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明泽医院,晨曦尚未完全穿透云层,中枢指挥中心已提前进入高强度运转状态。巨屏顶端的算力参数清晰稳固:十亿量子比特算力每秒、量子网络速率5.0x10? s?1,核心算力分配维持10%支持中枢、15%倾斜科研中心、75%储备待命。沈知行与苏晴并肩站在主操作台旁,目光锁定巨屏上高亮的神经外科手术室画面,今日,胶质母细胞瘤Gbm-12药物的首例临床试验手术将正式启动。
“各中心术前准备情况汇总完毕。”林薇快速翻动手中的电子台账,声音清晰利落,“神经外科手术室已完成三级无菌消杀,手术器械经高温高压灭菌并通过量子检测系统验证;科研中心的Gbm-12药物已从低温存储区取出,在2-8c恒温环境下转运至手术室,药物活性保持99.8%;住院中心已将患者术前生命体征数据同步至中枢,血压125\/80mmhg、心率72次\/分,各项指标均符合手术标准。”
程昱紧盯电力监测屏,指尖在控制面板上轻划:“神经外科手术室已切换至特级供电保障模式,双路冗余线路同时供电,电压稳定在380V±0.0001%,针对手术导航系统和麻醉设备的专属电力监控已启动,任何波动将在0.001秒内触发预警。”
江晓同步汇报网络状态:“手术直播与数据传输通道已加密锁定,采用量子密钥动态轮换技术,每3秒更新一次密钥,可抵御量子级破解攻击。科研中心与手术室的数据链路延迟控制在0.0001秒内,确保药物注射后的实时监测数据同步传输。”
赵磊调出后勤调度画面:“手术室所需的应急耗材已补充到位,包括可降解缝合膜、止血凝胶等共12类300余件;术后患者转运的专用病床已在手术室门外待命,IcU监护室已完成床位预留和设备调试,医护团队全员到岗。”
周明则展示资金调度情况:“本次临床试验手术专项资金已划拨500万元,涵盖药物使用、器械损耗、术后监护等全流程费用,医保报销通道已提前开通,患者无需承担任何个人费用。”
沈知行微微颔首,对着中枢广播系统下达指令:“通知神经外科专科副院长秦峰、专科总主任陆明,胶质母细胞瘤首例临床手术,七点三十分准时启动。各中心严格按照术前预案执行,确保手术全流程万无一失。”
七点十五分,神经外科手术室进入最后的术前准备阶段。巨屏画面中,秦峰副院长身着绿色手术服,正与陆明主任共同核对手术方案。秦峰年近五十,深耕神经外科二十余年,擅长各类颅内复杂肿瘤手术,是本次临床试验手术的主刀医生;陆明主任作为副手,同样经验丰富,负责手术中的精准配合与应急处置。
“患者为42岁男性,胶质母细胞瘤IV期,EGFRvIII突变型,符合Gbm-12药物临床试验入组标准。”秦峰指着手术台旁的显示屏,上面清晰呈现着患者的脑部影像和肿瘤位置三维模型,“借助15%科研算力支持,我们已模拟出最优手术路径,肿瘤残腔定位精度达0.002mm,药物注射深度控制在0.9cm,确保覆盖整个病灶区域。”
陆明点头补充:“麻醉团队已完成术前评估,将采用全身麻醉结合神经监护的方式,术中实时监测患者的脑电活动和神经功能,避免手术损伤关键脑组织。手术导航系统已与中枢巨屏同步,所有数据实时上传,便于中枢全程监控。”
七点三十分,手术准时开始。麻醉医生精准推注麻醉药物,患者很快进入麻醉状态。秦峰手持手术器械,在手术导航系统的引导下,于患者右侧颞部做了一个3cm的微小切口,借助显微镜开始逐层分离头皮、颅骨和硬脑膜。巨屏上的直播画面清晰放大,每一个操作细节都纤毫毕现,330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通过内部系统同步观摩学习。
“颅骨钻孔完成,直径2cm,位置偏差小于0.1mm。”陆明报出精准数据,手中的吸引器及时清理术野中的血液和组织碎屑,确保手术视野清晰。秦峰目光专注,手中的超声吸引器小心翼翼地剥离肿瘤组织,屏幕上的肿瘤残留量数据实时下降,从初始的100%逐渐降至30%。
中枢指挥中心内,沈知行和苏晴屏息凝视着巨屏,林薇、周明等人也停下手中的工作,关注着手术进展。“目前手术进展顺利,患者脑电活动稳定,无神经功能异常信号。”苏晴轻声说道,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沈知行点头,目光落在屏幕角落的算力占用数据上:“科研中心15%的核心算力已全部激活,用于实时分析手术中的肿瘤组织数据和药物预备注射参数,确保药物注射时机精准无误。”
八点十五分,肿瘤主体组织已成功切除,巨屏上显示肿瘤残留量降至5%。秦峰停下手中的器械,对陆明说:“准备Gbm-12药物注射,按照算力模拟的最优剂量,每次注射0.5ml,分三次注入肿瘤残腔。”
陆明立即响应,从恒温保存箱中取出Gbm-12药物,借助专用注射装置连接至手术器械。“药物准备就绪,剂量0.5ml,温度2-8c,活性正常。”他确认无误后,向秦峰示意。
秦峰手持注射装置,在导航系统的精准定位下,将针头缓慢刺入肿瘤残腔:“第一次注射开始,速率0.1ml\/秒。”巨屏上同步显示药物扩散的动态模拟图,蓝色的药物分子在残腔内均匀分布,逐渐覆盖剩余的肿瘤组织。
