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龙号的反重力引擎穿透晨雾时,裴树文教授的便携扫描仪已发出持续蜂鸣。全息沙盘上,橙黄色脉络如活蛇般在泥河湾盆地西北部游走,最终定格在岑家湾台地 —— 那片被称为 “东方人类摇篮” 的黄土台地正被灰白色雾霭笼罩,雾霭中隐约有石制品的虚影在重组又崩解。“不对,这不是自然风化的痕迹!” 裴树文按住跳动的扫描键,屏幕上 110 万年前的地层数据正以每秒三组的速度被篡改,“他们想把准备石核技术降级成原始的似奥杜威工业!”
萧承煜的星象仪表面浮现出细密的裂纹,表盘上代表 “技术起源” 的橙黄色指针疯狂摇摆,指向台地中心的发掘区。“比新庙庄的篡改更彻底。” 他调出 2019 年补充发掘的全息存档,原本清晰的 152 个石器拼合组正逐渐散架,“蚀魂者要毁掉技术演化的源头证据,让整个百万年序列变成无源之水。” 驾驶舱另一侧,陈风攥着平板电脑的指节发白,屏幕上还停留着西方学者对 “东亚技术停滞论” 的论述,而眼前的雾霭正印证着最可怕的篡改 —— 那些被他曾视为 “原始” 的小石器,恰恰是欧亚大陆最早的高阶技术见证。
玄序展开更新后的《泥河湾源脉图》,岑家湾遗址的橙黄色脉络已被三道灰白色咒符锁死:拼合组密集区、古火塘遗迹、燧石原料露头,三点构成的 “技术起源三角” 正被能量场挤压。“新庙庄是枢纽,岑家湾才是根。” 他指尖划过羊皮卷上 “石核初鸣” 的古文字,纹路突然渗出淡金色光芒,“110 万年前的准备石核技术,是模式 2 技术的东方形态,比华南早 30 万年 —— 蚀魂者要把这源头说成是外来技术的残次品。”
苍烈的机甲率先冲破雾霭,扫描仪传回的画面让舱内众人倒吸冷气:遗址核心的保护棚已坍塌大半,2000 余件石制品散落在黄土中,半数以上的石核正褪去预制台面的痕迹;古火塘遗迹被灰白色光晕包裹,原本能证明用火温度的磁化灰烬层正化作粉末;东侧的燧石露头处,蚀魂者正用激光灼烧石料,将本土燧石的成分数据篡改成 “非洲进口” 的虚假信息。“发现蚀魂者主力!” 机甲的武器系统自动锁定目标,三百名戴 “起源面具” 的蚀魂者正围着拼合组埋设磁石阵眼,“他们在构建‘技术降级场’,还有十分钟就会彻底篡改地层记忆!”
玄龙号降落在临时营地时,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老研究员谢飞正抱着块破碎的燧石核发抖。这位 1984 年发现岑家湾遗址的老人头发花白,指腹摩挲着石核上残存的预制痕迹:“这是准备石核技术的关键啊!” 他将石核凑到扫描仪前,屏幕上瞬间浮现出剥片序列 —— 古人类先修整台面,再沿着预设角度剥离薄石片,最后将石片截断制成尖状器,“你看这工序,层级化、标准化,怎么可能是原始技术?2024 年的 pNAS 论文都证实了,这是欧亚大陆最早的!” 话音未落,古火塘方向传来闷响,刚出土的一组拼合石片突然崩裂,碎片上的剥片痕迹瞬间消失。
“必须重启‘拼合链 - 火塘魂 - 石核语’三重起源锚点!” 玄序的羊皮卷突然无风自动,“拼合组是技术流程的活证据,火塘是能量掌控的起点,燧石原料是本土创新的根基 —— 三者联动才能唤醒百万年前的技术记忆。” 他看向裴树文,后者立刻调出高精度 3d 模型:“遗址拼合率高达 30%,是世界早更新世遗址最高的,只要能重建核心拼合组,就能反向稳固技术基因。”
萧承煜和陈风冲向拼合组密集区时,最完整的一组燧石拼合已裂成十七块。陈风的平板电脑自动连接遗址数据库,屏幕上原本连贯的剥片动画正变成杂乱的石片堆积:“他们在删除工序记忆!” 他突然蹲下身,捡起一块带截断痕迹的石片,声音带着难以置信,“这是有意截断的半成品,和裴教授论文里的修尖工具完全一致 —— 古人类的认知能力根本不逊于阿舍利人群!” 萧承煜将永续晶石按 “原料 - 预制 - 剥片 - 修整” 的顺序嵌入地面,橙黄色光流顺着石片蔓延,碎裂的拼合组竟开始自动归位。“快用 3d 扫描锁定拼合面!” 萧承煜喊道,“每道痕迹都是技术语言,不能再丢了!”
