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明泽医院的门诊楼前已竖起“升级成果推广周”的巨型展板,75栋科室楼的电子屏同步播放着推广周日程:“day1:专家屏全域应用观摩+高难手术保障经验分享;day2:跨科室交叉学习+后勤服务优化成果展;day3:保障体系优化小组成立仪式+全院成果总结会”。行政助手林薇站在观摩区入口,手里的“推广周指引手册”详细标注了12个观摩点位——从门诊大厅的主专家屏到神经外科手术间外的进度屏,从食堂的营养建议屏到超市的用品推荐屏,每个点位都配有专人讲解。“通知各科室负责人,8点准时在门诊大厅集合,观摩活动准时开始,全程同步直播,方便值班人员线上学习。”林薇对着对讲机说完,又检查了一遍观摩区的指示牌,确保路线清晰。
电力中心助手程昱刚完成75栋科室楼的专家屏电力巡检,终端显示“所有屏幕供电稳定,备用电源切换测试正常”。他在观摩区的主专家屏旁停留,调试“电力保障实时监测仪”——这台设备能直观展示专家屏的电压、电流数据,还有备用电源的切换时间,“等会儿要让各科室负责人看到,专家屏的稳定运行背后,是电力系统的精准保障。”程昱的话刚落,网络中心助手江晓就带着团队赶来,他们正在为专家屏的“跨科室经验共享”功能做最后测试,手指在屏幕上滑动,从心内科的“冠心病用药指南”快速切换到神经外科的“术中导航技巧”,数据加载仅需0.5秒。
后勤助手赵磊则在食堂和超市忙碌:食堂的专家屏旁新增了“营养建议体验区”,摆着按老年病科、糖尿病科专家建议制作的餐食样品;超市的“专家推荐用品区”挂满了小标牌,标注着骨科、产科专家推荐的护理用品及使用场景。“等会儿要让大家亲身体验,专家屏不只是信息展示,还能直接对接服务,这才是升级的价值。”赵磊一边整理样品,一边对着工作人员叮嘱。
上午:专家屏全域应用观摩与经验分享
八点整,推广周启动仪式暨专家屏全域应用观摩活动正式开始。沈知行院长走上讲台,身后的巨幕播放着“专家屏升级成果短片”——从最初仅展示专家简介,到如今覆盖诊疗、住院、后勤全场景,从单一文字信息到包含视频、评价、预约的多功能平台,短片用对比画面展现了专家屏的迭代历程。“专家屏的全域融入,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实践,也是全链条保障体系升级的缩影。今天的观摩,不仅要让大家看到成果,更要学到方法,把好经验带回科室。”沈知行的话音刚落,台下响起热烈掌声。
观摩队伍分为6组,分别前往不同点位。在神经外科手术间外,负责人正讲解专家屏的“手术进度实时更新”功能:“昨天的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家属通过这块屏幕,实时看到‘肿瘤分离’‘血管吻合’等关键节点,还能留言咨询,医护人员会及时回复。”一位儿科负责人忍不住提问:“我们科室的手术多是儿童,能不能在屏幕上增加卡通元素,缓解家属焦虑?”江晓立刻回应:“已经在开发‘科室定制版专家屏’,儿科版会加入卡通边框和儿童专家的亲和力介绍,下周就能上线。”
在超市的“专家推荐用品区”,导购小张演示了“专家建议-商品购买”联动功能:点击骨科秦峥副院长推荐的助行器,屏幕不仅显示使用视频和医保报销比例,还能直接跳转至结算页面,支持医保支付。“以前患者买护理用品要反复咨询,现在跟着专家建议买,既放心又方便,销量比以前增长了30%。”小张的话让妇产科负责人眼前一亮:“我们科室的产后护理用品也能这样推荐,还能附上专家录制的使用教程。”赵磊当即记下:“会后安排专人对接,3天内完成妇产科专家屏与用品区的联动配置。”
十点半,观摩队伍回到学术报告厅,开展高难手术保障经验分享会。神经外科专科副院长陆则首先发言,他的ppt展示了“高难手术保障2.0版”在实际手术中的应用:“电力系统的负荷测算偏差仅2%,网络双路备份确保导航仪不卡顿,应急设备柜让临时需求1分钟响应,这些都是能复制到其他科室的经验。”他还现场演示了“手术团队-保障团队”术前联调流程,从设备测试到电力测算,每一步都清晰明了。
程昱和江晓随后补充:程昱分享了“不同科室专家屏的电力保障方案”,比如IcU的专家屏需接入三级供电,普通病房的接入二级供电;江晓则讲解了“网络带宽动态调配技巧”,如何在5.5万接诊量高峰时,优先保障专家屏的数据传输。台下的科室负责人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时不时举手提问,现场互动热烈。
午间:跨科室交流与后勤成果体验
十二点,食堂的“跨科室交流餐区”座无虚席。不同科室的负责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讨论上午的观摩收获。心内科负责人和神经外科负责人正在交流“术中血压管控”的经验,儿科负责人则向老年病科负责人请教“专家屏语音导航”的优化细节。“以前各科室都是‘各干各的’,这次推广周给了我们交流的机会,很多经验稍微调整就能用。”一位内科负责人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餐后,不少人留在食堂和超市体验后勤服务优化成果。在食堂的“营养建议体验区”,老年病科负责人正在为大家讲解“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搭配”,旁边的专家屏实时播放着食材处理视频;在超市的“专家推荐用品区”,产科负责人试用了专家推荐的产后收腹带,还扫码查看了使用教程。“这些细节看似小,却能切实提升患者体验,我们科室也要尽快落地。”一位骨科负责人一边扫码,一边对着手机记录。
