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零四分,明泽医院的朝阳穿透薄云,为75栋科室楼的玻璃幕墙镀上暖金色光晕。中枢指挥中心的50米巨幕准时亮起,超特级量子计算机的冰蓝色接入信号如溪流般奔涌,顶端“10亿量子比特\/秒”的算力标识熠熠生辉,下方“核心算力10%、储备算力90%”的字样与“运行状态:完美”的绿色提示稳稳定格,量子网络速率实时显示“1.28x10? s?1”,远超最低标准。
沈知行身着深灰色西装站在主控制台前,指尖轻触屏幕调出临床二期筹备动态面板,30家参与医院的设备适配进度条正逐一变红。苏晴的米白色职业套装衬得干练从容,正与林薇核对多中心试验的质控手册。五位助手已各就各位:周明紧盯二期筹备资金与医保双监控屏,赵磊调试试验物资配送与后勤保障链路,程昱检查供电负载与算力分配曲线,江晓守在网络安全控制台,目光锁定科研加密链路。
“启动白班全域攻坚模式,临床二期筹备算力提升至7%,同步保障耳鼻咽喉科后期研究需求。”沈知行的声音沉稳有力,“明泽,生成30家医院设备适配倒计时表,未达标点位用红色高亮警示。”
“收到,全域攻坚模式已启动。临床二期筹备进度35%,18家医院完成设备适配;耳鼻咽喉科研究进入后期冲刺,预留10%储备算力;330个科室温场偏差均<0.2c。”明泽的电子音落下,巨幕左侧自动分割出两大板块:左侧是二期筹备全景图,30个红色圆点代表已适配医院,12个黄色圆点正在加载;右侧隐秘模块弹出“耳毒性耳聋研究:终末靶点验证中”的提示,背景数据以加密乱码滚动,仅江晓操作屏可解码。
七点三十分,沈景初兄妹的视频通话接入侧屏。沈景初坐在大学课堂的第一排,面前摊开《多中心临床试验管理》课本:“爸,妈,上午讲设备标准化校准,老师说不同医院的仪器误差会影响数据,咱们的适配方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沈景行则在实验室里,手里拿着细胞培养皿:“我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课要到十点结束,结束后去科研中心帮张教授团队整理试剂清单。”
苏晴笑着回应:“明泽用5%储备算力做了设备误差补偿算法,能把不同仪器的偏差控制在0.1%以内;到医院先交接工作手机,科研加密区绝对不能进。”沈知行补充:“明泽,给景初推送30家医院的设备参数与误差补偿数据,让她结合课堂内容理解。”
八点整,周明率先汇报:“临床二期筹备资金已到账1.2亿元,明泽用0.2%核心算力完成预算拆分,涵盖设备校准、人员培训、试剂采购等6类项目,资金池余额7.2亿元。”程昱同步跟进:“专用供电站负载38%,二期筹备专用回路与科研攻坚回路独立运行,量子计算机运行温度18.2c,能耗较昨日增长6%,仍在安全区间。”
八点三十分,江晓的监控屏弹出加密预警:“耳鼻咽喉科张教授团队申请追加3%储备算力,用于终末靶点的活体实验验证。”她核查后汇报:“临床筹备算力占用稳定,储备池剩余82%,可批准且不影响主线进度。”沈知行指令:“同意,加密链路升级至‘国密四级’,确保活体实验数据绝对安全。”
九点十五分,临床二期筹备组的全息投影接入巨幕,组长李主任的身影清晰可见:“沈院长、苏院长,12家未适配医院的核心问题已找到,主要是监护设备的信号接口不兼容,明泽的补偿算法能解决吗?”沈知行指向屏幕上的算法模型:“明泽已生成适配补丁,用0.4%核心算力远程推送,预计两小时内完成升级。”
此时,沈景行抵达科研中心,张教授正盯着活体实验数据:“景行,帮我核对3组实验小鼠的耳毒性损伤基线数据,明泽用4%储备算力做了预处理,你按清单逐一比对。”沈景行点头:“实验课上学过动物实验数据核查,保证不出错。”
十点整,330个科室的日常诊疗需求陆续上报。呼吸科总主任呼叫:“四级监护床新增22位患者,需调配4台呼吸机与8套监护设备。”赵磊立刻响应:“明泽用0.2%算力定位闲置设备,后勤机器人已分两批出发,5分钟内送达。”儿科副主任同步上报:“婴儿中心27号保温箱湿度异常,已用0.1%算力校准,恢复正常参数。”
十一点十五分,沈景初赶到医院,直奔二期筹备指挥点。“李主任,我带了设备校准的笔记,”她递上平板,“明泽的误差补偿算法和老师讲的标准化方案原理一致,但精度更高。”李主任翻看后赞许道:“太及时了,正好能给各医院培训用,明泽用0.3%算力把你的笔记做成了教学课件。”
