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302宿舍的早课铃声刚响,韩枚抱着刻了一半的银片冲进教室,刚坐下就听见后排同学拍桌笑:“你们刷到没?中国政法大学今年有学生被骗近60万!还是学刑法的!”
韩枚手里的刻刀顿了顿——这梗昨天刷抖音时见过,热评第一条是“诈骗犯连懂法的都敢拿捏”。
她凑过去问:“学啥专业的啊?刑法学的不至于栽在‘账户异常’这种老套招上吧?”
“国际法学院和刑事司法学院都有!”同学把手机递过来,屏幕里是“平安法大”的通报,“有个学刑事诉讼法的学妹,被‘刷单返利’骗了五千,说对方发的电子合同条款看着比课本还正规。最绝的是,骗子没直接收她的钱——用了‘金蝉脱壳’,让她把钱转进一个‘第三方担保账户’,结果那账户是买来的‘人头号’,转完就被注销了。”
这话让教室里静了半秒,随即有人咋舌:“合着骗子都懂‘规避直接关联’了?学刑诉的居然没看出来账户有问题?”
“骗子的‘金蝉脱壳’太隐蔽了,”同学翻着案例补充,“还有个学刑法的,被‘冒充公检法’骗了三万,对方让他把钱转进‘安全账户’,其实那账户是用失踪人口的身份证开的,查都查不到本人。”
韩枚想起自己开网店时差点踩的“代运营诈骗”坑——当时对方要收两千服务费,还说“钱转进公司对公账户”,她刚要操作,父亲突然打电话:“先查账户主体!别信‘第三方中转’,那是骗子的金蝉脱壳!”这才没上当。
“你们别光笑,”韩枚把刻刀收进笔袋,“我上次找代发商家,对方说‘押金转我亲戚账户,公司走账方便’,其实就是想金蝉脱壳,幸亏我让他发了营业执照才没亏。”
下课铃响,韩枚刚走出教室,手机弹出父亲的消息:“枚枚,义乌的银料挂链寄了,3块一条。对了,别信‘代运营垫资’,他们专找你这种小卖家,钱转进‘临时账户’就跑路,这是新的金蝉脱壳招。”
她笑着回“知道啦”,想起刚才聊的政法大学被骗的梗,突然觉得自己的“踩坑经验”比书本知识还实用——没那么多“霸总剧本”里的“神秘大佬”,只有自己记过的“账户要查主体”“不转第三方”,才是最实在的反诈盾牌。
回到宿舍,韩枚继续刻银片,林晓晓刷抖音刚好刷到那则新闻,热评第二条写着“法学生没防住‘金蝉脱壳’,这是理论没接底气啊”。
“骗子为啥不用自己的账户?”林晓晓托着下巴问,“直接收钱不是更快?”
韩枚刻完“平安”两个字,把银片粘在pmmA底座上:“这就是‘金蝉脱壳’啊——用别人的身份证开账户,钱转进去就提现、注销,警察查不到他头上。就像我之前遇到的商家跑路,他留的电话是临时号,摊位是租的,也是金蝉脱壳。”
正说着,张琪琪举着手机进来:“政法大学反诈宣讲团的直播!刑事司法学院的硕士讲‘用刑法知识拆金蝉脱壳’——遇到转账,先查账户的‘开户主体’,要是个人名、没企业资质,直接报警,这就是‘非法占有目的’的证据!”
韩枚凑过去看,宣讲团成员举着案例说:“不管学啥专业,反诈都得‘落地’——你们学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刚好能对应骗子的‘金蝉脱壳’账户;记住‘三不’:不轻信陌生链接、不转第三方账户、不删聊天记录,这比背法条管用。”
“这不就是我们上次班会说的吗?”林晓晓笑着说,“看来不管是学法律还是做手工,光靠‘纸上功夫’不行,得把知识变成‘过日子的本事’。”
韩枚把刻好的“平安”银片装进小袋子,贴上快递单——这是给学妹的定制款。
她看着桌上的银片和pmmA材料,突然觉得:日子从不是“法律条文”,也不是“霸总剧本”,是一笔一划刻稳的银字,是避开“第三方账户”的谨慎,是把“金蝉脱壳”的坑记在心里的踏实。
就像政法大学被骗的梗提醒的那样:靠谱的从来不是“课本里的完美条款”,是踩过的坑、练过的手艺、把“防骗”变成日常习惯的实在——毕竟,能接住生活的,从来都是接地气的本事,不是飘在纸上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