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龙号的反重力引擎刚掠过泥河湾盆地北端的丘陵,舱壁突然传来细密震颤。陈风盯着跳动的地质扫描仪,指尖划过屏幕上异常的能量曲线:“不对,小长梁的地层反射波在跳变!” 全息投影中,标注 “距今 136 万年” 的遗址核心区正被淡紫色光晕包裹,原本应密集分布的石制品光点,正以每秒十余个的速度消失。萧承煜猛地按住星象仪,表盘上 “小长梁” 三字旁的指针疯狂旋转,淡红色的 “石痕初现” 字样被紫色咒纹反复覆盖:“是‘碎纹咒’!他们在瓦解石器的人工痕迹!”
阿瑶的纵目面具瞬间穿透云层,小长梁遗址的全景画面让众人攥紧了拳头:2000 平方米的发掘区里,三百余件暴露在外的石制品正被紫色光丝缠绕 —— 一件燧石刮削器的弧形刃口在光晕中逐渐钝化,变成普通砾石的自然棱角;一枚石英岩尖状器的打击点纹路被抹去,只剩下风雨侵蚀的斑驳痕迹;最关键的砸击石片(实证中国早期砸击技术的核心遗存)竟在光流中碎裂,化作无特征的石屑。“小长梁是本土技术起源的‘技术锚点’!” 面具的解析纹路泛起红光,“这里的砸击法比北京人早数十万年,复合工具组合更是打破‘东亚技术落后论’—— 蚀魂者想把这些都伪造成自然石块!”
玄序展开《泥河湾源脉总图》,小长梁遗址的赤金色脉络已被三道紫色咒符锁死:石制品密集区、三趾马化石层、砾石原料带。远处的山梁上,蚀魂者正操控青铜罗盘转动,罗盘投射的紫色光网如蛛网般罩住遗址,每转动一圈,就有一批石制品的人工特征被剥离。“他们在利用‘技术标准陷阱’!” 苍烈的机甲冲破云层,扫描仪传回刺耳警报,“蚀魂者在伪造报告,说小长梁石器是‘自然力偶然形成’,还把砸击法说成是非洲奥杜威技术的晚近传入品!” 全息画面中,一名蚀魂者正将标有 “奥杜威峡谷” 的标签贴在石核上,紫色光晕流过之处,石核的本土微量元素特征瞬间被篡改。
玄龙号降落在遗址保护棚时,满头白发的尤教授正趴在发掘坑边,用毛刷轻抚一块即将失去纹路的石片。这位参与过小长梁 1978 年首次发掘的老人,指腹按在石片边缘的凹缺处:“这是凹缺刮器!你看这对称的刃口,是人类为刮削兽皮特意修理的!” 他将石片凑到便携式显微镜下,屏幕上原本清晰的二次加工痕迹正被紫色咒纹吞噬,“1978 年我们发现 3975 件石制品,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样样俱全,怎么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话音未落,三趾马化石层方向传来崩塌声,裴树文抱着块带齿痕的颌骨奔来,脸色惨白:“化石上的石器刮痕在消失!他们连动物遗骨的关联证据都要毁!”
“必须重启‘石痕 - 技术 - 地层’三重验证锚点!” 玄序的羊皮卷在风中猎猎作响,赤金色脉络沿着 “小长梁” 字样蔓延,“石痕是人工行为的直接印记,技术是演化逻辑的核心,地层是年代序列的根基 —— 三者缺一不可。” 他抬头望向遗址西侧的砾石坡,紫色光网正加速收缩:“只剩三小时,罗盘完成第九次转动,所有石器都会变成‘自然砾石’!”
萧承煜和陈风冲向石制品密集区时,半米深的探方里已只剩零星石块。陈风扑到最完整的燧石尖状器前,平板电脑自动调取 1978 年的发掘档案:黑白照片中,这枚尖状器的尖端有三道清晰的修疤,器身还留着硬锤打击的放射状纹路,而眼前的石片已只剩模糊轮廓。“他们在删除技术特征!” 陈风突然抓起块带微弱红光的石屑,瞳孔骤缩,“你看这微量元素谱 —— 钛含量和马圈沟的石英岩完全一致,是本土原料!” 他迅速连接实验考古系统,虚拟光影中浮现出复原的打制过程:古人类先用硬锤打下石片,再用砸击法修整尖端,与马圈沟的单次打击技术形成清晰递进,“这是技术演化,不是外来传入!”