林薇和周明则在报告厅整理上午的反馈:“收到各科室建议48条,其中‘科室定制版专家屏’‘跨科室经验共享平台扩容’‘后勤服务联动机制’是大家最关注的点。”周明补充道:“已预留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科室的专家屏升级和经验落地,申请流程已简化,1天内就能批复。”
下午:跨科室交叉学习与保障体系研讨
十四点,推广周进入第二天的核心环节——跨科室交叉学习与保障体系研讨。330个科室按“外科-内科-专科-后勤”分为4个大组,每组围绕“如何将高难手术保障经验应用到日常诊疗”展开讨论。外科组重点探讨“手术设备联调流程优化”,内科组聚焦“慢性病患者的专家屏随访应用”,专科组(如罕见病科、老年病科)研究“特殊患者的专家屏定制服务”,后勤组则讨论“如何进一步强化专家屏与服务的联动”。
在外科组的讨论现场,骨科负责人提出:“我们科室的关节置换手术,也需要像神经外科那样,术前与电力、网络团队联调设备,避免术中出现故障。”程昱立刻回应:“可以为骨科制定‘手术设备电力需求测算模板’,提前预留冗余,我们团队会配合完成联调。”江晓也补充:“会为骨科的手术导航仪单独开辟网络通道,确保术中数据传输稳定。”
在内科组,心内科负责人分享了“用专家屏开展慢性病随访”的初步尝试:“我们让高血压患者每周通过专家屏提交血压数据,医生在线评估后调整用药,患者复诊率提升了25%。”老年病科负责人当即表示:“我们也要借鉴,针对记忆力差的老年患者,在专家屏上设置‘用药提醒’弹窗,还能语音播报。”
十六点,各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讨论成果。外科组提出“建立手术设备联调标准化流程”,内科组建议“扩大专家屏随访覆盖病种”,专科组计划“推出10个特殊科室的专家屏定制版”,后勤组则明确“30天内完成所有科室专家屏与后勤服务的联动”。沈知行认真听取每一组的汇报,不时点头:“这些建议都很有价值,林薇要整理成‘跨科室学习成果清单’,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条条落地。”
傍晚:保障体系优化小组成立与首日总结
十七点,全院接诊量最终定格在5.6万人次,推广周首日活动在高负荷诊疗中顺利完成。各科室负责人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岗位,不少科室已开始制定专家屏升级和保障体系优化计划;线上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2.3万人次,收到值班人员反馈1200条,好评率99.5%。
指挥中心内,保障体系优化小组成立仪式简洁而庄重。15名小组成员(含6名科室骨干、5名全链条保障团队成员、4名患者代表)接过聘书,沈知行院长为小组授旗:“保障体系优化小组的职责,是收集临床需求、跟踪升级效果、解决实际问题,让全链条保障体系持续迭代,更好地服务患者、支撑诊疗。”
小组组长由林薇担任,她当场宣布了首批工作任务:“第一,整理跨科室学习成果,制定‘保障体系优化实施方案’;第二,收集各科室专家屏升级需求,优先解决特殊科室的定制化问题;第三,建立‘月度沟通会’机制,及时反馈优化进展。”小组成员纷纷表态,将全力以赴推进工作。
晚上七点,推广周首日总结会在指挥中心召开。全链条团队和保障体系优化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复盘当天的活动。“今天的最大收获,是打破了科室壁垒,让经验流动起来。”陆则感慨道。程昱和江晓也表示,将根据各科室需求,尽快完善电力、网络保障方案。
沈知行看着大家的热情,拿起笔在日志本上写下:“推广周首日的成功,证明了‘共享经验、协同优化’的价值。从专家屏的全域应用,到跨科室的经验交流,再到保障体系优化小组的成立,每一步都在推动明泽向‘更高效、更精准、更有温度’的方向迈进。明天的活动要继续聚焦‘落地’,让更多升级成果转化为患者的获得感、医护的便利感。”
晚风拂过医院的走廊,75栋科室楼的专家屏仍在亮着,有的播放着白天的观摩活动回放,有的显示着最新的患者评价,有的正在为明天的后勤成果展做准备。保障体系优化小组的成员还在整理当天的反馈,全链条团队则在完善第二天的活动方案——明泽的升级成果推广周,在首日的收获中沉淀,在对明天的期待中蓄力,朝着“让全链条保障惠及每一个科室、每一位患者”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