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灞河纪事——宫束班造桥录
第一幕:灞河阻道,宫束班偶遇难题
时间:隋开皇三年,暮春
地点:长安城东灞河渡口,岸边酒肆“望河楼”
人物:
- 老班主(宫束班掌事,年近六旬,双手布满老茧,腰间别着墨斗与鲁班尺)
- 小石头(班中 youngest 匠人,十八九岁,眼神活络,总揣着木刻小玩意儿)
- 铁蛋(班中力工,二十余岁,膀大腰圆,说话直来直去)
- 李簿吏(长安县衙文书,三十岁,身着青布官服,手持文书焦急踱步)
- 渡夫(年近五旬,皮肤黝黑,撑着破旧木船靠岸)
(幕启:灞河春水湍急,浊浪拍打着岸边碎石,渡口挤满了等候过河的百姓、商队。木船在河心摇摇晃晃,渡夫嘶吼着稳住船身,却被一阵浪头掀得倾斜,船上货物险些落水。岸边百姓惊呼,李簿吏急得直跺脚,转身撞进刚歇脚的宫束班一行人中。)
李簿吏:(踉跄着扶住老班主,拱手致歉)抱歉抱歉!在下长安县衙簿吏,因要往潼关递送粮秣文书,可这灞河连日涨水,渡船屡屡误事,再耽搁下去,怕是要误了皇粮交割的期限啊!
老班主:(扶住李簿吏,目光望向湍急的河面,眉头微皱)官人莫急,这灞河是长安东去的要道,每逢春夏涨水,渡船确实凶险。方才我等从洛阳过来,也见了三艘渡船在河心打转,若非风小些,怕是要出大事。
铁蛋:(把肩上的工具箱往地上一放,粗声粗气)班主,依我看,这渡船就是靠不住!方才我还见有百姓带着孩子,吓得死死攥着船舷,要是真翻了船,可不是闹着玩的!
小石头:(从怀里掏出个木雕小拱桥,递到老班主面前,眼睛亮晶晶的)班主您看!我昨儿在洛阳城见着一座石拱桥,虽小,可稳当得很!要是咱在这灞河上也造一座桥,既不用怕浪头,百姓过河也安全,多好啊!
(老班主接过木雕,指尖摩挲着拱券的纹路,眼神渐渐亮了。他抬头望向灞河两岸,又低头看了看腰间的鲁班尺,忽然一拍大腿。)
老班主:小石头这话,倒是点醒我了!咱宫束班世代做木构、造石坊,虽没造过这么大的河桥,可搭桥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根基扎得稳,拱券撑得牢,再大的浪也冲不垮!
李簿吏:(眼睛骤亮,上前一步抓住老班主的手)老匠人这话当真?若是宫束班能造桥,在下这就回县衙禀报,恳请县令大人拨银支持!这灞河阻道多年,若是能有一座石桥,便是长安百姓的福气啊!
铁蛋:(挠挠头,有些迟疑)可班主,这河这么宽,水又急,咱造桥用的石头、木料,怎么运到河中间去?还有那桥基,总不能在水里刨坑吧?
老班主:(笑着拍了拍铁蛋的肩膀,把木雕递给众人传看)憨小子,凡事都有解法。水急咱就用“沉井法”——先在两岸筑土堤,把河水挡在外面,再在干涸的河床上挖基坑、垒基石;石头重咱就多找些力工,再造几艘大木筏,顺着河岸运过去。至于这桥的样式,咱不用单孔,就造联拱桥,多拱相连,既能分散水流冲击力,又能让桥身更稳当!