“药物注射完成,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血压120\/75mmhg,心率68次\/分。”麻醉医生的声音传来,手术室内的监测仪器数据同步至中枢巨屏,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此时,科研中心的实时监测数据也同步更新。张主任通过视频连线汇报:“借助15%算力支持,药物与肿瘤细胞的结合速率已检测到明显提升,目前结合率达75%,预计术后24小时可升至89%的最佳效果。”
沈知行松了口气,对苏晴说:“看来前期的研究和准备没有白费,药物在体内的表现符合预期。”苏晴露出欣慰的笑容:“秦副院长和陆主任的配合太默契了,每一个操作都精准到位,不愧是神经外科的顶尖团队。”
八点五十分,第二次药物注射完成,肿瘤残腔的药物覆盖率达90%。秦峰开始清理术野,准备缝合:“陆主任,确认残腔内无活动性出血,神经功能监测无异常,准备逐层缝合。”
陆明手持显微镜仔细检查:“术野干净,无出血点,硬脑膜完整,可进行缝合。”他接过护士递来的可降解缝合线,在秦峰的配合下,开始精准缝合硬脑膜和头皮。
中枢巨屏上,手术时间已推进至1小时30分钟,各项数据依旧稳定。程昱汇报:“神经外科手术室电力负荷稳定在55%,无任何波动,应急电源持续处于待命状态。”江晓补充:“数据传输通道全程畅通,已拦截5次针对手术数据的异常访问尝试,均已成功封禁Ip。”
九点二十分,手术缝合完成,秦峰摘下手术帽和口罩,脸上露出疲惫却欣慰的笑容:“胶质母细胞瘤首例临床手术,圆满完成!”手术室内响起热烈的掌声,医护人员们相互击掌庆祝。
巨屏上同步弹出手术总结数据:手术时长1小时50分钟,肿瘤切除率95%,Gbm-12药物注射剂量1.5ml,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任何并发症,神经功能完好。科研中心的实时监测显示,药物已开始发挥作用,肿瘤细胞的活性正在快速下降。
中枢指挥中心内也响起了掌声,沈知行对着麦克风说道:“恭喜秦副院长、陆主任,以及神经外科和科研中心的所有团队成员,首例胶质母细胞瘤临床手术取得圆满成功!这是Gbm-12药物落地的重要一步,也是明泽医院医疗科研的重大突破。”
苏晴紧接着部署后续工作:“林薇,协调宣传部门做好临床试验进展的官方通报,同时做好患者隐私保护;赵磊,安排后勤团队做好术后患者转运保障,确保患者安全送至IcU监护;张主任,科研中心继续加强术后药物效果监测,每小时汇总一次数据至中枢。”
“收到!”相关人员立即响应,快速启动后续工作。
九点三十分,患者被平稳转运至IcU监护室。巨屏画面切换至IcU,医护人员正在连接各类监测仪器,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实时更新,血压122\/78mmhg、心率70次\/分、血氧饱和度99%,一切稳定。
陆明主任来到中枢指挥中心,向沈知行和苏晴详细汇报手术细节:“本次手术之所以能如此顺利,一方面得益于Gbm-12药物的优异效果,另一方面离不开超特级量子计算机的算力支持。术前的手术模拟、术中的导航定位、术后的效果监测,都依赖15%的核心算力赋能,效率和精度较传统手术提升了数倍。”
秦峰副院长也通过视频连线补充:“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临床试验方案,对患者进行为期30天的密切监护,评估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启动第二批患者的筛选工作,争取尽快完成临床试验,让药物早日获批上市。”
沈知行点头:“后续的临床试验工作,各中心要全力配合。周明,确保临床试验资金足额保障;江晓,继续强化数据安全防护,尤其是患者的病历数据和药物的临床数据;程昱,保障IcU和科研中心的电力供应,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周明、江晓、程昱齐声应答,各自落实相关工作。
中午十二点,门诊接诊量突破12万人次,医保报销金额达7.8亿元。巨屏上,科研中心的术后监测数据显示,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活性已降至术前的30%,Gbm-12药物的抑制效果持续显现。张主任汇报:“借助15%算力支持,我们已完成患者术后首次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EGFRvIII突变靶点已被药物有效结合,无耐药性迹象。”
下午两点,神经外科组织了手术复盘会议,秦峰副院长和陆明主任通过巨屏向全院医护人员分享手术经验。巨屏上同步播放手术关键环节的回放,结合算力模拟的数据分析,详细讲解了手术路径设计、药物注射时机选择等核心要点。330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在线参与,纷纷留言提问,秦峰和陆明逐一耐心解答。
沈景行作为神经外科副主任,也参与了复盘会议,并在会后向秦峰和陆明请教:“秦院长,陆主任,针对儿童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手术方案和药物剂量是否需要调整?”
