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明泽医院,被一层罕见的静谧笼罩。中央监控大屏上,“接诊量实时统计”模块显示5.1万,较往日峰值近乎腰斩,但“应急响应”的红色警示灯却全域亮起。沈知行站在指挥中心,指尖划过屏幕上的特殊接诊清单:“夏国官方转诊2例(多器官复合损伤)、全球首例罕见病手术1例、全球首例遗传缺陷手术1例、全国首例基因编辑辅助手术1例”,下方“20专科联合手术团队”的名单已按科室排序,每个名字旁都标注着“资深专科副院长”“专科总主任”的头衔。
“爸妈,今天医院有特殊手术,我可能要忙到很晚。”沈知行给岳父母发去消息,转头对核心团队下令,“周明盯紧资金与医保通道,林薇协调20个专科的人员衔接,赵磊保障手术耗材与后勤,程昱、江晓确保量子系统与设备零差错,50位专项助手全员归位,按‘一人一专科’跟进。”
第一阶段:雷霆集结——20专科联手的术前布局
六点四十分,20位资深专科副院长已齐聚多学科会诊室,胸外科、心内科、骨科、神经外科、罕见病中心等科室的核心力量无一缺席。长桌中央的电子屏上,夏国官方送来的两位患者病历正逐页展开:“患者A:车祸致主动脉夹层+胸骨骨折+脊髓损伤+肺挫伤(多器官复合损伤)”“患者b: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肝衰竭+肾损伤+消化道大出血”。
“这两例患者需‘20科联刀’,分两台手术同步进行。”沈知行的声音沉稳有力,“患者A由胸外科资深副院长李建明主刀,负责主动脉夹层修复,其余19位专科副院长按‘损伤优先级’分工,心内科保心功能,骨科固定胸骨,神经外科保护脊髓;患者b由消化内科资深副院长张涛主刀,重点处理胰腺炎与消化道出血,肝、肾、麻醉科同步护航。所有专科总主任担任助手,精准执行操作指令。”
与此同时,另外三间手术间的术前准备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全球首例黏多糖贮积症9型合并脊柱畸形患者”已接入量子监测系统,罕见病中心副院长王瑶正核对基因测序报告:“患者存在全新基因突变位点,手术需同时完成脊柱矫正与酶替代治疗,全球无任何参考方案,助手已调取所有黏多糖症手术数据建模。”
“全球首例遗传性表皮松解症合并食管狭窄患者”的手术方案也已敲定,皮肤科与胸外科联合团队正调试特殊手术器械:“患者皮肤一碰就破,需用量子导航精准定位食管狭窄段,避免术中皮肤损伤,助手已定制无菌保护膜,30分钟内送达。”
“全国首例线粒体遗传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基因编辑试剂刚完成终检,心内科与遗传科团队围着培养皿确认:“基因编辑工具已通过安全性验证,将在术中精准修复突变线粒体,助手同步监测基因编辑效率,确保不脱靶。”
七点五十分,五例手术的患者均已推入手术间。沈知行走进中央指挥中心,这里的大屏被分割成25个画面,分别对应五台手术的术野、患者生命体征、专科操作细节。“各手术间准备就绪,量子系统负载65%,设备参数正常。”程昱汇报完毕,沈知行抬手看表:“八点整,五台手术同步开台!”
第二阶段:极限联刀——20科协作与首例突破
八点整,五间手术间的无影灯同时亮起,指挥中心的心跳声与手术间的器械碰撞声交织成紧张的旋律。
患者A的20科联刀现场堪称医学协作的巅峰。李建明主刀切开胸骨,“量子导航助手”立刻标注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根部,直径1.2cm,需立即植入支架。”心内科副院长同步给药:“肾上腺素维持剂量0.05μg\/(kg·min),血压稳定在110\/70mmhg。”骨科副院长紧接着复位胸骨:“使用可吸收固定钉,深度2.0cm,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每个操作都精准衔接,毫无差错。当神经外科副院长探查脊髓损伤时,“电生理监测助手”突然预警:“神经传导速度下降,需立即注射神经营养剂。”药剂科副院长早已备好药品,10秒内完成注射,监测曲线随即回升。“20个专科就像20个齿轮,每一步都卡着时间点走。”李建明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此时他已完成支架植入,正交由胸外科总主任缝合,自己则转向下一个操作点。