陈风的手指在扫描器上翻飞,突然停在一块石核的台面处:“这里有预制痕迹!” 全息投影中,光流勾勒出古人类用石锤修整台面的动作,与新庙庄楔形细石核的预制工艺形成清晰传承,“原来新庙庄的技术是从这里来的!” 但就在拼合组即将完整的瞬间,灰白色咒符突然爆发强光,石核上的预制痕迹再次淡化。蚀魂者的嘶吼声从雾霭中传来,为首的黑衣人挥着骨杖,杖头的暗紫色光刃直劈拼合组:“东方人根本不配拥有早期高阶技术!”
阿瑶和谢飞赶到古火塘遗迹时,地面已出现直径十米的塌陷。原本清晰的圆形火塘被灰白色光晕扭曲成不规则形状,周围的红烧土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色,火塘中心的磁化灰烬层(记录 110 万年前用火证据)已薄得透明。“这火塘是能量掌控的源头!” 谢飞抓起一把残存的灰烬,指尖传来微弱的温热,“从这里的自然火利用,到新庙庄的石料热处理,再到后世的陶窑,是完整的能量进化链!” 阿瑶的纵目面具突然投射出远古光影:岑家湾先民围在火塘旁,将燧石原料投入余烬加热,待石料韧性增强后再进行预制 —— 光影突然破碎,蚀魂者埋设的磁石阵眼射出光丝,正将火塘的用火痕迹篡改成自然雷击的灼烧印。
“必须唤醒火塘的原始魂!” 阿瑶将金杖插入火塘中心,橙黄色光流顺着红烧土蔓延,逐渐恢复火塘的圆形轮廓。谢飞突然想起什么,从考古箱里翻出个铁盒:“这是 1987 年发掘的木炭样本!” 样本刚接触光流就焕发出红光,火塘中竟升起虚拟的火焰,与新庙庄热处理遗迹的火光遥相呼应。但就在此时,地面剧烈震颤,燧石露头方向传来爆炸声,磁石阵眼的能量突然增强,火塘的虚拟火焰瞬间黯淡。
苍烈的机甲在遗址上空与蚀魂者缠斗,扫描仪显示磁石阵眼已形成闭环,灰白色能量场正顺着地层蔓延:“他们在篡改燧石原料的来源数据!” 屏幕上,本土燧石的成分分析正被替换成非洲德兰士瓦的石料数据,“再这样下去,准备石核技术会被说成是非洲传入的残次品!” 机甲的能量炮轰向阵眼,却被突然升起的能量盾弹开 —— 那盾牌上竟刻着阿舍利手斧的图案,显然是蚀魂者用西方技术符号构建的防御。
通讯器里突然传来裴树文的急呼:“核心拼合组有新发现!石核上有古文字!” 萧承煜和陈风循声望去,刚归位的拼合组中心,一块燧石核的表面竟浮现出淡金色纹路,与羊皮卷上的 “石核初鸣” 形成呼应。陈风突然瞳孔收缩,调出西方学者对 “东亚无模式 2 技术” 的论断:“他们怕的就是这个!岑家湾的准备石核技术,证明模式 2 不是西方独有,而是古人类根据环境演化的不同形态!” 他突然抓起扫描器冲向燧石露头,“我要证明石料是本土的,粉碎他们的谎言!”
