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春秋》
第一幕:长安西市的刻石坊
场景:长安城以西的一处刻石坊,院中摆满半成品石碑,十几个石匠正围着一块巨大的青石忙碌,坊檐下悬着“宫束班”木牌,字迹被风雨磨得发亮。
人物:
- 老班主(宫伯):六十岁上下,左手缺了半截小指,总揣着块磨得光滑的墨玉
- 石头(大徒弟):二十出头,胳膊上全是肌肉,说话直来直去
- 墨痴(二徒弟):三十多岁,戴副破木框眼镜,总爱盯着字看半天
- 小凿子(三徒弟):十五六岁,机灵得很,手里总攥着把小刻刀
【开场】
老班主蹲在青石前,用手指摸着上面刚打好的界格,突然“啪”地一拍大腿:“就这儿了!圣上钦点的《春秋繁露》,咱们宫束班得刻出个样儿来!”
石头举着大锤,瓮声瓮气地接话:“师父,这董仲舒的文章忒绕,我昨儿看了半宿,脑仁儿都疼。”
墨痴推了推眼镜,慢悠悠地说:“你懂啥?这叫天人三策,字字珠玑。我琢磨着,得用隶书刻,笔画要圆润些,才配得上这文章的气度。”
小凿子蹲在旁边,手里的刻刀在石头上划着圈:“大师兄,你可别手抖啊,要是刻错个字,咱这坊子都得被拆了。”
石头瞪了他一眼,刚要说话,老班主突然站起来,从怀里掏出块墨玉:“都给我打起精神!当年我跟你师祖刻《诗经》,比这难十倍。记住了,刻石如做人,一笔一划都不能含糊!”
第二幕:刻石坊的笑闹声
场景:三日后,刻石坊里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此起彼伏,青石上已经刻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八个大字。
【开场】
墨痴趴在石碑上,用尺子量着字的大小,突然皱起眉头:“不对啊,这‘天’字的横画有点歪了。”
石头凑过去一看,挠了挠头:“哪歪了?我瞅着挺正啊。你是不是又戴错眼镜了?”
墨痴把眼镜摘下来擦了擦,又戴上看了半天:“就是歪了!往左偏了半分。”
小凿子在旁边偷笑:“二师兄,你昨儿盯着碑文看了一宿,眼睛都看花了吧?我看这字挺好的,比你上次刻的‘福’字好看多了。”
老班主端着碗茶水走过来,喝了一口,突然“噗”地喷了出来:“你们俩别吵了!让我看看。”他伸手摸了摸石碑上的字,突然笑了起来,“确实歪了半分,不过不细看瞅不出来。墨痴眼尖,值得夸;石头力道稳,也不错。”
石头脸一红,嘟囔着:“那咋办?要不我把它凿了重刻?”
老班主摆摆手:“不用。这叫‘天倾西北’,应了天象,挺好。”
正说着,突然“哐当”一声,小凿子手里的刻刀掉在地上,他蹲下去捡,不小心撞到了石碑,吓得脸都白了:“完了完了,石碑动了!”
众人赶紧围过去看,只见石碑纹丝不动,倒是小凿子的额头上撞出了个红印子。石头忍不住笑出声:“你这小屁孩,力气还没蚂蚁大,能把石碑撞动?”
小凿子捂着额头,噘着嘴说:“我这不是担心嘛……”
老班主拍了拍他的头:“没事,咱这石碑是用秦岭的青石做的,结实着呢。不过下次可得小心,别再毛毛躁躁的。”
第三幕:气运汇聚的瞬间
场景:一个月后,《春秋繁露》的碑文已经刻了大半,傍晚时分,夕阳透过坊顶的天窗照在石碑上,字里行间仿佛闪着金光。
【开场】
老班主坐在石碑旁,手里摩挲着那块墨玉,突然叹了口气:“想当年,你师祖总说,好的刻石能聚气运。我以前还不信,今儿瞅着这石碑,咋觉得浑身暖洋洋的?”