全球首例罕见病手术在另一间手术间攻坚。王瑶盯着显微镜下的脊柱畸形部位,黏多糖贮积症9型导致的骨骼异常比术前影像更复杂:“助手调出3d打印模型,标记截骨位置。”屏幕上,患者的基因序列与手术部位实时叠加,“酶替代治疗助手”提示:“截骨完成后立即注射重组酶,浓度0.5mg\/kg,需在1分钟内完成。”当酶液注入的瞬间,“组织监测助手”显示:“黏多糖降解速度开始加快,骨骼硬度逐步恢复正常。”
全球首例遗传缺陷手术的突破点在“无损伤操作”。皮肤科副院长用特殊器械撑开患者食管:“表皮松解症患者皮肤黏膜极易破损,量子导航偏差控制在0.01mm以内。”胸外科副院长精准植入食管支架:“支架涂层含生长因子,可促进黏膜修复,助手监测支架位置,避免移位。”30分钟后,“吞咽功能模拟助手”显示:“食管狭窄解除,吞咽功能恢复80%,无黏膜破损。”
全国首例基因编辑手术的核心是“精准度”。心内科副院长切开患者胸骨,暴露心脏瓣膜:“基因编辑试剂准备就绪,助手启动实时监测。”遗传科副院长将试剂注入病变瓣膜细胞:“编辑靶点已锁定突变线粒体,效率99.8%,无脱靶信号。”当编辑完成,“瓣膜功能监测助手”显示:“瓣膜闭合功能开始恢复,反流速度下降60%。”
第三阶段:指挥中枢——院长坐镇与体系护航
指挥中心内,沈知行的目光在25个画面间不停切换,每30秒便有一次精准指令。“患者A血压下降,心内科加大升压药剂量,同时让输血科准备2单位红细胞,助手确认血型匹配。”“罕见病手术酶剂量不够,后勤立即从药房调取备用试剂,10分钟内必须送到手术间。”
核心团队的保障如影随形。周明盯着资金屏:“五台手术的特殊耗材费用已开通绿色通道,医保系统自动标记‘特殊病例’,报销比例按最高标准执行,无需人工审核。”林薇拿着对讲机:“20个专科的替补医生已在休息室待命,随时准备接替,午餐已安排好,专人送到手术间门口。”
赵磊的声音从后勤调度中心传来:“患者b的血液净化设备出现压力波动,‘设备维修助手’已远程校准,恢复正常;餐厅为手术团队准备了高能量加餐,每2小时配送一次,当前已完成首轮配送。”江晓补充:“量子系统数据传输速率稳定,五台手术的实时数据已同步至国家医学数据库,供专家远程指导。”
中午十二点,患者A的手术进入收尾阶段。20位专科副院长已完成各自操作,李建明进行最后缝合:“所有损伤部位处理完毕,生命体征平稳,助手生成术后评估报告。”当报告弹出“多器官功能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时,指挥中心响起掌声。此时,另外四台手术也相继进入关键阶段,“手术进度助手”显示:“整体完成度80%,预计14点前全部结束。”
下午一点,沈知行接过助手递来的盒饭,刚吃两口,“患者b监测助手”报警:“肝衰竭指标突然恶化,需紧急进行人工肝支持!”他立刻下令:“肝病科副院长立即接手,启动床旁人工肝设备,后勤助手10分钟内将设备推至手术间,药剂科准备肝衰竭抢救药物。”15分钟后,人工肝设备启动,患者肝功能指标开始缓慢回升,沈知行这才松了口气,继续吃饭。
第四阶段:术毕余晖——生命新生与家的归期
下午两点十五分,最后一台手术(患者b)完成缝合。“术后评估助手”同步生成五份报告:
- 患者A(夏国官方):多器官损伤修复完成,生命体征稳定,预计1周后脱离重症监护;
- 罕见病患者:脊柱畸形矫正+酶替代治疗成功,全球首例黏多糖贮积症9型手术告捷;
- 遗传缺陷患者:食管狭窄解除,无黏膜损伤,全球首例遗传性表皮松解症合并食管狭窄手术成功;
- 基因编辑患者:线粒体突变修复,心脏瓣膜功能恢复,全国首例基因编辑辅助心脏手术成功。
指挥中心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程昱同步推送消息至夏国卫健委与国际医学联盟,屏幕上瞬间弹出数十条祝贺信息。夏国官方联络员打来电话:“沈院长,太感谢你们了,这两位患者对国家意义重大,你们创造了医学奇迹!”
下午四点,沈知行处理完术后医嘱,对核心团队说:“今天大家辛苦了,剩下的收尾工作交给助手,明天正常到岗就行。”他拿起外套,快步走向幼儿园——今天答应了景初,要陪她读睡前故事。
四点四十分,幼儿园门口。景初扑进他怀里,举着画:“爸爸,老师说你今天做了五台超级手术,救了好多人!”景行拿着作文本:“我写了‘20个医生一起做手术’,老师说这是最棒的作文!”
六点整,家门推开,岳父母和苏晴已备好晚餐。“今天的手术太惊心动魄了,林薇说20个专科联手,以前想都不敢想。”岳母给沈知行夹菜,“你能平安回来就好,快多吃点。”
八点半,哄睡孩子们后,沈知行坐在阳台,看着远处医院的灯火。今天的五台手术,是挑战也是勋章,20科的联手、首例的突破,背后是体系的支撑,更是家的力量。他知道,医学的探索永无止境,但只要有这样的团队和家人,再难的未知,也能闯过。