秦峰赞许地看着他:“景行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儿童患者的脑部发育尚未完全,手术路径和药物剂量确实需要个性化调整。接下来我们会借助科研算力,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突变类型的患者,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你也可以参与到这个专项研究中来。”
沈景行眼中闪过兴奋:“谢谢秦院长,我一定全力以赴!”
与此同时,沈景初在皮肤科也关注着胶质母细胞瘤手术的进展。她通过内部系统观看了手术回放,对Gbm-12药物的研发成功深感振奋:“科研中心的突破太了不起了,这种精准靶向治疗的思路,也可以应用到皮肤癌的治疗中。我准备申请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结合科研中心的技术,研发皮肤癌的靶向修复药物。”她当即起草了项目申请,通过系统提交至科研中心。
下午四点,科研中心传来最新监测数据:患者肿瘤细胞活性降至术前的20%,无任何药物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指标正常。张主任向中枢汇报:“目前来看,Gbm-12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初步验证,我们已将数据整理完毕,准备提交给伦理委员会和药监局,申请加快临床试验审批进度。”
沈知行批准:“同意提交,林薇协助对接相关部门,争取早日获得审批。同时,通知各合作医院,分享首例手术的成功经验,为后续多中心临床试验做准备。”
林薇立即行动:“已联系伦理委员会和药监局,明日上午提交相关材料;合作医院的经验分享会已定于明日下午召开,通过量子网络进行直播。”
傍晚六点,中枢开始切换至夜班模式,巨屏界面转为深蓝色,核心算力分配保持不变。IcU监护室、科研中心低温存储区、神经外科术后观察病房被设为夜间重点监测区域,每小时自动生成监测报告,同步至夜班团队。
六点半,夜班团队到岗交接。林薇将白班的工作台账移交,重点强调了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的监护要点和科研数据的安全防护要求;江晓与李然对接网络防御情况,特别提醒加强夜间科研数据传输通道的监控;程昱与张远交接电力保障事宜,明确夜间重点科室的供电优先级。
沈知行和苏晴留在中枢,直到确认夜班团队完全接手工作,才起身准备离开。走出中枢指挥中心,两人恰好看到沈景行和沈景初迎面走来。
“爸,妈,今天的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太成功了!”沈景初兴奋地说道,“我已经提交了皮肤癌靶向药物的研究申请,希望能像Gbm-12一样取得突破。”
沈景行也说道:“秦院长让我参与儿童胶质母细胞瘤的个性化治疗研究,我打算今晚就开始整理相关病例数据,借助科研算力做初步分析。”
沈知行和苏晴相视一笑,苏晴温柔地说:“你们有这样的想法和干劲,我们很欣慰。记住,科研之路没有捷径,要脚踏实地,多向秦院长、陆主任和张主任请教,借助医院的算力资源,争取做出更多成绩。”
沈知行补充道:“明泽医院的平台永远为有梦想、肯拼搏的人敞开。胶质母细胞瘤的突破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医学难题等待你们去攻克。”
夜色渐深,明泽医院的灯火依旧璀璨。IcU监护室内,医护人员正密切监测着首位临床试验患者的生命体征;科研中心内,研究员们在15%算力的支持下,持续分析着药物效果数据;沈景行在办公室整理病例,沈景初在修改研究申请……
中枢指挥中心的巨屏上,十亿量子比特算力每秒的参数依旧醒目,15%的核心算力如同无形的桥梁,连接着临床与科研,支撑着每一项突破与探索。胶质母细胞瘤首例临床手术的成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更开启了明泽医院算力赋能精准医疗的新篇章。在沈知行与苏晴的引领下,在秦峰、陆明等资深专家的坚守下,在沈景行、沈景初等年轻一代的接力中,明泽医院正以坚定的步伐,朝着更高远的医学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