(众人围过来看木雕,小石头又补充着在洛阳见的桥的细节,铁蛋搓着手跃跃欲试,李簿吏早已急着要去禀报县令。灞河的风掠过酒肆的幌子,老班主望着河面上挣扎的渡船,心中已有了一座石桥的轮廓。)
第二幕:工地嬉闹,憨匠巧解造桥难题
时间:三个月后,盛夏,清晨
地点:灞河造桥工地,两岸已筑起土堤,河床上搭着木架,数十名匠人、力工忙碌着
人物:
- 老班主(手持图纸,在基坑边踱步,不时指点匠人调整石料位置)
- 小石头(蹲在木架上,用墨斗弹线,身边放着几个新刻的木俑)
- 铁蛋(扛着大石料,与几名力工喊着号子,往基坑边送)
- 王石匠(五十岁,宫束班资深石匠,擅长凿刻石料)
- 小丫头(铁蛋的妹妹,十二三岁,提着食篮来送早饭,在工地边看热闹)
(幕启:工地一派热闹景象,匠人有的在凿石料,有的在搭木架,铁蛋和力工们扛着石料,喊着“嘿哟、嘿哟”的号子,脚步踩得整齐。小石头蹲在木架上,本在弹线,见小丫头提着食篮过来,手一歪,墨线弹到了旁边的木柱上,画出一道歪歪扭扭的线。)
小石头:(吐了吐舌头,从木架上跳下来,凑到小丫头身边)丫头,今天送的啥好吃的?是不是有你娘做的麦饼?
小丫头:(把食篮递给他,指着木柱上的墨线笑)石头哥,你看你,又走神了!这线弹得跟蛇爬似的,要是按这线造桥,桥会不会也歪歪扭扭的?
铁蛋:(扛着石料过来,放下后拍了拍身上的灰,佯怒道)你这小子,干活不专心,就知道跟丫头胡闹!方才班主还说,这拱券的线得弹得比头发丝还直,你倒好,弹成了泥鳅!
(小石头挠着头正要辩解,老班主走了过来,看到木柱上的墨线,非但没生气,反而蹲下来仔细看了看。)
老班主:(指着墨线,对众人说)你们看,这线虽歪,可歪得有意思——水流冲击桥身时,力道不是直的,是斜着往上涌的。咱之前定的拱券弧度,是按静水算的,要是能顺着水流的力道,把拱券的弧度调得“歪”一点,是不是能更好地卸力?
王石匠:(凑过来,摸着下巴思索)班主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去年我在汾河修石桥,就见水流总往桥洞一侧冲,要是拱券能顺着水流的方向,石料就不容易被冲松动了。
小石头:(眼睛一亮,从怀里掏出木俑,往地上一放)我知道了!就像这木俑,要是正面迎着风,风一推就倒;可要是侧着身,风就从旁边滑过去了!咱的桥拱,也得“侧着身”对水流!
(铁蛋听得直点头,伸手拿起木俑,往地上一放,对着木俑吹了口气,木俑果然没倒。小丫头也凑过来,把木俑摆成一排,模拟成桥拱的样子,嘴里还念叨着“水流从这边过,从这边过”。)
老班主:(笑着站起身,拍了拍小石头的肩膀)好小子,歪打正着还能想出道理!今天就按这个思路,先做个小模型,在水里试试——要是成了,咱这灞河桥,就比原定的更稳当!
(众人一听,都来了兴致。小石头立马找来木料,和王石匠一起做模型;铁蛋和力工们也忘了喊累,围在旁边看。小丫头把食篮里的麦饼分给大家,工地里的嬉闹声、讨论声混在一起,连毒辣的太阳都显得不那么热了。)
(中场休息时,王石匠拿着凿子,在一块石料上凿刻,小石头凑过去看,发现他在凿一朵莲花。)
小石头:(指着石料)王师傅,这桥是走人的,凿莲花干啥?又不能吃,又不能当石料用。
王石匠:(手上不停,笑着说)傻小子,造桥不光要稳当,还得好看!这灞河是长安的门户,来往的人多,咱在桥栏上凿些莲花、祥云,既显咱宫束班的手艺,也让百姓过桥时看着舒心。你忘了,去年咱给洛阳王府造门,门楼上刻的凤凰,多少人围着看?