萧承煜将永续晶石按 “打击点 - 修疤 - 刃口” 的顺序嵌入石片,赤金色光流顺着石屑蔓延,那些消失的纹路竟开始重新浮现。“快用三维扫描仪建模!” 萧承煜挥剑斩断缠绕石核的紫色光丝,“每道修疤都是技术语言,不能再丢了!” 陈风的手指在操作屏上翻飞,突然停在虚拟模型的交叉纹路处:“这里有重叠修疤!” 全息投影中,光流勾勒出古人类反复修整石器的动作,与马圈沟的骨加工技术共享着 “目的性操作” 的核心逻辑,“原来马圈沟的骨加工和这里的石器技术,是同一群人类的适应策略!” 但就在尖状器即将复原的瞬间,青铜罗盘方向传来巨响,紫色咒符突然爆发强光,石片上的修疤再次淡化。蚀魂者副统领踏着光网而来,手中青铜杖直指石片:“没有阿舍利手斧,这种‘粗陋’石器算什么技术?不过是巧合!”
阿瑶和尤教授赶到三趾马化石层时,探方已塌陷成直径十米的深坑。原本散落着颌骨、肢骨的地层被紫色光晕覆盖,骨骼上的平行刮痕正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动物啃咬的杂乱齿痕。“这化石是技术用途的铁证!” 尤教授抓起块带凹痕的肋骨化石,声音颤抖,“三趾马的肋骨质地坚韧,古人类用它做刮削器的坯料,这些凹痕就是石器加工的痕迹!” 阿瑶的纵目面具突然投射出远古光影:小长梁先民蹲在砾石旁,左手按住三趾马肋骨,右手挥动燧石片反复刮削,将骨骼制成带刃的工具 —— 光影突然破碎,蚀魂者布设的青铜阵眼射出光丝,正将化石层与石制品区的关联线彻底切断。
“必须唤醒化石的关联记忆!” 阿瑶将金杖插入化石层中心,赤金色光流顺着骨骼蔓延,逐渐恢复刮痕的平行纹路。尤教授突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翻出个锡盒:“这是 1978 年的石片标本!” 标本刚接触光流就焕发出红光,化石层中竟升起虚拟的石器加工场景,与石制品区的打制光影遥相呼应。但就在此时,地面剧烈震颤,砾石原料带方向传来爆炸声,青铜罗盘的转速突然加快,虚拟场景瞬间黯淡。
苍烈的机甲在遗址上空与蚀魂者缠斗,扫描仪显示青铜罗盘已形成九芒星阵,紫色光网正顺着地层向马圈沟蔓延:“他们在篡改原料来源!” 屏幕上,本土燧石的硅含量数据正被替换成非洲火山岩的虚假信息,“再这样下去,小长梁的技术会被说成是非洲移民带来的!” 机甲的能量炮轰向罗盘,却被突然升起的能量盾弹开 —— 那盾牌上竟刻着奥杜威石器的图案,显然是蚀魂者用 “技术西来说” 构建的防御。
通讯器里突然传来陆老的急呼:“石核区有新发现!纹路在联动!” 萧承煜和陈风循声望去,刚复原的石英岩石核表面,竟浮现出与马圈沟石核同源的网状纹路,纹路交汇处还刻着微型的 “砸击” 符号。陈风突然瞳孔收缩,调出 2017 年的石制品再研究数据:“他们怕的就是这个!小长梁的锤击 - 砸击复合技术,是马圈沟单次打击技术的进化版 —— 这证明技术是本土迭代的,不是外来传入的!” 他突然抓起光谱仪冲向砾石原料带,“我要证明原料和技术的传承性!”