石头放下手里的凿子,搓了搓手:“师父,我也觉得奇怪,刚才刻到‘王者承天意以从事’这句时,手里的锤突然轻了不少,就像有股劲儿在帮我似的。”
墨痴推了推眼镜,眼睛亮晶晶的:“我刚才数了数,已经刻了三千多字,一个错字都没有。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小凿子突然指着石碑,大声喊:“你们看!字上好像有光!”
众人抬头一看,只见夕阳的余晖洒在石碑上,那些刻好的字仿佛活了过来,隐隐有金光流动。突然,一阵风吹过,坊院里的尘土都被卷了起来,绕着石碑打了个转儿。
老班主站起身,望着石碑,眼眶有点发红:“祖师爷显灵了!咱宫束班总算没辜负圣上的信任。”
石头突然“哈哈哈”地笑了起来:“我就说嘛,咱这手艺,天下第一!以后谁要是再敢说咱宫束班不行,我就把这石碑扛到他家门口去!”
墨痴也笑了,推了推眼镜:“你扛得动吗?这石碑少说也有两千斤。”
小凿子跳起来,手里的刻刀在空中划了个圈:“等刻完了,咱在坊门口摆几桌酒,让全长安的人都来瞧瞧咱的本事!”
老班主看着三个徒弟,突然哈哈大笑:“好!就这么办!等刻完这石碑,咱师徒四个,喝个痛快!”
第四幕:流传千古的石碑
场景:半年后,刻石坊前挤满了人,《春秋繁露》的石碑被立在坊院中央,周围摆满了鲜花和酒坛。
【开场】
老班主站在石碑前,对着围观的人拱手:“各位乡亲,咱宫束班耗时半年,总算把这《春秋繁露》刻成了。今儿个,敞开了喝,不醉不归!”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石头拎着酒坛,给每个人倒酒,墨痴则站在石碑旁,给大家讲解上面的字,小凿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给孩子们分发糖果。
突然,一个白胡子老头走到石碑前,摸着上面的字,感慨道:“好字!好字!这碑文刻得,比宫里的石碑还讲究。”
老班主笑着说:“老先生过奖了,咱就是个手艺人,只求对得起良心。”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几个穿着官服的人骑着马赶来,为首的人翻身下马,走到石碑前看了半天,突然对着老班主拱手:“宫班主,圣上听说石碑刻成了,特命我来看看。这石碑刻得极好,圣上龙颜大悦,赏了五百两银子,还说要把这石碑移到太学去,让天下学子都来瞻仰!”
石头一听,乐得蹦了起来,一把抱住旁边的墨痴:“听见没?要移到太学去!咱宫束班出名了!”
墨痴被他勒得喘不过气,好不容易挣脱开,笑着说:“我就说这文章能聚气运,你还不信。”
小凿子跑到石碑前,张开双臂:“以后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咱刻的字啦!”
老班主望着石碑,眼眶又红了,他举起酒坛,对着天空大声说:“师祖,您看见了吗?咱宫束班的手艺,流传千古了!”
众人都跟着举起酒坛,齐声喊道:“流传千古!”
夕阳下,石碑上的字闪着金光,刻石坊里的笑声和欢呼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宫束班刻石歌》
工艺门 无名
长安西市石坊喧,宫束师徒凿青天。
繁露春秋凝铁笔,隶书风骨落云笺。
老班墨玉藏经纬,大徒锤声震渭川。
二目精微辨毫厘,小凿灵犀逗石顽。
半载寒灯雕日月,千锤热血入锋端。
忽有金光生字里,似随紫气绕碑环。
错笔偏成天倾象,误撞反惊童稚欢。
太学终移青史碣,长安共醉杏花坛。
一凿刻尽天人策,万载犹传匠者言。
笑看风云碑上过,锤声长绕汉时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