问,有没有能在战场上“惊敌”的东西,这玩意儿要是改改,说不定能用。老鲁,你们宫束班接下来别做漆器了,把这粉末的配比琢磨清楚,下次我来,要看到能控制的“火气”。
(老鲁愣了,石头和小豆子也傻了,李监造说完,背着手走了,留下三人站在院子里,风吹过,地上的草屑打了个转)
石头:(挠着头笑)鲁班头,咱们这是……要做新东西了?
老鲁:(瞪了他一眼,却忍不住笑了)你这憨货,要是弄不好,咱们还是要去大理寺领罪!赶紧把料账整理好,从今天起,每天试三次配比,记清楚多少硝石、多少硫磺,一点都不能错!
小豆子:(赶紧拿出账本,翻开新的一页)我这就记!就叫“发火料账”怎么样?
老鲁:(点头)行,就叫这个,按老法子记,每一笔都要清楚——不过,下次点的时候,离柴房远点!
(三人笑着往料房走,阳光透过院墙上的牵牛花,洒在地上,留下细碎的影子,陶罐里的粉末还在轻轻冒着青烟,像是在等着下次“嘭”的一声,惊破长安的天)
第四幕:烟火初成
【场景】三个月后,宫束班后院,地上摆着十几个竹筒,每个竹筒口都塞着棉纸,旁边放着几罐配好的粉末,老鲁、石头、小豆子脸上都沾着灰,却笑得眼睛都眯了。
【时间】冬,午后
(李监造带着两个兵部的人来,老鲁赶紧上前,手里拿着个缠着麻绳的竹筒)
老鲁:(拱手)监造,兵部的官爷,这三个月我们试了二十多种配比,硝石七分、硫磺二分、朱砂一分,装在竹筒里,点着棉纸,能炸出火星,还能响半天,不会烧起来。
(石头拿着火折子,走到竹筒边,小心翼翼地点着棉纸,棉纸“滋滋”烧了一会儿,突然“嘭”的一声,竹筒炸开来,火星溅起一人高,还带着响亮的响声,兵部的人吓了一跳,随即拍手叫好)
兵部官员:(上前拿起炸开的竹筒碎片)好!这东西在战场上点起来,能惊得敌人马惊,比敲锣还管用!老鲁,你们宫束班立大功了!
李监造:(笑着拍了拍老鲁的肩膀)没想到你们这几个“憨货”,还真琢磨出好东西!我这就上奏陛下,给你们宫束班记上一功。
石头:(挠着头笑)鲁班头,咱们这算不算做了新玩意儿?比做漆盒有意思多了!
老鲁:(看着天上还没散的青烟,笑着点头)算!算!以后咱们宫束班,不止能做宫室的活儿,还能做“惊敌”的烟火——不过,还是得按老法子来,配比一点都不能错,知道吗?
(小豆子拿着账本跑过来,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配比和试验结果,阳光照在账本上,“发火料账”四个字格外显眼,远处传来长安街的叫卖声,和后院的“嘭嘭”声混在一块儿,成了开元年间最特别的声响)
人物表(新增)
- 王将军:45岁,兵部郎将,沉稳干练,专注军务,为边境战事寻求破敌之法
- 小匠人阿吉:16岁,新入宫束班的学徒,擅长编织细竹篾,心思活络
- 苏公公:50岁,宫中内侍,奉玄宗之命来查看“发火料”进展,说话讲究分寸
第一幕:宫宴惊驾
【场景】大明宫麟德殿偏殿,殿内摆着几张案几,案上放着宫束班新制的“烟火筒”——裹着厚纸的竹筒里装满配好的粉末,竹口插着浸了油的棉线。老鲁、石头、小豆子站在殿角,王将军和苏公公站在殿中,远处传来宫宴的丝竹声。
【时间】开元十八年,春,上元节前
(苏公公拿起一个烟火筒,掂量了掂量,眉头微蹙)
苏公公:老鲁掌班,陛下听闻你们制出了“惊敌之物”,特让咱家来看看。只是这玩意儿看着粗陋,真能在战场上派上用场?莫不是你们宫束班想邀功,弄些花哨东西糊弄人?
老鲁:(连忙拱手)苏公公明鉴!这烟火筒我们试了五十多次,硝石七分、硫磺二分、朱砂一分的配比绝无差错,点着了能响能炸,火星能溅三尺远,不信您看——石头,点一个!
(石头赶紧拿出火折子,走到殿外空地上,选了个远离梁柱的地方,点燃了烟火筒的棉线。棉线“滋滋”烧了两息,突然“嘭”的一声巨响,火星冲天而起,还带着一股黑烟,吓得殿外路过的小太监尖叫着跑开,连殿内的丝竹声都顿了一下)
苏公公:(被响声惊得后退一步,手里的拂尘差点掉了)哎哟!这动静也太大了!要是在宫宴上放,岂不是要惊了圣驾?