萧承煜赶到时,陈风正用光谱仪紧贴砾石坡,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石料的稀土元素特征 —— 铈元素的分布曲线,与石制品区的燧石完全重合。“看!这是本土砾石的特征!” 陈风的声音带着激动,“非洲火山岩根本没有这种铈含量分布!” 蚀魂者副统领突然从光网中冲出,青铜杖直刺陈风:“你这叛徒!竟敢破坏技术迁徙论!” 萧承煜挥剑挡住攻击,金刃与青铜杖相撞的瞬间,紫色咒符突然碎裂 —— 原来陈风的原料数据触发了技术真相的反制力,地层中竟自动浮现出古人类开采砾石的坑洞痕迹。
玄序和谢飞此时已赶到遗址中心,羊皮卷上的 “砸击先声” 四个字正发出强光。谢飞突然指着石制品的分布轨迹:“看这些石器的排列!” 众人望去,燧石刮削器、石英岩尖状器、砸击石片竟在光流中缓缓移动,最终组成一个巨大的 “工” 字图腾,图腾中心正是那块带网状纹路的石英岩石核。“这就是‘长梁石语’!” 玄序激动地说,“石痕的修疤是技术意图的表达,工具的组合是适应策略的体现,地层的叠压是年代序列的证明!” 他将元混沌种子放在图腾中心,赤金色光流瞬间爆发,穿透光网与马圈沟的赭红色脉络相连。
刹那间,三件事同时发生:石制品密集区的石器全部复原,燧石尖状器的三道修疤清晰如初,全息投影自动播放出 136 万年前的加工场景 —— 古人类围在砾石旁,先用硬锤打下石片,再用砸击法修整刃口,将不同石器分配给不同人处理兽皮、骨骼;三趾马化石层的刮痕重新显现,颌骨上的石器痕迹与石制品的刃口完美匹配,形成 “加工 - 使用” 的完整证据链;砾石原料带的虚假数据彻底消失,本土石料的开采坑洞如星辰般展开,与马圈沟的石英岩原料带连成一线。三者的光流在天空中汇聚,形成巨大的 “技” 字光影,与马圈沟的 “源” 字、岑家湾的 “初” 字光影叠加,织成覆盖泥河湾的百万年技术演化网。
蚀魂者副统领踉跄后退,青铜杖在光流中开裂:“不可能!没有标准工具组合,怎么能算技术演化?这只是随机行为!” 尤教授走上前,将 1978 年的发掘报告递到他面前:“技术与否,看的是组合逻辑和适应目的,不是工具复杂度!” 报告中,刮削器处理兽皮、尖状器挖掘根茎、砍砸器破碎骨骼的功能分工,与小长梁的草原环境完美适配,“古人类为生存发展出复合工具链,这是本土智慧的结晶,不是外来的偶然!”
紫色光网在光流中消散,青铜罗盘崩裂成碎片,遗址地层上浮现出赤金色的技术脉络,与马圈沟、岑家湾连成完整的演化谱系。尤教授抱着复原的燧石尖状器,老泪纵横:“四十五年了,终于有人听懂了长梁石语!” 陈风将平板电脑里的 “技术西来说” 论文全部删除,弯腰捡起一块砸击石片:“以前我迷信‘标准工具论’,忘了技术的本质是适应。这些修疤、组合、原料,都是本土技术演化的铁证。”
萧承煜站在石制品密集区旁,看着全息投影中先民打制石器的身影:他们根据砾石形状选择打击角度,用不同方法修整刃口,动作里藏着代代相传的经验。“136 万年的技术史,从来不是外来的复制粘贴。” 他转头看向阿瑶,“从马圈沟的单次打击,到这里的锤击 - 砸击复合,再到岑家湾的规范修理,是清晰的自主演化路。” 阿瑶的纵目面具投射出更广阔的图谱:“马圈沟是‘源’,小长梁是‘技’,岑家湾是‘法’,新庙庄是‘术’—— 这条技术脉络,从未断过。”
玄龙号的引擎声在小长梁响起时,暮色已染红河谷。石制品密集区被覆盖上特制保护膜,三趾马化石层旁立起恒温监测装置,砾石原料带的石碑刻上了 “技术起源地” 五个字。尤教授和裴树文正用三维扫描仪记录石器纹路,陈风在一旁标注技术特征,偶尔与老教授争论的语气里满是求知欲。羊皮卷上的《泥河湾源脉总图》中,小长梁的赤金色脉络与马圈沟、岑家湾紧密相连,在 136 万年的节点上熠熠生辉。
突然,玄序的羊皮卷再次发光,“技” 字图腾的中心浮现出更细密的纹路,放大后竟是一组微型的 “双法共生” 图案 —— 硬锤打击的放射纹与砸击法的鱼鳞纹重叠,边缘还带着比 136 万年更古老的擦痕。星象仪的指针突然指向小长梁东南方向,表盘上浮现出新的文字:“东谷坨语,修疤定法 —— 技术规范,早于中更新世。” 萧承煜握紧手中的燧石尖状器,感觉到来自更精密技术世界的脉动 —— 那是百万年前人类对 “规范” 的最初探索,正等待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