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工艺门那群憨货被宫束班领去舜帝那儿造骨器,宗门上下就没安生过。每日寅时刚过,山门外总能听见老木车吱呀作响,车斗里横七竖八塞着半干的兽骨,上面还沾着没刮净的肉渣,车辕上挂着的铜铃被颠得叮当乱响——那是宫束班的小崽子们又拉着\"宝贝\"往舜帝的工坊赶了。
头回见舜帝时,这群憨货差点把贡品撒在台阶上。掌事的大柱抱着个足有三尺长的兽骨,说是昨夜在山涧里摸着的\"龙骨\",非要献给舜帝做镇殿之宝。结果近了前才发现,那骨头上还粘着几片青苔,被随行的太史官一眼认出是野牛的肩胛骨,当场臊得大柱耳根子红透,抱着骨头蹲在廊下不肯起来,还是舜帝笑着说\"这般粗壮的骨头,做耒耜定是趁手\",才把这出闹剧圆了过去。
工坊里的趣事就更多了。按舜帝的吩咐,骨器要做得又薄又韧,最好能当锄头用。可这群憨货偏要别出心裁:二丫把鹿骨削成了梳齿,说是\"让娘们梳头时也能想起咱工艺门\";狗剩拿野猪的獠牙磨了对耳环,偷偷塞给送饭的村姑,被宫束班发现时正蹲在柴火堆旁画押认错;最离谱的是小豆子,竟用兔子的腕骨刻了副骰子,召集师弟们在工棚里掷彩头,输了的要去清洗煮骨的大缸,结果被巡视的大禹逮个正着,连人带骰子扔进了水缸,浮出的骰子上还刻着\"六六顺\"的歪扭字样。
可谁也没料到,这群不着调的家伙竟真捣鼓出些名堂。大柱被野牛骨臊了脸面后,闷头研究了三日,竟想出用桑木火慢慢烘烤骨头的法子,烤得兽骨泛着琥珀色的光,再用石刀削起来比先前省力三成。二丫的骨梳被采桑的姑娘们瞧见,你一个我一个抢着要,她索性在梳背上刻了些歪歪扭扭的花纹,说是\"仿着舜帝宫殿的梁柱刻的\",倒成了坊里的俏货。就连被扔进水缸的小豆子,也琢磨出在骨头上钻孔的巧劲,钻出来的孔眼又圆又匀,穿上线能当渔网的浮子,连打鱼的老汉都跑来求购。
更奇的是聚气运这回事。宗门里的长老原是不指望这群憨货能聚什么气运的,毕竟造骨器本是粗笨活计。可自打工艺门的工坊开起来,每日里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就没停过,夹杂着二丫的笑骂、狗剩的哼歌,还有大柱吆喝着\"添柴\"的嗓门,竟引来了不少人围观。有路过的商旅驻足看新鲜,有邻村的妇人来换骨梳,连舜帝也常带着臣工来看他们忙活,有时还会拿起骨器比划两下,笑着说\"这物件称手,比石制的轻多了\"。
一日暴雨,山洪冲垮了工坊后的土墙,眼看堆在墙角的兽骨要被冲走,大柱二话不说跳进泥水里,二丫和狗剩也跟着往下跳,小豆子跑得最快,竟搬来舜帝赏赐的那面铜鼓挡在缺口。正乱糟糟时,周围看热闹的村民也挽起裤脚来帮忙,你一筐我一担地把骨头搬到高处。雨停后清点,竟没少一根骨头,大柱抱着那面被泥水糊住的铜鼓哭得稀里哗啦,说\"这鼓比龙骨还金贵\"。
夜里,宫束班的人躺在工棚里数星星,小豆子突然说:\"你们看,咱这工坊顶上的气团,比别处的亮些呢。\"众人抬头望去,只见黑漆漆的夜空下,工坊上空真有团淡淡的白气,像朵刚摘的。大柱摸着头憨笑:\"许是咱煮骨头的肉汤香,招来了好运气。\"二丫笑着捶他:\"是咱敲骨头的声响好听,老天爷都爱听呢。\"
后来舜帝南巡,特意带了几件工艺门做的骨器,有能刨地的骨耒,有能梳发的骨梳,还有小豆子刻的那副骰子——只不过被大禹改成了记时辰的骨牌。据说在会稽山论功行赏时,舜帝还提起这群造骨器的憨货,说\"他们的骨头虽粗,心却细着呢,能把粗活做出趣来,便是聚了人间的烟火气\"。
这话传到宗门时,长老们捻着胡须直点头,宫束班的憨货们却在工坊里炸了锅。大柱非要把舜帝的话刻在兽骨上,结果刻错了三个字;二丫把新做的骨梳全染上了花汁,说是\"沾沾舜帝的福气\";小豆子最机灵,跑去后山挖了些朱砂,在每根骨器上点个小红点,美其名曰\"鸿运当头\"。
如今工艺门的骨器坊还开着,每日里依旧热闹非凡。路过的人常听见里面传出哄笑,夹杂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像在演奏一首不成调的歌谣。谁也说不清那团气运是怎么聚起来的,或许就藏在大柱烤骨时的烟火里,藏在二丫刻花纹的巧劲里,藏在小豆子被扔进水缸时溅起的水花里——毕竟这世间的气运,本就爱跟认真干活又爱笑的人打交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