王将军:(却眼睛一亮,快步走到烟火筒炸开的地方,看着地上的纸灰和火星)好!够烈!边境的突厥骑兵最怕异响,要是把这烟火筒埋在阵前,等他们冲过来时点燃,定能惊乱他们的马群!
(正说着,殿外传来脚步声,玄宗身边的高力士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个侍卫)
高力士:苏公公,陛下问这边情形如何?方才那响声,陛下在主殿都听见了。
苏公公:(赶紧上前回话)回高公公,这烟火筒确实烈性,就是动静太大,怕是不宜在宫中燃放。不过王将军说,这东西在战场上能惊敌,倒是个好物件。
高力士:(看向王将军)王郎将,若真如你所说,这东西能助战事,陛下定有重赏。只是眼下上元节要到了,宫中有宴,陛下还问,这玩意儿能不能改改,做成能看的烟火?别总是“嘭嘭”炸,也添些颜色,让宫宴热闹些。
(老鲁愣了,石头和小豆子也面面相觑——他们只琢磨着怎么让烟火筒“烈”,从没想着让它“好看”)
老鲁:(犹豫着开口)高公公,这烟火筒的粉末是按“炸劲”配的,要加颜色……怕是得改配比,万一改坏了,既不能惊敌,也不能看,可就误事了。
石头:(突然插话)鲁班头!我前儿在料房见着有雌黄和铅丹,都是带颜色的料,要是掺进去,会不会让火星变颜色?咱们试试呗!
小豆子:(拉了拉石头的袖子)你又瞎琢磨!雌黄是涂漆器的,铅丹是画符的,掺进烟火筒里,万一炸不出火星,反而有毒气,怎么办?
王将军:(却摆了摆手)无妨!战场用的和宫宴用的分开做便是。老鲁掌班,你们先试着改改,若是能做出彩色烟火,上元宫宴用得上,陛下高兴了,给你们宫束班的赏赐,少不了!
第二幕:料房试色
【场景】宫束班料房,木架上多了几罐新料——雌黄(黄色)、铅丹(红色)、石绿(绿色),地上摆着十几个小竹筒,阿吉正蹲在地上,用细竹篾编织小巧的竹笼,石头和小豆子在调配粉末,老鲁拿着账本,一边看一边记。
【时间】三日后,午后
(石头把一勺雌黄粉倒进硝石、硫磺、朱砂的混合粉末里,搅拌均匀,倒进一个小竹筒里)
石头:小豆子,你记一下,这次加了一钱雌黄,看看点着了是什么颜色。
小豆子:(在账本上写着“雌黄一钱,烟火筒一号”)知道了!不过你上次加铅丹,火星是红了点,可炸劲小了一半,这次加雌黄,别连响都不响了。
(阿吉编完一个竹笼,递过来)石头哥,我把竹笼编小了,正好能套在竹筒外面,万一竹筒炸碎了,竹笼能兜住碎片,不会伤人。
石头:(接过竹笼,套在竹筒上)还是阿吉心思细!上次点加铅丹的烟火筒,碎片溅到我手上,现在还有印子呢。
(老鲁走过来,拿起加了雌黄的竹筒,看了看粉末的颜色)配比别乱改,硝石还是七分,其他料加得越多,炸劲越小。咱们分两条路走:一条路按原配比做战场用的“惊雷筒”,另一条路减些硫磺,加颜料,做宫宴用的“彩焰筒”。
(石头拿着火折子,又走到后院,这次他把套着竹笼的“彩焰筒”放在地上,点燃了棉线。棉线烧完,“嘭”的一声,没有上次那么响,但火星却变成了明黄色,在空中飘了一会儿才落下,像散落的金屑)
小豆子:(拍着手叫好)变黄了!真的变黄了!阿吉,你看,你的竹笼也没坏!
阿吉:(笑着点头)要是再加石绿,会不会变绿?咱们再试一个!
(老鲁也走了过来,看着地上的黄火星,脸上露出笑容)不错!炸劲小了正好,宫宴上放着安全,颜色也好看。小豆子,把这个配比记下来:硝石七分、硫磺一分八、朱砂一分、雌黄二分。再调个加石绿的,试试绿色。
(正试得热闹,王将军的亲兵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
亲兵:老鲁掌班!王将军让我来取“惊雷筒”,边境急报,突厥骑兵近期可能会来犯,要带五十个惊雷筒去前线!
老鲁:(脸色一正)好!我们已经做好了三十个,剩下的二十个,今晚连夜赶制,明早一定给王将军送去!
石头:(攥紧了手里的火折子)王将军带惊雷筒去战场,要是管用,咱们宫束班也算为朝廷出力了!
老鲁:(拍了拍石头的肩膀)别光顾着高兴,惊雷筒的配比一点都不能错,要是出了岔子,害了前线的将士,咱们就是罪人!赶紧干活!