老班主:(走过来,看着石料上的莲花)王师傅说得对。咱匠人干活,既要“结实”,也要“见心”——结实是对得起良心,见心是对得起手艺。这灞河桥,要让后人走在上面,知道咱隋代匠人,不光会造结实的桥,还会造好看的桥!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也拿起一把小凿子,在一块小石料上凿了起来。铁蛋凑过去看,发现他在凿一个小小的石狮子,虽然线条还很粗糙,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第三幕:桥成通水,憨货留名传后世
时间:隋开皇四年,早春,清晨
地点:灞河石桥,桥身已全部完工,数十级石阶通向桥面,桥栏上凿着莲花、祥云,桥头立着一块石碑
人物:
- 老班主(站在桥头,抚摸着石碑,眼中满是欣慰)
- 小石头(牵着小丫头的手,在桥面上跑来跑去,不时停下来摸桥栏上的雕刻)
- 铁蛋(扛着工具,站在桥边,看着百姓们有序地过桥,脸上满是自豪)
- 李簿吏(身着官服,带着几名衙役,捧着酒坛来到桥头)
- 百姓们(男女老少,提着篮子、扛着货物,在桥面上行走,不时发出赞叹声)
(幕启:晨光洒在石桥上,汉白玉般的石料泛着温润的光泽,桥洞下的河水缓缓流过,不再像从前那样湍急汹涌。百姓们排着队,从桥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有的伸手抚摸桥栏,有的低头看桥面上的花纹,不时发出“这桥真稳当”“真好看”的赞叹声。)
小丫头:(拉着小石头的手,在桥面上蹦蹦跳跳)石头哥,你看!这桥比你之前刻的木桥好看多了!你凿的小狮子,在那边呢!
(小石头顺着小丫头指的方向看去,桥栏尽头果然有一尊小小的石狮子,虽然不如其他雕刻精细,却透着一股憨态。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却被老班主拍了拍肩膀。)
老班主:(指着石狮子,笑着说)这狮子虽小,却是咱宫束班所有人的心意——你、铁蛋、王师傅,还有所有匠人、力工,都在这桥上留了自己的手艺。往后百姓走在这桥上,就知道是咱宫束班造的桥。
(李簿吏捧着酒坛走过来,给老班主、小石头、铁蛋各倒了一碗酒。)
李簿吏:老班主,各位匠人!这桥从开工到完工,整整一年,你们风里来雨里去,连过年都在工地忙活。如今桥成了,百姓再也不用怕灞河涨水,长安东去的路也通了!县令大人特意让在下送来好酒,敬各位“憨货”——你们用玩心琢磨手艺,用憨劲干出大事,这灞河桥,就是你们的功劳!
铁蛋:(端起酒碗,一饮而尽,抹了抹嘴)啥憨货不憨货的!咱就是觉得,造一座稳当的桥,让百姓安全过河,比啥都强!往后咱宫束班走出去,人家说“这是造灞河桥的班子”,咱脸上也有光!
小石头:(端着酒碗,看着桥上来往的百姓,轻声说)班主,你说这桥能存多少年?会不会一百年后,还有人走在这桥上,说这是咱隋代匠人造的?
老班主:(举起酒碗,望向远方的长安城墙,声音洪亮)何止一百年!咱用的石料,是从终南山采的硬石;咱打的桥基,是深扎在河床里的;咱造的拱券,是顺着水流的力道来的。只要后人好好维护,这桥能存一千年、两千年!往后的人,走在这桥上,就知道咱隋代有一群匠人,叫宫束班,用最实在的手艺,造了一座最结实的桥!
(百姓们听到老班主的话,纷纷围过来,有人端着自家的饭菜,有人提着新烤的饼,往匠人们手里塞。小丫头拉着小石头,在桥栏边数着莲花雕刻;铁蛋帮着老人把货物扛过桥;老班主站在桥头,看着石碑上“隋开皇四年,宫束班造”的字样,眼中泛起了泪光。)
(幕落:晨光中的灞河石桥,像一条沉稳的巨龙,横跨在灞河之上。桥上人来人往,脚步声、笑声、说话声混在一起,顺着河水,传向远方。数百年后,这座桥依然矗立,后人称之为“隋唐古灞桥”,在桥栏的莲花雕刻上,在桥基的石料缝隙里,还能找到当年宫束班匠人留下的痕迹——那是一群“憨货”用玩心与匠心,留给后世的旷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