十二点整,中枢生成午间报告:门诊接诊量7.6万人次,医保报销3.9亿元;临床二期25家医院完成设备适配,筹备进度升至58%;耳鼻咽喉科活体实验启动,靶点修复率初步达88%;330个科室零差错。周明补充:“二期培训经费已拨付800万元,覆盖30家医院的医护培训,明泽用0.1%算力完成费用核销。”
午后一点,张教授团队的加密消息传来:“已用13%储备算力完成首批10只实验小鼠的靶点干预,其中8只耳毒性损伤修复率突破90%,最高达92%,符合临床转化标准!”江晓解码后汇报:“数据加密完整,实验过程通过伦理审核,无动物应激反应记录。”沈知行与苏晴眼中闪过喜色,沈知行批复:“立即启动临床转化准备,明泽预留15%储备算力,同步生成伦理申请材料。”
两点三十分,临床二期筹备组传来喜讯:“剩余5家医院的设备适配全部完成,明泽的远程补丁升级成功率100%,筹备进度跃升至82%!”李主任的声音透着激动,“30家医院的医护培训课件已通过明泽同步,下周可开展集中培训。”
苏晴立刻指令:“明泽,用1%核心算力生成培训效果考核方案,确保每家医院的医护都能掌握操作规范。”“收到,考核方案已生成,包含理论测试与实操模拟两部分,预计1小时内同步至各医院终端。”
三点整,沈景初兄妹在科研中心汇合,沈景行正帮张教授团队准备实验样本标签(未接触核心数据)。“张教授团队今天气氛特别热烈,”沈景行小声说,“听他们说修复率突破90%了,离成功不远了。”沈景初点头:“二期筹备也快收尾了,等培训结束就能启动受试者入组,太期待了!”
三点半,赵磊汇报后勤保障:“科研中心急需的50套活体实验监测设备已送达,明泽用0.2%算力规划了冷链运输路线,设备温度全程稳定在2-8c;餐厅中心为筹备组与科研团队准备的加班餐已分装完毕,正分批配送。”
四点十五分,李教授的全息投影接入中枢:“临床二期受试者筛选已完成首轮复核,明泽用6%储备算力比对了30家医院的候选者数据,初步确定200位符合标准的高危孕妇,等待国家统筹入组。”他同时展示:“一期受试者的最新随访数据显示,胎儿脑部发育完全正常,基因纠正效果稳定。”
四点三十分,江晓的监控屏弹出加密喜讯:“耳鼻咽喉科张教授团队完成全部活体实验,100只实验小鼠的平均修复率达91.5%,符合世界性难题突破标准,请求启动临床前申报!”沈知行与苏晴对视一眼,沈知行沉声指令:“明泽,用2%核心算力加密生成研究总结报告,同步提交国家药监局与伦理委员会,算力全程护航申报流程。”
五点整,中枢生成白班运行总结:门诊接诊量13万人次,医保报销6.9亿元;临床二期筹备进度90%,30家医院设备适配与培训课件全部完成;耳鼻咽喉科研究突破世界性难题,启动临床前申报;330个科室运行零差错。江晓在总结末尾附上隐秘备注:“耳毒性耳聋研究数据已加密归档,申报材料同步完成,无任何外泄风险。”
五点半,沈景初兄妹交接工作手机后离开医院,沈景初翻看着二期培训课件,沈景行查着临床前申报的相关规范。中枢指挥中心内,林薇整理好330个科室的周度排班表,周明核算完资金流水,赵磊确认了后勤物资储备。
六点整,中枢切换至夜班模式,核心算力维持10%,储备算力回升至88.8%。夜班医护已到岗交接,科研中心张教授团队的办公室依旧亮着灯,他们正借助预留算力完善申报材料;二期筹备组的终端上,各医院的培训预习数据正实时同步。沈知行与苏晴并肩望着巨幕,左侧二期筹备进度条稳步逼近100%,右侧隐秘模块的乱码已切换为“申报材料提交中”的绿色提示。
“二期筹备和科研攻坚都在加速,”苏晴轻声说,“两场硬仗,我们都快看到胜利的曙光了。”沈知行点头,目光落在巨幕中央“耳鼻咽喉科研究突破”的隐秘标识上:“从实验室到临床,每一步都离不开算力与坚守。接下来,就等国家的临床前审批与二期入组指令了。”
夜色渐深,75栋科室楼的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巨幕顶端的“运行状态:完美”在夜色中格外清晰,量子网络的数据流如脉搏般跳动,一条即将启动的临床二期主线,与一条刚刚突破的科研攻坚主线,在这座医院的算力守护下,共同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