第三幕:双线建功
【场景】分两处:左半幕是边境战场,夜色中,突厥骑兵冲向唐军阵地,阵前突然响起“嘭嘭”巨响,火星四溅,马群受惊狂跳;右半幕是大明宫宫宴,夜空中,彩色火星炸开,红的、黄的、绿的,照亮了麟德殿的琉璃瓦,玄宗和嫔妃们拍手叫好。
【时间】开元十八年,上元节夜
(左半幕:王将军站在阵前,看着突厥骑兵冲来,大喊一声“点火!”。唐军士兵点燃了埋在阵前的惊雷筒,巨响连连,火星乱飞。突厥的战马嘶鸣着人立而起,骑兵们控制不住马,阵形瞬间大乱)
突厥首领:(气急败坏)这是什么鬼东西?怎么又响又炸!撤!快撤!
(唐军趁机冲锋,突厥骑兵狼狈逃窜,王将军看着远去的敌军,拿起一个没点燃的惊雷筒,哈哈大笑)
王将军:宫束班的憨货们,立大功了!
(右半幕:麟德殿外,老鲁、石头、小豆子、阿吉站在阶下,看着他们制的彩焰筒一个个升空,炸开彩色的火星。玄宗坐在殿上,举杯笑道)
玄宗:这彩色烟火做得好!比往年的花灯热闹多了!高力士,传旨下去,赏宫束班黄金五十两,老鲁掌班升为“宫造副监”,石头、小豆子、阿吉各赏绢十匹!
高力士:(高声传旨)陛下有旨,赏宫束班黄金五十两,老鲁升宫造副监,石头、小豆子、阿吉各赏绢十匹!
(老鲁带着三个徒弟连忙跪地谢恩,石头抬头看着夜空中的彩色火星,偷偷对小豆子说)
石头:你看!咱们当初瞎琢磨的粉末,现在既能保家卫国,又能让陛下高兴,值了!
小豆子:(笑着点头)就是鲁班头总说咱们是憨货,可要是没有咱们这些憨货,哪来的烟火筒啊!
老鲁:(听见他俩的话,瞪了一眼,却忍不住笑了)还说!下次做惊雷筒,配比要是错了一丝,照样罚你们抄《宫造则例》!
(夜风吹过,战场的硝烟和宫宴的烟火气仿佛在空气中交汇,宫束班的四个“憨货”看着眼前的景象,都笑得眉眼弯弯——他们从没想着发明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只是想把手里的活做明白,却偏偏在一次次试错里,让那捧不起眼的粉末,炸响了盛唐的夜空)
第四幕:匠心传承
【场景】宫束班料房,木架上多了一个新的木盒,上面刻着“火药方”三个字,盒子里放着两本账本:一本记着“惊雷筒”的战场配比,一本记着“彩焰筒”的宫宴配比。老鲁坐在案前,给十几个新学徒讲课,石头、小豆子、阿吉站在旁边,手里拿着烟火筒的半成品。
【时间】开元十九年,秋,午后
老鲁:(指着木盒)你们记住,这“火药方”不是咱们宫束班的私物,是大唐的物件。做惊雷筒,要按七分硝石、二分硫磺、一分朱砂的配比来,多一丝少一丝,到了战场上就是害人性命;做彩焰筒,虽能减些硫磺加颜料,但也不能乱加,铅丹多了有毒,石绿多了会灭火星,都得按账本上的来。
一个小学徒:(举手)鲁班头,咱们能不能再改改配比,让火药更厉害些?比如多加硝石,是不是能炸得更响?
石头:(笑着插话)我当初也这么想过,加了八分硝石,结果点着了直接炸碎了竹筒,碎片差点伤了小豆子。这配比是试了几十次试出来的,不能瞎改。
小豆子:(拿出当初的旧账本,翻到第一页)你们看,这是我们第一次试错的记录,那时候掺了太多朱砂,点着了只冒烟不炸,还浪费了半罐料。做匠人,就得耐住性子,一步一步来。
阿吉:(拿起一个竹笼)还有这个,编竹笼的时候要密,不然炸碎的纸筒会溅出去伤人。咱们做活,不光要做得好,还要做得安全,这才是宫束班的规矩。
老鲁:(点头)石头说得对,阿吉也说得对。咱们宫束班没什么大本事,就是能沉下心琢磨手里的活。这火药是咱们偶然发现的,但能把它用明白、传下去,才是真本事。以后你们不管是做惊雷筒保家卫国,还是做彩焰筒添些热闹,都要记住——匠心不是投机取巧,是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次试错都记在心里,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实处。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火药方”的木盒上,也照在十几个年轻学徒的脸上。他们手里拿着工具,眼里闪着认真的光,就像一年前的石头、小豆子和阿吉一样。宫束班的“憨货”们,用最朴素的匠心,把那捧改变了时代的粉末,轻轻放进了传承的长河里,让它在盛唐的时光里,继续炸响属于匠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