萧承煜赶到时,陈风正用扫描仪紧贴燧石露头,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石料的微量元素特征,与遗址石制品完全匹配。“看!这是本地基岩的特征!” 陈风的声音带着激动,“非洲燧石根本没有这种硅铝比!” 蚀魂者头目突然从雾霭中冲出,骨杖直刺陈风:“你这叛徒!竟敢揭穿真相!” 萧承煜挥剑挡住攻击,金刃与骨杖相撞的瞬间,灰白色咒符突然碎裂 —— 原来陈风的扫描数据触发了技术真相的反制力。
玄序和陆老此时已赶到遗址中心,羊皮卷上的 “石核初鸣” 四个字正发出强光。陆老突然指着拼合组:“看这些石核的排列!” 众人望去,152 个拼合组竟在光流中缓缓移动,最终组成一个巨大的 “初” 字图腾,图腾中心正是那块带纹路的燧石核。“这就是‘岑家湾语’!” 玄序激动地说,“石核的排列顺序是技术口诀,预制痕迹是认知密码!” 他将元混沌种子放在图腾中心,橙黄色光流瞬间爆发,穿透能量场与新庙庄的赤金色脉络相连。
刹那间,三件事同时发生:拼合组的石制品全部归位,预制台面与剥片痕迹清晰如初,全息投影自动播放出 110 万年前的技术流程 —— 古人类挑选燧石、修整台面、剥离石片、截断修整,每一步都精准有序;古火塘的火焰重新燃起,磁化灰烬层恢复厚度,与新庙庄的火淬痕迹形成能量链条;燧石露头处的虚假数据彻底消失,本土石料的成分图谱如星河般展开。三者的光流在天空中汇聚,形成巨大的 “初” 字光影,与新庙庄的 “石” 字光影叠加,织成覆盖泥河湾的百万年技术起源网。
蚀魂者头目踉跄后退,面具在光流中融化:“不可能!没有大型手斧,怎么能算模式 2 技术?” 裴树文走上前,将 3d 模型递到他面前:“技术先进与否,看的是认知能力而非器物尺寸!” 模型中,岑家湾的准备石核技术与非洲阿舍利技术的认知模块清晰对齐,“古人类为适应本土燧石原料和高纬度环境,放弃大型工具,发展出更精细的小型技术 —— 这是智慧,不是落后!”
灰白色雾霭在光流中消散,磁石阵眼纷纷碎裂,遗址的黄土上浮现出橙黄色的技术脉络,与新庙庄、南庄头连成一线。谢飞抱着修复的燧石核,老泪纵横:“四十年了,终于有人懂这些石头的语言了!” 陈风将平板电脑里的西方论文全部删除,弯腰捡起一块石片:“以前我被教条蒙蔽,忘了考古的本质是看证据。这些石核的每道痕迹,都是先民的自主创新印记。”
萧承煜站在古火塘旁,看着全息投影中岑家湾先民劳作的身影:他们围在火塘边处理石料,用修整好的尖状器剥取兽皮,动作中透着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百万年的技术史,从来不是外来的馈赠。” 他转头看向阿瑶,“从这里的第一块预制石核,到后来的细石叶、陶器,都是本土文明的自主生长。” 阿瑶的纵目面具投射出更广阔的图谱:“岑家湾是‘初鸣’,新庙庄是‘传薪’,南庄头是‘勃发’—— 这条脉络从未断过。”
玄龙号的引擎声在台地响起时,夕阳为遗址镀上橙金色。拼合组被重新放入保护箱,古火塘旁立起新的监测装置,燧石露头处的石碑刻上了 “技术起源地” 五个字。谢飞和裴树文正用 3d 技术重建完整的技术序列,陈风在一旁认真记录,偶尔提出的问题已充满对本土技术的敬畏。羊皮卷上的《泥河湾源脉图》已完整呈现,从 110 万年前的岑家湾到后世的文明遗址,橙黄色与赤金色的脉络交织成网。
突然,玄序的羊皮卷再次发光,“初” 字图腾的中心浮现出更细密的纹路,放大后竟是一组微型石核图案,与岑家湾的准备石核同源,却带着更古老的加工痕迹。星象仪的指针突然指向泥河湾盆地的最西端,表盘上浮现出新的文字:“马圈沟语,石火同源 —— 百万年序,始于此沟。” 萧承煜握紧手中的燧石碎片,感觉到来自更遥远时空的技术脉动 —— 那是比 110 万年前更古老的文明先声,正等待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